2018萬金石馬拉松,引以為戒的缺水問題

0
1957

不久前在新北舉辦的萬金石馬拉松,吸引國內外上萬名跑者參加,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還宣稱要爭取金標。

競賽過程中,出現許多狀況,不少參賽者指出中後段的補給站出現補給品短缺狀態,不少人跑到警察局討水救命。主辦單位也坦承,當日補給站備水不足,對受影響的跑者表示歉意。

通常一場賽事在數個月前執行準備時,多半會參考往年的檢討報告。檢討報告裡包含過去有沒有人受傷(原因跟地點)、氣溫濕度與補給品數量與餘品統計、賽車腹地吞吐量與救援對策…等等。

每年舉辦賽事後所記載下的這些數據,都可以作為風險評估與資源規劃的錨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賽事盡可能採用與去年相近的時間帶。如果主辦單位在寒氣候辦賽事有八十分的把握,那麼自然不願意冒險把賽事辦在熱氣候。掉轉一個日子的變數可能改變很多實際情況。

然而,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其實透過氣象預報,從賽事前兩週逐漸一點一點地逼近,權以作為賽事調整的依據。與時態維持同步變化與調整,賽事當天「應變」才是一場賽事的當下重點。對於賽事而已,恪守過去的經驗,而沒有隨者可控、可見的因素去調整變動,就可能會造成潛藏的風險。常對賽事執行單位開玩笑說,最好的比賽是主辦人賽事當天在會場走路找人聊天,但是卻沒有任何人(通常不可能)要找他處理瑣碎的大小雜事。

這次萬金石馬拉松,騎著車沿著賽事拍攝攝影,人潮滿滿的加油團很令人感動。但仔細觀看一旁的補給品,雖然覺得不夠,但也安慰自己,可能封路並隔出左右兩線是為了方便填補補給品?

封路後用三角錐分隔左右的做法,有許多重點。希望未來即使賽事再壅擠,也盡可能維持在自身的賽道上,而減少跨線到另外一處。

  • 提供返程的跑者競賽用
  • 選手意外時救護車來往便利
  • 補給品缺乏時,補給車交通便利性

註:兩種補給品配補模式,一種是主辦單位先把全數補給品或八成都擺好定點,出狀況時再來緊急處理。另一種是後補充模式,先在定點擺放至少六成的補給品量,再透過聯絡與貨車進行後送添補。補充模式可能跟腹地大小、選手參賽數與天氣、交通便利性有很多關係。

今年的萬金石馬拉松在一週前預估,天氣就可能到達25度以上,而不是同過去一般是高濕度的低溫。選手出發後不用一個小時,氣溫就爬了上來。還不到半程,很多人連水都沒得喝。到底是物資調派不及,聯絡不利還是其他因素不可知。被認證為銀標賽事的萬金石馬拉松,原本希望可以拓展馬拉松品牌與特色競賽,但賽事執行端卻因為最基礎的補給問題而使得銀標認證蒙上一層灰,甚為可惜。也希望透過這次的教訓,讓更多賽事活動單位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