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IRONMAN 70.3 Taiwan:想贏,先學會怎麼輸

0
1854

每年的3月份,我都會以IRONMAN 70.3 Taiwan(以下簡稱IM703TW)來開季,而同時也是日本棒球賽季開打的時期,今年因有了鈴木一朗退休儀式,瞬間日本棒球也熱了起來,但我反而無意間看到了一張如下這樣的照片,讓我去細究了一下它的源由。

這是在日本甲子園球場旁的車站裡
這是在日本甲子園球場旁的車站裡 圖片來源

這是在日本甲子園球場旁的車站裡,有兩則這樣的標語:「98%的高中球兒會在這裡失敗,然後,變得更強(高校球児の98%がここで敗者になる,そして もっと強くなる)」。

較理解日本棒球的人,應該馬上就能看懂了,不懂的話,我快速說明一下,每年有來自全日本約4000支高中球隊競爭,成為地方區域冠軍後,最後只能有50多支隊伍才能來到甲子園球場再進行對決爭奪冠軍,但冠軍只會有一個,所以98%的人都是失敗著離去就是這意思。

但其實若放大到全日本超過4000支參賽隊伍,甚至超過10萬名選手來看,恐怕最後能笑著離開球場的人真是不到0.001%了。但我們總是相信,在這過程中的歷練,會成為滋養他們未來人生成長的養份。

回顧過往十屆IRONMAN 70.3 Taiwan參賽心情

一開始不先談賽事本身,而先講棒球,當然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IM703TW在台舉辦10年了,認真的細數過往,我足足參加了8次之多,這在我個人習慣裡是蠻不正常的現象,因為我是個很少會想要參加重覆賽事或場地的人(好吧,其實這比賽也不算重覆,因為每年的賽道都有一些變化,這也算是種另類的特色),要能在這10年間參加了8屆,必然有其一定的特殊原因!

時間先拉回到2010年,IM703TW首次進入台灣,並在11月份於墾丁舉辦第一屆賽事,當時的我只不過是第二年接觸鐵人三項運動而已,也參加了幾場台灣本土賽事,但少有機會能與外國選手接觸,而能夠參加IM703TW這樣的國際賽事,自然是不可放過。

第一屆的體驗,果然被外國選手電得很慘,總排名59,分組14名,即使是台灣最快完賽的楊茂雍,總排名都落到第9名,這對於當時已經開始在國內小型比賽中固定上台的我來講,自是一場震憾教育,這教育讓我想更爭氣。

當年第一屆的蔡逼巴
當年第一屆的蔡逼巴

隔年2011年仍在11月並於墾丁舉辦,總排名升到了28,也是台灣第3位完賽的,但在分組只能排第6,雖然也有一個獎盃,但我的野心不僅於此,除了當年分組前5名才能上台接受掌聲之外,還有燃起了我想參加IRONMAN 70.3世錦賽World Championship的念頭!

原來當年就開始吐舌頭了
原來當年就開始吐舌頭了

2012年-2013年間,去服了兵役,中斷了一年的訓練,但那企望求勝的渴望依舊在。

2013年11月是第4屆IM703TW,依然在墾丁舉辦,但不幸碰到了大雨天,改成了跑騎跑的二鐵賽,那年我還很瞎的在比賽中跟太太拍婚紗並一起跨過終點(現在IRONMAN已經規定不能帶親朋好友一起進終點了,反則取消資格),這一跨,也讓我晉升至分組第5名,不但終於上了頒獎台,也順利取得2014年的IRONMAN 70.3世錦賽資格。

比賽兼拍婚紗
比賽兼拍婚紗

2014年第5屆仍在11月份的墾丁舉辦,那年拿下M30分組冠軍,還有一件分組冠軍黃衫至今都保留在衣櫃中,這也是IRONMAN 70.3引進台灣後,首次由台灣人攻下分組冠軍。僅管又拿下世錦賽資格,但我的企圖心已轉至另一種距離世錦賽去了。

