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選手不只靠訓練 複合因素打造卓越表現

0
657

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來自於馬克‧吐溫的名言:「如果我們能出生時是 80 歲,然後逐漸接近 18 歲,生活勢必更加快樂。」出生時肉體蒼老、知性尚未啟蒙,隨著時光前進,肉體逐漸茁壯,知性卻也更為睿智、理性與聰穎;現實往往不是逆齡生長,一如成名太早的運動員困境,二十歲養成強悍肉體,心智面卻不夠成熟,成熟到足以抵禦湧來的名氣、企求成就的心理壓力,以及與權威對談。

照片來源:lifehack
照片來源:lifehack

造就頂尖運動員以及不受歲月洗褪,仍能保持水準的運動員,都歸屬於複合因素組成,不是一朝一夕便能速成。好的體育教育,不光只是塑造肉體才能,也必須聯合肉體、心智與思維能力合一。能成為頂尖的運動員,也一定能成為頂尖的社會人才。

七月初由商周出版《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從專業引導到科學輔助訓練,看冠軍如何從「勝」到「常勝」》,本書兩位作者馬克・威廉斯、提姆・威格莫尋訪籃球、棒球、板球甚至是田徑、撞球等各樣運動的菁英選手及教練,並以此歸納出三部:

1.天性、機緣和機運在冠軍培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冠軍選手的內心世界
3.更聰明的訓練方式以及成功背後的科學原理

厚達四百餘頁的大書,書寫的並非運動員的訓練方法,而著墨於思維概念與態度、謀略,甚至是運動員的內心活動。這是一本運動人才養成書。每個運動員的身家背景與社會環境各不相同,即便以此書去盤算、規劃新手運動員,也勢必會有不同的成果。但另一個層次的思維是,書中薈萃映照於一般社會人才的養成,相信綽綽有餘,因為養成一個菁英、自知識人的運動員,比養成一個社會人才更為困難。

體育是時代欠缺的教育

華人文化底蘊有『文武合一』概念,孔子配劍,詩人李白擊劍為任俠,春秋六藝中包含射擊與駕駛馬車。而古希臘的哲人柏拉圖,本名是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柏拉圖稱呼原意為『強壯的身軀』,他在古典著作中被認定是希臘角力名將。不難想像,在古典智慧中,擁有運動員的體魄與能耐,與擁有哲人、思想家的知性相同重要。

照片來源:forfun.com
照片來源:forfun.com

在論語《八佾第三》,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不與人相爭,真要說有,就是比較射箭技藝。相互敬禮表示恭敬後再開始,結束後猶能喝酒談笑。如此競爭,才不失君子風範。論語其中內涵的底蘊與精神,也與《奧林匹克憲章》不謀而合:「體育運動是每個人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能力在沒有任何歧視的環境下進行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的交流中追求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進而更加深入的體會奧林匹克精神。」

上一個世代,人們誤解運動員頭腦簡單,但這個時代,投入運動甚至把運動視作喜好都是有益的。在許元耕、林玫伶合著《孩子精媽媽驚:運動員兒子給校長媽媽的震撼教育》一書,許元耕是台灣鐵人運動的推手,自創經營『深耕運動事業工作室』,也是 XTERRA 越野三項世界巡迴賽職業選手;另一作者林玫伶是許元耕的母親,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兒童文學作家,投入教職多年為辦教育不遺餘力。這本書雙向溝通地說明了孩子長成運動員,以及母親一路殷殷期盼的心路歷程。彰顯新時代青年在生涯規畫上,跳脫一般傳統想像的規劃,而能在熱情、專長與興趣間找到平衡。

與時俱進的產業升級,不管在企業商管、醫療以及財務金融甚至是科技產業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儘管健康趨勢備受關注,但仍然有許多人未把體育活動視為生活一環。那麼,我們五育是不是該為新世代的人們補一堂體育課。

選定志向早期參與

養成運動員的家庭、機緣以及路徑都非常重要。在《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第一部大肆探討了這議題。讓我萌生興趣的是『激烈的辯論』這一節,歸納來說孩子參與運動的路徑有三:『專精訓練』、『多元發展』與『早期參與』。

專精教育不難理解,先前中國為發展體操運動而設立幼兒學校,被稱為『金牌工廠』。四到六歲的學齡前兒童被入學校投入體操、競技運動發展,在世界舞台奪下許多榮耀,這當然是備受爭議。另一個較佳的例子是日本愛知縣傳奇人物,三歲的孩子收下父親帶回家的紅色真皮棒球手套禮物,至此打開他前往世界舞台的道路。傳奇人物就是保有大聯盟單季最多安打 262 支紀錄,以及連續 10 球季皆能擊出 200 支以上安打世界紀錄的鈴木一朗,其人生與棒球密不可分。

多元發展的人才,不由得想起才在溫網奪下優勝的諾瓦克·喬科維奇,他高柔軟度與滑步救球的能耐,幾年前網球界早已眾所周知。他將此歸功於年輕時投入滑雪運動,喬科維奇的親戚中不乏職業滑雪運動員,他為此表示:「早在成為網球運動員之前,我就是一名滑雪運動員。」另一個私人偏好的例子,是在武術格鬥界,將中國武術、拳擊、跆拳道甚至柔道納入修煉系統的李小龍,李小龍後來發展出全方位的格鬥哲學『截拳道』,先不論李小龍有沒有打過正規的武術、散打競賽,但全方位格鬥概念以及哲學思維深深地影響武術界後世。多元發展的優勢在於,很多跨領域、跨距的智慧與技巧具有挪移、類比的空間。即便是知識淵博的博學者,也必然有其專攻的一門學科,而跨學科的知識就成為思維沃土。

