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J帥隨筆:別讓教練不開心

0
7841

87827_鐵人j帥隨筆:別讓教練不開心_01

圖片來源

 

近2-3年來,許多不管是單項運動(單車、跑步、游泳、重量訓練),或是複合式運動(鐵人三項),許多市民或業餘選手都開始有意識到,要讓體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有效率的提升,找個教練是有必要的,但同時間卻也衍生出許多有趣或頗怪異的狀況。

偶然間看到此篇文章:『Eight Reasons Your Coach Hates You』,作者Jené Shaw非常直白的點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讓筆者閱畢後心中甚有戚戚焉,故延伸出此文,分享一些經驗與看法,以下主題就依文中標題來訂定,逐一解釋現象與詳加說明。

 

1.  不要欺騙教練,你只是在欺騙你自己You lie about workout results

既然找了教練,不管是跟著團練、1對1技術指導、或是訓練課表規劃,必然是想透過學習該教練的訓練思維或哲學,提升自己運動表現,所以誠實的透露出自己的缺點是有必要的。

但偶爾也會遇上或聽到有選手自己捏造一些藉口或理由來逃避訓練,變成沒練說有練、該休息又偷練、說沒空練卻又有時間吃喝玩樂。其實業餘選手的教練,不比職業選手或國家選手級的教練面臨強大的奪牌壓力,業餘選手們的教練,首要任務是幫助選手在百忙之中調配出合宜他們能力並能穩定成長,你若欺騙了他們?其實是騙了你自己。

 

2.  對教練太過依賴(You are too needy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大部份的選手,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信任或焦慮,即使就算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訓練,多半都還是有懷疑自己的時候。教練有責任鼓舞選手,但選手絕不能太過仰賴教練的鼓勵(俗稱:討拍),當你懷疑自己能力時,回過頭去想想3個月前、6個月前,自己有沒有進步?相信你的訓練累積!

 

87827_鐵人j帥隨筆:別讓教練不開心_02

圖片來源

 

3.  你自以為自己是教練(You think you’re a better coach

其實不是每人都適合有教練,也並非每個教練都適合你,不過既然找了教練,你就必須放空自己,全然接受教練的觀念與指導,不然找他幹嘛呢?有一種情況頗常見,選手找了A教練後,又質疑A教練的練法,並說B教練是如何如何帶的(那你為何不找B呢)?

其實在筆者經驗裡,每種訓練法都有成功的個案也有失敗的個案,舉單車訓練中的極化訓練(Polarized training)與甜蜜點訓練(Sweet spot training)為例,前者以高強度無氧與低強度有氧的兩極化搭配來訓練,後者以接近但略低於乳酸閾的區間訓練為主(後續文章有機會再詳談),兩種方式都有成功也都有失敗之個案,也各有其偏好的時機與合適之選手類型,但是堅定地走一個教練的模式,訓練成功率絕對大於三心二意換來換去還高。

 

4.  好的訓練,得仰賴選手的回饋(You such at communicating

選手與教練間的關係,最重要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選手把自己交給教練來安排訓練,誠實的給予身體的反應與回饋,愈能完整的告知身體的反應,教練能更精準的安排出理想的訓練節奏。

 

87827_鐵人j帥隨筆:別讓教練不開心_03

圖片來源

 

5.  人云亦云You listen to your friends’ advice instead

作者Jené Shaw在文中舉了一個錯誤也常見例子,就是明明已有自己訓練課表安排的選手,但看到別人在練什麼又跟著去練了,別人跑個50km,你也跟50km。不同賽事目標或不同體能狀況,其實所衍生出的訓練安排都是不同的,適合他人的,不見得適合你(有興趣可延伸閱讀此文:與肯亞人的一頓早餐約會)。

 