永遠不忘第一次出國參加世錦賽的感動
永遠不忘第一次出國參加世錦賽的感動

2015年仍在11月份的墾丁舉辦,但受天候影響,距離有所縮減。但那年我因剛在10月份完成KONA賽事回來,選擇了休養生息不出賽,這是第二次跳過參賽了。

2016年開始,IM703TW將舉辦地點與月份挪移至3月份的台東,已經迷上了參加世錦賽與各國菁英選手競搏的我,本次參賽就是以爭取IRONMAN 70.3世錦賽資格為目標,最後以台灣選手最快成績完賽,順利取得資格並於9月份在澳洲黃金海岸完成世錦賽。

2017年開始,不再以世錦賽或是否為冠軍為目標,而是將野心轉移到怎麼突破個人極限?怎麼突破個人成績為目標,最後順利將成績推至4時30分整,仍是台灣第1完賽,並再次奪得M35分組冠軍。只不過10月份要再次前往KONA參賽,故放棄了IRONMAN 70.3世錦賽資格。

2018年的心態與前一年相彷,繼續以突破極限為樂,最後首次將成績推進4時30分內,來到4時26分,分組第2完賽,並為台灣分齡組最快選手。

而為何一開始先放張甲子園照片,甚至那張照片如何引起我的共鳴?因為這就是我這些年來在鐵人三項這領域的寫照吧,少了先天優勢與年輕時的訓練基礎,年近30歲才開始努力訓練,自是不可能在此領域裡獲得多大的成就,但這無礙於一心嚮往對鐵人三項最高殿堂的挑戰,因為每一次的失敗、挫折,都會讓我快速成長,看似是在追求一種成就,倒不如說,我渴望能夠每一次都在竭盡全力還是技不如人時,再想著:『嗯~這表示,我應該還有再突破的空間吧』

所以若要回顧這麼多年來的最大感想,我想依然是感謝IRONMAN這個品牌能進入台灣,讓我能很早就接觸到何為國際賽的規格?何為一流的競技選手?不管他們是職業還是業餘,你都能發現許許多多選手都有著對這項運動的熱情與堅持,而這幾年來有機會到國外參賽,也結交了不少朋友,交流了許多寶貴經驗,一來看見了世界的遼闊,二來也不再小看自己,相信自己仍有潛能能繼續將極限往上推。

可是好像越來越累了….
可是好像越來越累了….

比賽開始:游泳迷航記

寫了一堆後,終於回到比賽了(拖稿~)。

唉呀,畢竟台東實在來太多次了,已經比到快沒感覺了,雖說這幾年來,通常3月與11月份都是我體能最差的時期,3月是因為在2月剛拼完馬拉松(包括今年還連跑了丸龜半馬與愛媛馬拉松),11月則是通常剛比完IRONMAN,甚至累積了整年度的疲勞了。

但奇妙的是,僅管狀況不太好,訓練資料也不漂亮,但比賽的成績卻好像也不會太差,包括今年也是如此。或許一種可能解讀是,因為深知自己體能尚未調整好,反而會相當謹慎與保守的在比賽,不易產生過高的輸出或力量,最後才能產生看似各項表現都普通,但整體算是漂亮的狀況。

以今年游泳來講,冬天的訓練量本來就較少,2-3月間一來是去了日本跑馬,二來是回來後又接連的感冒,游泳少了許多,賽前擬估以1:40-1:43/100m均速來游,最後期待能有31分就算滿意。

但今年有個地方失策了,考量到人數過多(超過2500人),故我排在相當前面就下水,開賽才11秒我已在活水湖裡了。

為何這是失策?因為我找不到人跟游啊!會這麼早下水的人,大多是快到跟也跟不住的人,所以對於一個游泳實在不快的人來講,獨游還得自己定位還真是吃虧。

尤其活水湖是個很奇妙的地方,僅管已經游了不下十數次(含練習),但總覺得每次在回程折返後,都很容易迷航,今年也有此狀況,在折返點時瞄了下錶是15分半左右,但游回來就一直抓不到定位點,不知該靠往湖邊游?還是靠往水道線?游移來游移去的,果然回程就慢了,32分39秒上岸,均速1:41/100m,討厭的39秒。

