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不懂的跑步 只有自己懂得的心神嚮往

0
1385

作為一個起點,2012年台灣馬拉松熱潮向上發展,每個月都有數場路跑或馬拉松賽、鐵人賽…等,如果把馬拉松場次視為飛航累積,那麼,只需要不到三年的時間,熱愛參賽的人可以累計到一百場馬拉松賽的經驗。

照片來源:mapmyrun
照片來源:mapmyrun

數百場賽事的榮景延續到2016年,隨著粥多僧少,比賽的場次太多,參賽人數開始稀釋而不均衡,報名賽事的數量下降了約三成。原本積極熱衷於參加馬拉松的人仍持續參賽,而其他人呢?可能選擇了鐵人三項賽、自行車或者是投入健身運動云云,起初對健康的一份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熱潮,最後回歸到平穩而踏實的運動生活。

很多人從一開始大量跑馬拉松,最後有了不同的轉變:一年只跑一場或兩場馬拉松;不跑馬拉松,以半程馬拉松或十公里競賽為主;有些人天天只跑六七公里,保健身體為主,也少有參賽。跑步這件事,從來都只有自己懂。跑步從來不是有利可圖的經濟項目,正如艾米爾‧哲托貝克所說的:「跑者須心懷夢想前進,而非囊中財富。」如果只跑30分鐘就能領受到跑步腦內啡的快樂,那麼跑多長多遠都取決於你的選擇。有些人為了目標而跑,有些人為了健康而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跑、想跑些甚麼是幸福的。

早上五點以及晚上八點,當普羅大眾睡眠香甜、正待歇下看電視的時候,有些人則做出了另一分選擇:換上了跑步外出的服裝,與三五好友們打過招呼,然後就是,跑步。無論是住居在城市、鄉村,人們總能選擇自己熱衷並嚮往的事物。陶淵明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別過了世俗的喧囂,跑者會在早晨與晚上親近避世的活動。運動這件事不只是肢體的運動,追求健康的項目,而更多的是從清靜的日常尋覓一份自我本心。

於是沒有比賽的日子,人們依舊跑步。不同於門外人常問的:「你跑這麼多,是要比賽嗎?」「沒有,我只是喜歡跑步而已。」

【延伸閱讀】

每一次的跑步都經歷過內在革命

什麼是最快樂的癮頭? 他從勒戒所到完成雙倍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