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紅淡山.清軍古墓.稻荷神社遺跡

0
651

圖:紅淡山寶明寺

今天走尋訪基隆三坑地區的日治時代古碑。

下山返三坑火車站,然後沿著龍安街,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紅淡山。

步行約15分鐘,抵達南榮路463巷的紅淡山登山口。

我已經十多年沒爬基隆紅淡山了。今天爬紅淡山,不是為看風景,而是為了尋訪一座清軍古墓及兩尊狐狸石雕,分別座落於紅淡山的觀景塔及山頂附近。

從巷口的寶明寺牌樓出發,穿過民宅巷道,拾階而上,約五分鐘,接小車道,續往上行,約五鐘,穿過寶明寺古樸的山門,爬上石階,即抵達寶明寺。

從寺門前折向左側,續有步道爬向紅淡山。上爬約二十分鐘,抵達紅淡山觀景塔。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圖:紅淡山觀景塔旁的清軍古墓(2004年11月拍攝)

大約十三年前,我登紅淡山時,在觀景塔後方幾公尺處的斜坡發現一座1885年的清軍古墓。

墓主是湖南縣湘鄉縣人,與創建湘軍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同鄉。

墓主身份是湖南湘鄉縣人,應是當時駐守基隆的湘軍,墓主亡於1885年,有可能是清法戰爭時戰死的士兵。

當年發表旅記之後,沒過幾年,接到一位基隆山友來信,提及在觀景塔附近已找不到這座清軍古墓。 而以我拍攝的照片,清楚的呈現古墓與觀景塔之間的相對位置,應當不難尋找。所以我也覺得困惑。

今天尋訪完三坑的日軍少尉碑之後,就想順道來紅淡山,目的之一就是想探訪這座清軍古墓, 是否依然無恙?還是如山友所言,已經消失不見了。

抵達現場時,才發現觀景塔周遭地貌已經改變。觀景塔後方的山坡,如今已是一片茂密的草樹,沒有路徑可以進入。 我繞道下方的步道,想試看看能否從下面往上尋找,發現也是無路可走。清軍古墓或許沒有消失,但已被雜草所掩沒。

圖:清軍古墓消失於雜草之中(2017.06.10)

紅淡山這座清軍古墓,與我今日尋訪的日軍少尉墓碑,都隱身於難尋的草叢之中。

我於是而有所感慨。

身為軍人,戰死沙場,古今以來都受到國家的尊崇。所以大清帝國在台灣有昭忠祠; 日本帝國在台灣有建功神社;而國民政府在台灣則有忠烈祠。

為國盡忠,戰死沙場的軍人,其墓園與紀念之碑,受到崇敬與維護,是天經地義之事, 而軍人際遇所可悲者,我想就是軍人喪失其所守衛的疆土,而不幸埋骨於敵國的領土。

所以清軍之墓寂寥於日治時代,日軍之碑落寞於民國台灣;台籍日本兵被遺忘於南洋諸島,而國軍烈士遭冷落於中國大陸, 時代雖不同,而這些軍人的命運卻相似,可說是共同的悲哀;族群之間或許可以藉此而相互理解彼此的歷史滄桑。

圖:紅淡山狛狐(基隆末廣稻荷神社遺跡)

從觀景塔沿著登山步道續行約5分鐘,即登頂紅淡山。

登頂之前,有一段石階路,被稱為「壽階」,石階入口的兩側,各放置一尊狐狸雕像。

我當年登紅淡山,也曾拍攝過這對狐狸,當時只是感到好奇, 怎麼不是放置一般常見的石獅,而是狐狸呢?

後來網路資訊發達,才得知這對狐狸原來是日治時代基隆末廣稻荷神社的遺物。 神社原座落於田寮河畔的田寮港遊廓末廣新地,位置約在今日仁一路37巷巷底。

二次大戰結束,日本人離開台灣,末廣稻荷神社也遭到拆除,建材移作它用。 神社的兩尊狛狐後來被移至紅淡山。

稻荷神社源於遠古時代,大和民族為祈求農業豐收而祭拜的神祗,以狛狐守護神社,是因狐狸能捕食老鼠,保護穀倉稻穀。 後來漸漸演變成工商業也祭拜稻荷神社,以祈求生意興隆。

圖:從紅淡山眺望基隆港及遙遠的北方

末廣稻荷神社位於田寮港遊廓。所謂的「遊廓」,即是風化區的意思。

田寮港遊廓是當時基隆日本人的風化區,賣春的女子來自日本本國。

遊廓老闆因此在遊廓設立稻荷神社,以祈求生意繁榮。 基隆當地的台灣人則稱這間稻荷神社為「狐狸廟」,認為稻荷神為狐仙,能媚惑男人。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末廣稻荷神社創建於日治初期明治32年(1899)。這樣的歷史背景,讓我憶起三十多年前, 我曾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望鄉》。 《望鄉》,原名《山打根八號娼館》,敘述從1897至1920年,日本一些貧苦人家的女兒, 被拐賣到南洋各地賣身的故事。電影女主人翁為了幫家裡還償而前往婆羅洲山打根工作, 不料卻被賣到8號娼館,從此經歷悲慘的命運。

日本國力強盛之後,政府以這段歷史為恥,而於1920年下令禁娼,並極力掩蓋這段歷史往事。 在山打根娼館工作的日本婦女,很多人選擇終老該地,不願返回日本。 山打根日本人墓園草叢,豎立許多日本娼妓的墓碑,墓碑都背對祖國日本。

我在紅淡山,想起《望鄉》這部電影;從紅淡山山頂眺望遙遠的北方;心裡想著,或許田寮港遊廓也曾經發生過《望鄉》那樣的故事, 只是隨著歲月消逝而不為人知而已。

圖文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