比賽進行中:逆轟高灰

若要說鐵人三項能教會我什麼事?那一定有一件事情是:『永遠要將目光往前看,不要回頭懊惱』

鐵人三項的目標不管是51.5km, 113km, 226km或其他,永遠都要讓自己不斷往下一公里或下一項目去前進,有時難免會失誤或在某一處延遲了,但三項比得就是三項的加總,每一個轉換區,不只是轉換運動項目,也是轉換心情,脫掉防寒衣的同時,也丟掉壞心情。

只是今年還轉換得真是有夠久,足足1.55km長的T1,耗掉了7分17秒,真是累人。

上了車後,一路開始往南太麻里衝,這前大半段路線與去年相彷,風景依舊,右有山嵐景致,左有太平洋綻藍海面,其實台灣真的有它很美也不輸國外許多知名的景點,我們絕對有相當的天然優勢可辦好一場比賽(但人為因素可能又成種阻礙)。

也因為熟悉路線,對我而言,單車項目就跟打訓練台沒兩樣,加上今年冬天幾乎90%以上都在訓練台上度過,今天就是打個2個半小時的TEMPO課表而已嘛(吹口哨),最後功率數字穩到VI值只有1.02,AP跟NP只差4w,甚至分段來看,只要是平路段,VI值都壓在1.01,AP與NP差幅僅在2-3w之間。

今年回程多了一段爬197縣道,這段爬坡全長10km,爬升300m左右,但其實主要爬升集中在前段約有4km要爬200m,這感覺跟北部知名路線:巴拉卡公路的中段有點像。

嚴格來講,這不是個多難的坡,我反而覺得從太麻里回程的北上近30km路得一路頂風頂回來還比較辛苦。

而之所以許多人會認為這197縣道的坡難爬,其實就是因為已經騎了60多公里後,要再爬個坡,若在前2/3路線用了過多的力量,或在爬197以前沒來得及舒緩掉疲勞,連著又逆轟、又高灰的摧殘,自然會感到爬坡的辛苦。

但多了197縣道這一段後,有其壞處當然也自有好處,壞處當然是時間會變慢了,僅管我最終的功率值比去年高了8w,但單車時間比去年慢了10分鐘。而多了爬山的好處是,爬完197縣道後,回程幾乎都下坡,就一路慢慢飄回來就好啦。最終剛剛好收在2時30分騎完。

比賽,現在才開始:RUN!

又經過了一段夭壽長,足足長達1km的T2後,心情也轉換完了。

放好單車、脫下安全帽、換上跑鞋、套上號碼布、抓了2包果膠,一氣呵成出了T2,開!

路線上簡單來講就是先跑一跑森林公園,再繞去馬亨亨大道,再回到森林公園為1圈約10.5km,跑個2圈就收工。

而一出T2後,跑在台東森林公園裡,很快就能追擊到幾個國外選手,這對我來講是蠻常見的畫面,因為一來我的游泳不及許多國外選手,二來我的體重也普遍低於國外選手許多,故在以平路為主的單車項目上我很難得到太多優勢,所以前兩項能有多穩就有穩才是我的策略,下車後就可以放肆的奔跑了。

但在森林公園裡跑著跑著,後方也突然傳來一陣噠噠的腳步聲,而且腳步聲還越來越靠近,我下意識的瞄了下錶,是3:5X/km的速度,心裡OS:『你媽媽的勒,我都這速度了,還有人能逼近我』!

打死不回頭(方才有提,鐵人三項教會我不能回頭)!