照片來源:express.co.uk
照片來源:express.co.uk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艾波斯坦在著作《跨能致勝》提到兩位優秀運動員的故事:老虎伍茲出生後專精高爾夫球上,是『刻意練習』代表人物。羅傑費德勒則多元發展,從滑雪、拳擊、籃球、手球、足球都參與過,十多歲後才固定在網球項目。由此可知,無論是專精或多元發展都會促成頂尖運動員,重點在於『摸索期』:如果老虎伍茲心底明白壓根不熱愛高爾夫球,那麼他仍會有現在的成就嗎?如果羅傑費德勒一直到二十五歲才決定投入網球競賽上,那麼他還有充足的時間養成訓練嗎?無論是專精訓練或多元發展,都必須盡可能縮短摸索期,選定志向並早期參與。

運動員頭腦簡單嗎

一般人對球類運動有個誤解,認為選手視力比普通人更好,在《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提出許多研究資料,說明不管是棒球、網球等選手,其視力與一般人無異!那選手是靠甚麼作選球、擊球判斷?答案是經過多年訓練養成的知覺認知能力。站上打擊位置,打擊者會透過投手的肩膀、手肘甚至是舉手位置作出判斷,也因為單一揮棒、判斷投球的成本太高了,棒球規則裡不允許投手作出假動作投球。

知覺認知能力可以透過學習養成,一如你可以藉由門外腳步聲知道是哪個家人經過、透過笑聲辨識是哪個朋友。一如拳擊手只要看出對方身體軸線的變化,抬肩角度就能確定他出拳進攻位置。反覆且刻意練習,就能培養出良好的知覺認知能力。先前閱讀一篇腦神經學研究報告,天生失去視覺的盲人,其視覺神經沒有對應腦神經視覺區的發展,但其他神經(聽覺、嗅覺)則有超於常人的發展,這當然不意外。但若是一個後天才失明的盲人呢?研究指出,同樣的,視覺神經區塊也不再起作用,腦神經改發展到其他感官,幫助發展其他感官──特別是在五官之外的觸覺神經,後天失明的盲人在學習盲文點字上非常迅速,這也是知覺能力上的提升。

照片來源:irishnews
照片來源:irishnews

知覺認知若是人類『洞見』的能力,那麼,抗壓與反應則是『行為』能力。書中提到七屆司諾克撞球世界冠軍、六次大師賽冠軍、四次大獎賽冠軍,有著「司諾克皇帝」美譽的史蒂芬‧亨德利,他素以穩健心理素質與高級糾錯能力飽受讚譽,史蒂芬的訓練方法相當極端:把十五顆紅球擺上桌,並把色球逐一擺好,拿起球桿的史蒂芬開始清檯,重點是,他會一連清檯十回合。

「我會試著連作十次,如果我作到第七次的時候失手了,我就得再回去重頭開始。所以當你完成第七次、第八次清檯的時候,就會開始感受到壓力,因為你不想再重新來過。」史蒂芬‧亨德利說。這種結合高壓與技術的訓練就是撞球選手的超負荷訓練,讓自己在壓力下仍然保持一定的水準。

地表跑最快的人「牙買加閃電」波特,他在世界田徑錦標賽、奧運及世界大大小小賽事拿下數十面金牌,在自傳裡寫出了競賽態度:「如果我在一場大賽中打敗了你,你就再也不會有贏我的機會。」比賽有大小之別,波特清楚知道不可能時刻都處於第一名局面,但一當在大比賽宰制其他選手,就能掌握住那份心理優勢。波特只需要刻苦練習讓自己更快,但不需要擔心去追趕別人。許多優勝選手會擔心後進追趕上來,波特則將之轉化成冠軍心態,保持心理上的強悍。

運動員像是『早失敗,快失敗』Fail Fast, Fail Often 的連續創業者,透過不停地摸索、汲取失敗教訓以及從獲勝中取得的經驗,一再推陳出新,蛻變出更優異的表現。優秀的運動員可能會失敗,但不畏懼失敗。在《創意電力公司》皮克斯動畫總裁艾德‧卡特莫爾對『失敗』提出三重境界:從失敗中學習;不因過度思考避免失敗而久久未行動;最後則是不苛責失敗,養成團隊間不畏懼失敗的精神。運動員必然承擔失敗苦果,但讓人焦心的,是失敗經驗影響心理,進而畏懼競爭。

SAN FRANCISCO, CA - SEPTEMBER 10: Bill Campbell (Intuit) speaks at the 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2 Conference on September 10, 2012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hoto by C Flanigan/Getty Images)
SAN FRANCISCO, CA – SEPTEMBER 10: Bill Campbell (Intuit) speaks at the 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2 Conference on September 10, 2012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hoto by C Flanigan/Getty Images)

《教練:價值兆元的管理課》執教大學足球的比爾‧坎貝爾教練,四十三歲才進入矽谷,從球隊教練搖身一變成為企業團隊教練,成為佩吉、賈伯斯等領袖團隊顧問。足球教練為什麼可以成為企業教練?很簡單,因為養成一個菁英球隊的方法與精神可以移轉企業管理組織。同時,訓練一個頂尖運動員的方法與精粹,也能移挪在企業主管與社會人士身上。如前所述,養成一個有自我意識的運動員,不比養成一個社會人才簡單。閱讀這本書《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你不只看到菁英運動員的誕生,也能看一個組織、企業甚至是一個社會人士如何從優秀晉升卓越的脈絡。

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從專業引導到科學輔助訓練,看冠軍如何從「勝」到「常勝」 ( The Best: How Elite Athletes Are Made )

【延伸閱讀】

跑步好書《愈跑,心愈強大》

《Jeff Galloway 5K/10K 專業訓練》,短距離的交叉訓練法,備戰馬拉松必讀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