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不是休息就會好?「整合式傷害治療模式」才是恢復關鍵

在診間Dr.6常常被問到一個大哉問:「醫師,為什麼治了這麼久我的傷都治不好?我已經休息沒有運動了,也有來復健,難道我的治療方式不對嗎?」面對這個問題,如果要完整回答,可能會需要花上很長時間,Dr.6以前總是笑笑地要病人耐心治療,安慰說:「你放心,一定會恢復的!」但這次Dr.6決定好好替大家解惑,為什麼你的傷治不好?你少做了什麼?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理想的「整合式傷害治療模式」是恢復關鍵

首先Dr.6要提一個「整合式傷害治療模式」(參見下圖),這是傷勢恢復的重要關鍵。一個運動愛好者受傷時,第一個面對的問題其實是疼痛,也很容易把傷勢只聚焦在疼痛上面。 事實上在運動醫學的角度來說,除了疼痛以外,我們還要看組織的損傷程度、功能受限程度、組織的恢復能力、構造上的缺陷等等問題。

在Dr.6治療病人的時候,會從大家最在意的疼痛著手處理,如果疼痛對患者造成嚴重困擾,不僅日常生活有困難,連復健治療及運動治療本身可能都難以進行,這時候優先處理疼痛問題才能保障病人的生活品質及提高病人配合治療意願。

當病人疼痛不嚴重或是疼痛獲得相當緩解之後,應該要進一步考量組織受損程度以及功能受限程度。如果組織受損,應該要進行修復性的治療。對於本身修復能力好的組織,例如皮膚和肌肉,可以預期自身修復效果不會太差。但對於修復不易的組織如肌腱、軟骨或韌帶,應該要嘗試更積極的方式來促進修復。如果有功能受到影響,例如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肌肉功能不良(肌力或肌耐力不足)則應該要針對性地進行復健治療及運動訓練,才能讓患者回到原來的生活及運動。

在受傷的時候適當的限制活動,避免具有風險的行為及動作是必要的,但「完全休息」對組織的幫助其實不如進行正確的運動訓練。另外常被醫師及病患忽略的是營養補充,有充足的營養,才能保障受傷組織的恢復。

定期自評量化疼痛,替治療分級,評估療效

受傷造成的疼痛無庸置疑是大家最在乎的,也因此很多人一受了傷就只想著要打止痛針吃止痛藥,甚至以為不痛就是傷勢好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在使用強力的消炎止痛藥物後,組織的發炎改善,疼痛減少,但是受傷的組織並沒有因此而獲得修復,如果這樣就以為好了而恢復原本的活動,很容易造成傷上加傷,例如原本只是撕裂的肌腱甚至因此就完全斷掉了。

Dr.6在門診遇到疼痛的病人一定會用「視覺疼痛量化表」來讓病人自我評估疼痛程度,以0分代表沒有疼痛,10分代表無法忍受的嚴重疼痛。只有中度(3分)以上的疼痛Dr.6才會考慮給病人藥物控制疼痛,而嚴重的疼痛(6分以上)甚至可以考慮進行介入性的注射治療來控制疼痛。只要有疼痛問題,進行居家的熱敷,甚至進行物理治療,都能有效緩解平時的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自己定期進行「疼痛量表」的評估,並於每次回診時將疼痛程度回報給醫師,更能讓醫師了解自己治療的效果及進度喔!

用正確的心態面對疼痛

在治療的過程中,有時疼痛跟傷勢的恢復不成比例。例如受傷的組織修復到一定程度時,反而可能比原本嚴重撕裂時容易疼痛,因為受傷的部分經過修復,組織連結性提高,更容易被動作而拉扯到,因此產生的疼痛也增加了。另外組織修復過程中可能產生血流增加,組織間隙積水的情形,也會造成一些腫脹跟神經壓迫,而變得敏感容易疼痛。

疼痛跟情緒也有很大的關係,疼痛可能造成焦慮、憂鬱、煩躁等情緒,也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良等問題。情緒問題又會產生壓力因子,回頭導致身體發炎增加,進一步造成疼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情緒面的照顧也顯得格外重要。

如果因為過於緊繃的生活型態加上對疼痛的焦慮,甚至有些人因此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造成對疼痛「過敏」的現象,這時即使只是很輕微的刺激,疼痛的訊號都會被大腦加倍放大,讓病患感受到劇烈的疼痛。這種情況下進行一些能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如瑜伽運動、皮拉提斯運動等,甚至進行正念的觀想,都有助於緩解這類「心因性疼痛」。