終於,這人跟我平行了,也很快的超越了我。

WOW,是咱家SCOTT一族的Luke McKenzie,他正在跑他路跑段的第二圈了,我瞬間整個頭皮發麻!僅管我很想試圖加快腳步追上去了,但還是不敵他那半馬1時16分,均速3:37/km的速度。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為啥他會讓我這麼激動?因為他曾經當過一本書名為《Strength Training for Triathletes》的封面,而那本書也是我多年前讀過並奉為圭臬的一本訓練工具書,並且他的身材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三鐵選手範本,可是說是看了他身材看許多年了,僅管以前在國外比賽場上也碰過,但能這麼近的感受到他的腳步聲、呼吸聲、甚至身體排放出的熱能在我身邊環繞著,我又想起了這書的封面照片,尬的,XF$@$#R!V$%(語無倫次)!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其實這場比賽的職業選手,有蠻多個我都有固定在追隨,像是這場第二名的法國Cyril Viennot,過去幾年他也是都騎SCOTT,但今年改與CIPOLLINI簽新約;Realert兄弟的弟弟Michael Raelert,哥哥Andreas Raelert是三屆KONA亞軍,他們兩兄弟的身材也是好到逆天;女子冠軍的Sarah Crowley也在跑步一來一往的交會中碰上好幾次,Sarah是2017 ITU Long Distance冠軍,該年的KONA排第3,我去年去比的IRONMAN Hamburg賽事裡,她則是女子冠軍,所以也算交會過好幾回了,她應該是當前澳洲女子職業選手中最強也最有潛力的一位。還有Luke McKenzie的太太,同是職業選手的Beth McKenzie也有比;另外,去年的冠軍:Cody Beals,我個人也常看他的部落格,但他今年DNF…..(嗯!?)。

欣賞完了這些職業選手後,我已繞上了馬亨亨大道,又被職業選手Felipe Azevedo刷過,他也跑出了本日賽事中,所有選手裡最快的1時13分30秒的半馬紀錄,他剛好刷到我時,我們還被拍了張照(但我比較想要的是我跟Luke跑在一起的照片啊)!

比賽結束:好像是輸?又好像是贏了!

最後,我則以1時23分57秒跑完這半馬,剛好達到預期的4分配速。這三項成績,除了游泳的32分比預計的慢了30多秒,單車剛好打平在2時30分,跑步也是預期的4分速收尾,但是兩次轉換的時間長達12分18秒,真是夭壽久的了。

最終總合成績4時39分31秒,總排名21名,分組第2名,扣除職業選手後,全分齡組選手第5,台灣選手第1,但是跟職業的世界還是天與地夭壽般的遠。但沒關係,我還是贏了8個職業選手,我還是找到可以再繼續訓練的動力,依然期待著下一次被電的感覺,我輸了嗎?不,我覺得我贏了。

話說,在以往的賽報裡,結尾處常會有感謝文,例如謝謝朋友啦、老婆啦、贊助商啦等等。但今年這場賽事裡,我想以下面這張照片作為結尾,並感謝所有的啦啦隊們,尤其現在很少在台灣比賽了,但無論賽場上或賽場旁,還是不少人認識我,不吝的幫我加油,有些是多年好友,有些可能只是純粹感染到這股氣氛而忘情的喊叫著,還有些甚至是我的學生了,不管只是喊聲加油、還是幫忙拍照、甚至賽後還幫我找照片傳給,這些貼心舉動,對於我這玩了那麼多年的人來講,還是會被感動到的,謝謝您們!

SHARE
Previous article單車新手也能朝聖日本第一高峰?征服你的人生清單-富士登山自行車賽
Next article減重阻抗 為什麼跑步還是不會瘦
【鐵人J帥 Just Tri】 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情繫的是鐵人三項與馬拉松等極限運動;拿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著迷的是成為運動員的丰采;從事教練/訓練顧問等工作,最大樂趣是在協助他人完成夢想。 超過百場的賽事經驗、站上世界舞台次數不勝枚舉、4次IRONMAN SUB 10紀錄、馬拉松最佳2時43分,多次IRONMAN Taiwan與IRONAMN 70.3 Taiwan台灣冠軍,至今最難忘的仍是KONA的陽光、大海與空氣。 2015年起成立個人工作室,一頭栽入於訓練研究的世界,若我不是在訓練,那必定也想著怎麼樣訓練。 HI,我是J帥,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鐵人J帥 Just Tri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JsTriWork/ 鐵人J帥 Just Tri Instragm:@JsTri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