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祖宗學習與台灣山林共存

0
1978

文、圖│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IMG_1664

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一條簡單的頭帶,一個實用的智慧。尋找編織的技術,陪著我進入山林之間。

去年初開始在文山社大進修原住民植物編織的課程,在這些課程裡面學習不僅僅是編織的技法,更學習到的是布農族如何與台灣一起相處的故事。教授課程的林南吉老師是高雄那瑪夏的布農族族人,透過與老師的交談、老師的指導,我們更能體會與自然共存,不只是遠遠的觀察而是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學習分享。而老師所傳承的也不僅僅是編織的技法與材料的處理技術,同時也在帶領著我們了解布農族的文化。

 

植物編織,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植物編織,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台灣的各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各式各樣的編織物品。除了有原住民的編織之外,客家人、閩南人也都有自己的編織方式,材料來自竹子、黃籐或是藺草。所能夠編織而成的器物,大到桌椅、小至擺飾。對戶外生活而言,編織的技術如果掌握。一則可以打發在戶外的悠閒時光,二則可以為自己的戶外裝備增添許多不一樣的味道。

IMG_4572_2

不同材質、相同技法所製作的小籐環。

由竹子或是黃籐皮所編織的材料,我們稱它為扁平材料。這種扁平材料的特性是不適合扭曲,所以在編織平面非常好用。竹子的纖維粗強壯,可以作為編織的骨架,黃籐皮較軟可以作為編織的緯線。經緯交錯,就能夠發揮無限的想像。繩子也可以進行編織,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泰雅族人都有弓織的背帶,這就是利用苧麻繩來做的編織。閩南人的草鞋也是透過草繩來編織。近年來在戶外活動興起的求生手環更是利用傘繩(Paracord)來作為編織的材料。

 

籐製的背簍,不輸外架式背包

最開始學習的是籐籃的編織,後來學會了背簍、魚荃、籐帽的編織。我們甚至可以透過這些傳統的器具來稍稍做改良,就能夠成為新的工藝品。例如,我們如果把魚荃貼上描圖紙或是宣紙,中間放入燈泡,那麼就形成了一個造型古典的燈。如果我們把背簍縮小,這就能夠成為一個花器、桌上的擺飾小物。如果我們把手環縮小,就能夠變成童軍使用的領巾圈。或是我們將背籃的編織方式做改變,那麼我們就能得到不同的圖樣、專屬於自己的記號。而真實大小的背簍,也的確在背負上不輸給早期的外架式背包喔!

IMG_5332

籐製的背簍,舒適與背負都不輸給外架式背包。

然而,學習編織本身並不難。只是目前市面上的參考資料不多,走訪各大書店大概可以看到打包帶編織的包包或是飾品。對於籐、竹等自然材料的編織就相對比較少。俗話說:「學竹工藝,剖竹先學三年」,真正的功夫也就在此。去年底,社大這門課的校外教學,老師帶著我們到了加九寮溪步道,認識了黃籐、月桃等與我們編織有關的植物,同時間老師也教我們如何來處理這些材料,讓他變成可以適合編織。

IMG_2887

縮小版的背簍,為家裡增添不一樣的風格。

從編織的過程當中讓我反思,人與自然的共生是否真的只有在掠奪?以所需要的來作為資源的取得滿足就好的生活態度,是否更是一種與自然共榮的生活態度?雖然有許多現代的材料可以取代,但雙手觸摸自然材料時總是令人覺得分外的溫暖與感動。

IMG_2404

編織也可以做生活的小創意,如腳踏墊

 

 

 

本文作者/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結合了緊急救護與戶外活動的專業,以戶外安全教育、戶外倫理教育、戶外活動風險辨識、緊急應變教育,作為四大發展領域。提倡的戶外哲學是「自由自在地徜徉於山林之間」,而座右銘是「享受」。希望國人能夠了解什麼是安全、辨認風險後,再能步入戶外、翱翔山林。

 

洪維忼(Robert)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本部長

1983 年生,台灣出生的金門人,並以金門為傲。自小參加童軍運動,偏愛在山林中自由的感覺,活動範圍包含登山、露營、攀岩、攀樹、傳統射箭、潛水等,更因為喜愛戶外活動,於研究所時期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戶外活動組,進行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的專業能力研究;博士班期間於英國Coventry大學進行Wilderness Education for EMTs的研究;也曾遠赴美國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進修戶外與登山的教學及安全知能。

除了是童子軍木章持有人外,也是美國Leave No Trace Outdoor Ethic Centre 的Master Educator、台灣唯二的PHTLS指導員、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美國NOLS Outdoor Educator結訓、航空醫學會中級空中救護員、CPR與基本救命術指導員。多次協助教育課程訓練、戶外活動醫護站(例如:渣打國際馬拉松、國中小攀樹活動)、專業救護技術員培訓課程等。

在戶外活動十餘年後,深刻體認到緊急應變的重要性,因此從2007年開始參與臺北市義消總隊緊急救護大隊擔任救護義消的工作,而更於服役期間於新北市消防局海山特種搜救暨專責救護隊,參與各項搶救工作。2013年自英國返台後,遂成立「戶外安全對策本部」提供各項教育的推廣。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_副本

SHARE
Previous article野人幫出動!疾速健行超體驗
Next article讓全世界看到台灣鐵人運動 ─ 台灣鐵人三項公司董事長林澤浩專訪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_副本_副本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結合了緊急救護與戶外活動的專業,以戶外安全教育、戶外倫理教育、戶外活動風險辨識、緊急應變教育,作為四大發展領域。提倡的戶外哲學是「自由自在地徜徉於山林之間」,而座右銘是「享受」。希望國人能夠了解什麼是安全、辨認風險後,再能步入戶外、翱翔山林。   洪維忼(Robert)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本部長。 1983 年生,台灣出生的金門人,並以金門為傲。自小參加童軍運動,偏愛在山林中自由的感覺,活動範圍包含登山、露營、攀岩、攀樹、傳統射箭、潛水等,更因為喜愛戶外活動,於研究所時期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戶外活動組,進行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的專業能力研究;博士班期間於英國Coventry大學進行Wilderness Education for EMTs的研究;也曾遠赴美國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進修戶外與登山的教學及安全知能。 除了是童子軍木章持有人外,也是美國Leave No Trace Outdoor Ethic Centre 的Master Educator、台灣唯二的PHTLS指導員、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美國NOLS Outdoor Educator結訓、航空醫學會中級空中救護員、CPR與基本救命術指導員。多次協助教育課程訓練、戶外活動醫護站(例如:渣打國際馬拉松、國中小攀豎活動)、專業救護技術員培訓課程等。 在戶外活動十餘年後,深刻體認到緊急應變的重要性,因此從2007年開始參與臺北市義消總隊緊急救護大隊擔任救護義消的工作,而更於服役期間於新北市消防局海山特種搜救暨專責救護隊,參與各項搶救工作。2013年自英國返台後,遂成立「戶外安全對策本部」提供各項教育的推廣。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Facebook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