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醣與消脂

0
27813

文/耐力網教練團/莊茗傑

對應第1張圖

經過兩個月的暑假、中秋節後,不曉得大家是不是覺得自己體重有些上升、身上的脂肪長了一些呢?在此介紹有關於運動減肥的相關知識,希望大家能經由閱讀與思考後,找出對自己身體最適合的健康減肥方式。

先問大家,如果要透過運動來減肥,哪一種方式會比較有效率?

1. 氣喘吁吁、很難講話的高強度運動

2. 可以聊天、不會喘的低強度運動

 

首先,根據研究,當我們處於最大心率的65%左右時,身體將以最大比例把脂肪拿來當作能量來源,因此可以有效減少脂肪。

【9_18】 運動強度和脂肪燃燒,摘自http___www.pponline.co.uk_encyc_fat-burning-using-body-fat-instead-of-carbohydrates-as-fuel-40844

【圖】運動強度和脂肪燃燒(摘自Sport Performance Bulletin)。

圖說文字翻譯:當我們從低強度(最大攝氧量的45%、最大心率的55%)開始,強度慢慢往上提高時,脂肪消耗的速率也會跟著提高,平均來說當運動強度提高到最大攝氧量的65%(最大心率的73%左右)以上,燃脂的效益就會開始下降。所以,圖中灰色的「強度區塊」(最大心率的65%~79%,即是丹尼爾與耐力網所定義的E心率)即是所謂的燃脂區,此區域的強度,燃脂效益最高。

【9_19】不同運動強度醣類和脂肪消耗的比例,圖表:摘自Judy A. Driskell, Ira Wolinsky_ 《Energy Yielding Macronutrients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Sports Nutrition》, Florida_ CRC Press, 2000, page 22.

【圖】不同運動強度醣類和脂肪消耗的比例

(摘自Judy A. Driskell, Ira Wolinsky: 《Energy Yielding Macronutrients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Sports Nutrition》, Florida: CRC Press, 2000, page 22..jpg)

所以通常都建議以運動時可以聊天的速度(呼吸提高但不會喘呼呼的強度)來持續至少30分鐘。因為我們剛開始運動時,身體會先把醣類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但經過30分鐘後,我們的能量來源就會轉成以脂肪為主。因此,想要有效率地消除脂肪,就必須採取低強度(不會喘、可以聊天),而且持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

對應到第4張圖

【圖】氣體交換率(RER)對於醣分和脂肪的比例(摘自甘思元:《瘦腹力》,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4,頁57)

  所謂的呼吸交換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是指:肺部氣體交換時,二氧化碳增加量除以氧氣消耗量,當氣體交換率愈高,代表運動越激烈(訓練強度愈高)不過,最近又有流行一種訓練方式,叫作「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即「高強度間歇訓練」,先分享一部20分鐘的HIIT訓練影片:

 

此運動的優點在於你只要花比較少的時間,來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就可以消耗掉與長時間的低強度有氧運動所花費的熱量相同,甚至更多。這時可能有人會疑問,為何我剛剛說建議以「低強度有氧運動進行30分鐘以上的運動」來減肥,現在卻又推薦「高強度無氧運動進行20分鐘的運動」? 

這裡有個迷思,即是很多人會認為不是有氧運動才會將身體的脂肪拿來當作能量燃燒嗎?無氧運動不是大都拿身體的醣類來當作能量使用嗎?所以有氧運動當然比較容易瘦身,不是嗎!?可是,我在看過《瘦腹力》(甘思元教練 著)後,終於弄懂了,原因在於:當我們以低強度有氧運動時,我們單位時間內消耗的熱量其實並不高,因此我們才要花較長的時間來進行有氧運動;但當我們以高強度進行無氧運動時,我們單位時間內消耗的熱量就很高,所以短時間就可以消耗比較多的熱量。

對應到第5張圖

【圖】身體所消耗的總熱量與熱量消耗來源。圖中的數據是根據一個體重約68公斤的人,以不同運動強度騎乘自行車30分鐘,測量的身體所消耗的總熱量與熱量消耗來源。

  • 紅線代表此人從最大心率的65%-92%之間,用不同的強度穿插來騎乘自行車,總消耗熱量為173大卡,其中50大卡來自燃燒脂肪。

  • 綠線代表此人持續以最大心率的85%來騎乘自行車,總消耗熱量為157大卡,其中10大卡來自燃燒脂肪。

  • 橘線代表此人持續以最大心率的65%來騎車,總消耗熱量為82大卡,其中41大卡來自燃燒脂肪

(摘錄自甘思元:《瘦腹力》,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4年,頁58)

 

雖然高強度運動可以消耗比較多熱量,但前面已經提到,大多是以醣類為主,脂肪消耗的比例,還是偏低的。王順正教授在〈運動時的能量消耗〉這篇文章中,最後的結論也是:「如果以增加運動時能量消耗與燃燒脂肪的觀點來看,似乎以強度稍低、時間延長的運動參與方式較佳。」

