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馬不是重點,馬拉松人生才是

0
11961

2012年跑步熱潮旺盛起來之後,平均一周有三到四場馬拉松賽事,儘管並非IAAF及AIM認證賽事,但仍以民間的普查作法誕生出許多百馬跑者。

0.42815400 1400859145

平均一周三到四場的馬拉松賽,即使你一周只跑一場,兩年左右就能累積出『一百場馬拉松完賽認證』。一場馬拉松為42.195公里,一百場馬拉松合計為4219.5公里,總里程數可以環島台灣數回。

2012年之後陸續誕生許多百馬跑者,從年輕一代到青壯、老者都有。這些百馬跑者普遍都有幾個特色:喜歡跑步、敢於冒險、對交通旅遊安排很有獨到想法、普遍具知名度等。但也可能有較為負面的特色:長期傷害未癒、冷落家人及朋友、皮膚老化及氣血不順暢。

從這些百馬跑者身上,我們可以獲得許多不同的馬拉松目光,透過理解這些跑者的想法,我們可以感受他們對馬拉松的思維與熱愛。

603191855331482

1.跑百馬一定是有錢有閒人?

眾多百馬跑者都不只一次表示,在台灣的馬拉松賽事普遍參賽費用都不高,儘管台灣路跑熱潮提升起來,但相較於外國場次的馬拉松賽,台灣的門票費用仍屬中等。但這也造成台灣許多主辦單位以『中等收費、低價服務』的模式圖利跑者,而這樣的營利模式也越來越多賽事單位會抄襲複製,造成台灣許多賽事的品質一直無法提升起來。

事實上,許多跑完百馬的跑者並非是有錢人,但確實都是懂得如何應用時間與金錢。以自駕取代火車、高鐵;以睡帳篷、居住鄰近友人家取代民宿或飯店。當這些百馬跑者開始從南到北的旅行,他們就必須以有限的資源去完成分散於台灣各地的馬拉松賽。

許多跑者在周六於台北跑一場馬拉松、周日還有一場高雄的馬拉松。於是週六跑完後,搭乘高鐵或火車前往高雄。智慧型手機及筆記型電腦的普及,讓更多人可以在交通過程中辦公,或是處理個人私事,而其餘時間就是多一點睡眠或是休息時間。

與其說是有錢有閒人,不如說他們更懂得掌握時間跟金錢。

2.跑百馬一定是健康人士?

有部分的百馬跑者其實是懷抱著舊傷,一直追逐百馬的里程。儘管知道懷抱舊傷出賽很危險,但對跑者而言,不追求競賽只追求完賽的想法,讓他們以安全的速度與腳步回到終點。但當百馬的目標完成之後,部分的跑者會給予自己一段時間,重新治療舊傷或是再次打造自己的體魄。

健康的人或許可以成為很好的運動員,但極優的運動員不一定會是最健康的人。追尋馬拉松目標與健康是不同起點的路程,端看每位跑者自身的目標追索。所以有許多物理治療師或是醫師都表示,儘管他們都會勸說受傷的跑者暫時休息別跑步,但似乎跑者都只當成耳邊風。

更好的做法,用更積極的方式作為運動傷害治療。並以低強度的速度去完成賽事。

IMG_3596_2

3.百馬跑者眼中的優劣賽事

因為不追求速度,所以平路與山路並不是重點。他們追求的是補給食物、水是否充足 (多樣化可能是另一個課題)、賽事周邊是否有景點好在比賽前後前往觀光。包含賽事當天的動線安排、寄物區及休息區的規劃。

百馬跑者通常停留在賽事會場的時間會比一般人更長一些(除非是趕下一場賽事),所以休息區安排及賽後是否有熱食補給更為重要。部分賽事會在賽後發餐包或餐盒,比較起這些餐盒,許多有經驗的跑者更喜歡總鋪師當下製作的上餐熱菜,這也是為什麼有辦桌馬拉松美名的艋舺馬拉松一直受到許多人歡迎。

4.給予想成為百馬跑者的提醒

A.不要想報名費的問題,要想著從報名繳費後開始,你花費的交通時間、住宿位置等時間與實際費用,這才是真正的支出。一場賽事報名費真的不是重點,重點是時間、跟你在這場賽事中覺得值得、不管是物質或是心靈上的收穫。

B.盡量促成喜歡跑步的家庭,帶著家人一起出動,讓家人在附近觀光區走動、在飯店裡休息、在賽場閒逛都好。這樣做將促使你下次選擇賽事時,會思索以一家人出遊為主,而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出賽。

C.要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拿得起放得下,要執著完成的每一場賽事,但不要拘泥於一定要週週馬。偶爾一個月只完成兩場馬拉松,另外的兩週作為休息、帶家人或跟朋友聚會碰面也很好。三年累積百馬,三年的空檔也有可能讓你失去友誼跟親情。

不要想著百場,要想怎麼成就自己的馬拉松人生。30歲的時候想跑出成績、40歲的時候想著再作一點努力、50歲時想著維持體能、60歲時想著永遠地長跑下去。學著懂自己的心之所向,才是真正的馬拉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