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封路,如何減少民怨──2017台北國道馬拉松

0
1382

國道馬拉松自1995年舉辦至今邁入第23屆,是國內馬拉松經典賽事之一,不過因涉及到國道封路,難免會引發用路人的抱怨。

剛落幕的台北國道馬拉松,封路事件引起少部分民怨及費用收取爭議,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於30日回應,強調已舉行超過20年的國道馬拉松,近年來已縮短比賽時程以減低對於國道使用者的影響,收取的報名費也幾乎全使用在支付路權費、交管以及跑者身上,每年更會與公益活動結合,為社會弱勢發聲。

路跑協會表示,為了減低封路影響,從去年起就將交管時段從過去的凌晨2點到下午2點,縮短為凌晨2點到中午11點半,並採用全國首創的「菁英馬拉松」,限時選手4小時內完賽,並且在高公局的相關規定下,於賽事前兩周就透過廣播、電視和跑馬燈等方式進行封路宣導。

路協辦公室主任曾姿燕表示,台北國道馬主要是針對五股到汐止的高架路段進行封路,雖然難免造成用路人不便,但駕駛仍能選擇中山高平面道路替代,而協會近年來也積極在賽事舉辦與封路造成不便上取得平衡點,希望讓這場歷史悠久的指標賽事不會因此停辦。

台灣的運動風氣,需要時間累積能量,這份能量隨著台灣運動風起漸起將成為一種文化。許多駕駛人也表示,儘管當天的交通有些不便,但事實上一年也只有一次這樣的國道封路,還是可以被容忍接受的。

一場路跑賽事最好的安排,莫過於是競賽道路的淨空,也就是一般交通路徑的暫時控管與封路。當許多人以為封路會造成交通大打結時,其實應該將重點擺在「賽前宣傳是否做足告知」以及「封路後,依照選手動態做層層開放」。

多年來採訪過多場國內、外馬拉松、超馬、越野賽等路跑賽事的記者表示,對跑者而言,交通道路的暫時控管或封路其實是最好的安全保障,同時可以緊急處理各種狀況。像是封路後,這條路可允許通過的包含緊急救助用救護車、運載協助跑者參賽的飲食補給品,透過這些可以快速傳遞與運載的道路,減少跑者意外的機率,並能對意外進行緊急應變。他指出,如果不做封路管制,意外發生的機率譬如車禍、碰撞,或者是來往兩點的處理時間都會加長,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全台每個周休二日幾乎都有路跑賽,交通的衝擊跟著大增,在都會區更是形成民怨,但他認為事前如果有做好宣傳,是可減少民怨;而封路進行馬拉松賽事後,主辦單位可以每五公里按照60分鐘的方式,即嚴格執行關門時間,逐一路段開放,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交通環節與賽事活動雙贏。

參加過日本東京馬拉松、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和那霸馬拉松的「黑美人」就對國外馬拉松嚴格執行關門時間非常有感,她說,尤其東京馬的賽道幾乎三分之二都在市區中心,主辦單位進行交通管制,讓跑者不僅免受汽、機車排放廢氣的毒害,更免受發生碰撞的威脅,且每5公里就有關門時間,時間一到,未通過的跑者即需上回收車,該路段交管也立即撤除,恢復交通,更大大減少民怨。

參考來源: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