以消脂為目標的人,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最好再搭配肌力訓練),理論上來說是比較恰當的方式。然而,若目標是消耗更多熱量,的確可以將間歇運動納入運動處方中,只是要小心因為間歇運動強度高,所以容易受傷,因此建議訓練前要先有一定的體能基礎,並且審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避免運動傷害。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給大家有一些運動減肥方面的幫助。

耐力網LOGO(160象素寬)作者:莊茗傑/編輯:徐國峰、方佳文

圖片來源:甘思元:《瘦腹力》、Judy A. Driskell, Ira Wolinsky: 《Energy Yielding Macronutrients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Sports Nutrition》、Sport Performance Bulletin

耐力網相信訓練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訓練的藝術,是科學化的極致表現。

耐力網官網】【FB粉專

SHARE
Previous article鐵人聖地之永遠的梅花湖
Next article2014高雄12小時超馬 堅持是完成唯一的路

耐力網的目標

耐力網是一個專注在「科學化」與「個人化」的耐力訓練平台。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線上平台,讓更多人知道科學化的訓練方式。讓更多耐力運動愛好者,在時空的限制下,也能透過「網路」這項工具,達到科學化訓練的目的,突破個人的極限,追求更好的表現。

我們相信訓練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訓練的藝術,是科學化的極致表現。

願景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站把科學化訓練的知識不只推廣給更多人認識,更希望能實際運用在每天的訓練上,讓每個想變強的耐力運動愛好者,都能一步一步札實地突破個人的極限。

臺灣長跑競技網中「關於本站」中JY留下一句變強的核心概念:「用對的方法,努力不懈,堅持到最後!」「簡單來說,就是方法與時間,就這兩樣」。

 耐力網要做的就是把「方法」科普化,把國內外的耐力訓練資訊、知識、經驗整理出來,變成一套線上版的「GAME PROGRAM」,這套GAME的主角就是你自己,藉由我們提供各種方法(有耐力網的、也有各個教練的私房菜單)讓全球華人選擇。

因此,我們的願景是為全台各地的耐力運動愛好者找到適合的訓練「方法」,提供諮詢的窗口,協助他們實現想變強的願望。

緣起

這個網站起源於賽場上朋友的需求,我們時常在賽場與社團訓練時聽到朋友們不知如何開設一份適合自己的訓練計畫,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將科學化的訓練邏輯寫成程式,放上網路,讓所有對耐力運動有興趣的朋友,都能不受時空限制,利用網路開設一份符合目前能力的課表。

服務

耐力網站的服務包括「能力檢測」你目前的實力、選定目標賽事與規劃未來的「訓練計畫」、用量化的數據將「我的訓練」呈現出來,在「我的紀錄」頁面用量化數值紀錄今日與過去的訓練量;此外,專業的教練團將開設「耐力論壇」與「線上拜師」系統進行運動諮詢服務。

專注

  • 預防運動傷害

訓練與變強的基礎是建立在健康的身體上。通常訓練要超過原本的負荷才會有進步的成效,超過負荷後體能會下滑,透過恢復的過程讓身體變更強。但是如果超過負荷太多,體能一再下滑來不及恢復,身體就會變弱,一旦受傷或生病,訓練就必須中斷.所以科學化訓練的首要作用是避免運動傷害,避免的方式是特別強調鐵人的技術與肌力訓練,再利用數據監控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循序漸近達到適應與變強的效果。

  • 實踐週期化訓練

許多選手受到傳統訓練方式或武俠小說或電影的影響,以為訓練得越多強度越高就越有效,其實並不瞭解真正的中國武術,是講究養生哲學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但多數人只看見「陽」的一面,卻忽略了「陰」的部分,這「陰」也就是休息.

  • 重視肌力訓練

許多耐力運動員慣於只鍛鍊心肺能力,時常造成體能很好但肌力追不上的結果,如此反而容易受傷,所以本網站的課表的核心,始終以「先透過肌力把身體練得夠強,再來練跑步等體能」。

  • 減少訓練時間,提升訓練效率

訓練過程中很多訓練是多餘的,其實當天的訓練量已經夠了,再練更多或強度更高的課表並不會提升當天的訓練效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用較少的訓練時間達到目標。

  • 追求成績進步與個人PB

只要比過幾場賽後都會想要「進步」,希望下一場比前一場更快,「超越自我」是每個人內在都有的盼求。科學化訓練是我們追求「變強」的工具,這工具並不好使用,需要耐心,不急、不停地操弄它,才能不斷突破個人的極限,追求更好的表現。

  • 提供一個可量化的鐵人訓練課表

科學化訓練的核心本質在於「量化」,也就是把你目前的體能水準、進步程度以及將當次的訓練壓力用數字呈現,如此才能夠進行分析與統計。

  • 建立一個好用的訓練計畫開設平台

我們希望在這各校隊、運動性社團的教練或隊長能很方便地利用這個平台開設訓練計畫,讓教練方便監控,使學員能很快地跟教練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