很多人因為對疼痛恐懼,治療到一半就對正規治療失去信心,轉嘗試替代療法或其他民俗療法,最終傷身傷財又傷心。了解疼痛的原因,不要因為恐懼而被疼痛牽著鼻子走,患者才能放心持續接受治療,脫離疼痛困擾。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復性治療

如同上文提到,疼痛是受傷後身體呈現出來的反應,但是問題的根本在組織的受損,例如肌肉、肌腱或韌帶因為拉傷而撕裂,骨頭因為衝擊而產生裂痕及骨折,神經因為受到壓迫而發炎腫脹。只用藥物把疼痛壓下只是治標,無法根本治癒傷勢。


醫學越來越發達,各種新式的修復性治療如雨後春筍般被發現,從健保給付的復健治療到動輒百萬的幹細胞治療,都能夠幫助組織修復。也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根據個人情況選用適合的修復性治療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就是Dr.6一直強調的「精準醫療」。下列是可能影響到治療選項的因素:

  1. 受傷組織類型:不同的受傷組織可能對不同的刺激比較有效果,例如同樣是以葡萄糖水進行增生注射,治療神經、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等不同部位時就要選用不同的濃度,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避免傷害。
  2. 治療類型:修復性治療種類繁多,有侵入性及非侵入性的分別。非侵入性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較溫和但需要頻繁進行,體外震波治療刺激性較強,但治療時間短而且每週一次就有效。這類非侵入性治療對於害怕針頭的患者來說是優先進行的選項。侵入性治療例如乾針治療是以針頭刺激患部不注射藥物,增生注射用葡萄糖水間接刺激修復,再生治療用血小板甚至幹細胞直接刺激修復,這些侵入性治療適合不怕反覆扎針或注射的病患,理論上更能直達治療關鍵部位。
  3. 治療頻率及時間:對於退休族群或時間彈性的族群來說,比較能配合需要高頻率治療的方案,但對於上班族來說,需要高頻率進行的治療就算再便宜或再有效,也很難被列入考量選項。精準醫療的原則,就是依據病患能配合的方式來選擇治療才能確保療效。
  4. 社會經濟考量:以經濟學來說,又快又好又便宜的治療是不存在的。當治療選項擺在眼前時,選擇經濟狀況較好的病患,擁有比較高的主動選擇權,經濟狀況比較吃緊的病患,可能會因此刪除掉一些選項,或必須在品質、速度、價格中選擇性妥協,但只要觀念正確,每個人總有一款適合的治療。除了經濟考量,有些患者需要著重隱私,就需要用特約門診的形式,以避免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的尷尬場景。對於沒有時間在一般門診等待的病患,也很適合利用特約門診「預約制」的服務來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5. 醫療保險:並不是經濟狀況不夠好就不能享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善用自己的醫療保險,可以讓自己在面對治療選項時更自在,更沒有壓力。要想使用醫療保險來理賠治療,要先注意合約內容,有些醫療保險合約限定「意外醫療」,有些則有「住院治療」等等的限制。如果一開始沒有確認這點,事後申請理賠時就可能遇到保險拒賠的情況,Dr.6常常遇到患者事後回來要求「修改診斷內容」,或是要求「修改病歷內容」以符合理賠條件,最後都只能仔細解釋後委婉拒絕,畢竟這會牽涉到偽造文書以及協助詐騙保險公司的刑責。提醒您,如果疼痛與意外受傷相關,記得在就診時向醫師說明,最好能提供並留存報案三聯單、急診驗傷紀錄、事故發生照片等證據,以保障您的權益。至於扭傷、肌肉拉傷等等算不算理賠範圍,這個就不是醫師可以決定的了。

 

下篇預告

今天的內容真的是好充實啊,對自己的疼痛跟傷害有沒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呢?回頭看看我們的整合式傷害治療模式,右半邊還有「運動訓練」跟「營養補充」這兩塊還沒講到呢!在我們後續的文章內容裡,將會繼續為大家介紹它們究竟扮演怎麼樣的角色!請大家一定要記得回來追蹤下篇的精彩內容喔!

 

文章來源:Dr.6(劉又銓醫師)運動醫學專科《為什麼你的傷治不好?(上篇—談「整合式傷害治療模式」)》

【延伸閱讀】

運動該吃什麼水果?降低受傷風險助表現

因為跑步而受傷 除了停止訓練還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