6.  多練無益(You do extra workouts

長距離訓練的最大效益會出現在:『練得剛剛好,勝過練得不足,大勝過度訓練』,畢竟一旦過度訓練了,快則3-5天才能恢復,慢則1-2週以上才能復元,得此失彼。

但何時是練到剛剛好?這是個非常難拿捏的尺度,即使再有經驗的選手也無法完全抓準來。所以,次之取捨之道就是練得略有不足,反而身體來得及復元迎接隔天或下一組強度更高訓練,但如果已經連續3天以上無法訓練到預計的強度或課表,表示你先前已經超過身體負荷了。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判斷原則,當你覺得不管是游泳/騎車/跑步,已經發現姿勢整個跑掉,且hold不回來的時候,或是心裡厭倦當下的訓練時,就已經是你該停下的時候了!

 

7.      無視於教練擬定的比賽計劃(You disregard the race plan

一個好的教練,除了能幫選手作更妥善的訓練規劃外,還要能幫助他擬定比賽計劃,而這些計劃必然是根據訓練過程所擬定的客觀計劃。但還是常聽到有選手回應,比賽開始一鳴槍後失心瘋的就忘光了,接著後段就大爆了,那到底要計劃何用?

長距離運動,比得不是誰最快抵達第一個補給站(第一個到也沒單站冠軍可拿啊),而是比誰第一個回終點。認真執行訓練的同時,也要認真執行教練所交付的任務。

87827_鐵人j帥隨筆:別讓教練不開心_04

圖片來源

 

8.      太急燥的A型人格(You’re a too Type A

這一點在原文章裡是放在第7點,我與第8點對調了,並作為本文結語。

願意尋求專業教練協助,並認真執行訓練計劃的人,通常都是高度自律並具強烈成就動機之人,但這類人往往也有一種過度積極不敢放鬆的特質,這是個雙面刃。

在這兩年間,我接觸了許多人過於急燥的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許多成就,2週要破PB,2個月要全馬破3,3個月要直接完成226km,甚至想要一個保證破PB課表。我不否認確實有許多天才藏於民間,可惜我不是,相信絕大多數人也不是。我舉一個小故事,在2015年4月,我在IRONMAN Taiwan比賽中順利取得首次前進KONA的資格權時,有回在演講活動裡,一位聽眾問了我一個問題:『要準備多久才能拿到KONA資格?半年夠不夠?』我回答他:『我準備了8年』。

多久才能進步或達到預計目標?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以馬拉松來說,5小時完賽者要進步個30分鐘不是太難的事,3小時完賽者要進步個5分鐘可能得花上個一年的努力都不見得能達成。更遑論大部份人都不是職業選手,那來這麼多時間訓練呢?

『跟自己比較』是我一直推崇的想法,遵詢專業的建議,規律訓練,放空自己,用至少3-6個月完整的走完一個訓練週期後,再來檢視自己是否有比先前還進步?是否心靈有更強壯?是否更瞭解自己的身體?這些都是更重要的,也是教練所樂見之事!

 87827_鐵人j帥隨筆:別讓教練不開心_05

圖片來源

 

 

SHARE
Previous article水雲三星龍虎鳳縱走越野跑
Next article香港四徑越野挑戰賽──台灣好手邱文孝歷史留名
【鐵人J帥 Just Tri】 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情繫的是鐵人三項與馬拉松等極限運動;拿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著迷的是成為運動員的丰采;從事教練/訓練顧問等工作,最大樂趣是在協助他人完成夢想。 超過百場的賽事經驗、站上世界舞台次數不勝枚舉、4次IRONMAN SUB 10紀錄、馬拉松最佳2時43分,多次IRONMAN Taiwan與IRONAMN 70.3 Taiwan台灣冠軍,至今最難忘的仍是KONA的陽光、大海與空氣。 2015年起成立個人工作室,一頭栽入於訓練研究的世界,若我不是在訓練,那必定也想著怎麼樣訓練。 HI,我是J帥,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鐵人J帥 Just Tri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JsTriWork/ 鐵人J帥 Just Tri Instragm:@JsTri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