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會在誰手上 數位時代的健康照護

0
315

如果說新冠肺炎教會了我們甚麼,那是即便在這個和平、豐饒的時代,要活得健康、活得快樂卻仍然有相當大的難度。我們所面對的不是死亡,而是仍需補課的生命教育、對健康的自我承諾,以及連接你身邊的家人、親友,讓他們更健康,也讓你自己更健康。

在這個時代要維持健康與保障,保險是生命初始的第一道防線,現今許多父母在幼兒出生後就規劃保單,而後規劃壽險等。確保每個成長的孩子,成人都有保障,這很好。但人們需要的更多:食物教育、健康檢查系統、數十年的職場健康照顧及老後的醫療福利制度等(註1)。為求得平安健康,人們需要支付的成本不大,相反的,為了挽回『不健康』,人們需要支付則是巨大的成本。活得不健康、不能健康地活著,人類承受不起。

我們生活在食托邦時代

英國建築師卡洛琳‧史提爾在 2008 年提出食托邦 Sitopia 的概念,隨著農耕文明與工業化的演進、數位科技時代的到來,人類的飲食脈絡出現了分子肉人造肉、植物肉,產地也從田耕轉變為垂直農場、空中農園等,飲食不再只是上一個世代填飽肚子的理想,而是追求永續、零碳,以及搭構一個食物連結地方經濟與生活的城邦。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西方俗諺「You are what you eat.」如果沒能有意識地進食,將飽食過多的食品與食物,進而造成難以挽回的身體疾病。工業化食品的到來,以及消費主義的暢行,致使『減肥防病』幾乎是全世界共同的健康趨勢。如何吃、吃甚麼,以及追蹤食物食材的批號管理,在這個食托邦時代尤其重要(註2)。

飲食作家、食物研究權威麥可波倫曾經提出具體 83 條飲食規則,可僅僅幾條就足以讓人維持穩定且健康的體重與身心。

  • 在你吃飽之前停止進食
  • 不要吃任何曾祖母不認為是食物的東西。
  • 一餐飯盡可能吃久一點,慢慢進食
  • 學習烹調(考量生活你不一定會自己煮,學習烹調會讓你明白植物跟動物,是如何來到餐桌上)

數位科技如何幫我們審視風險

克里斯‧漢斯沃 aka 雷神索爾在 2022 年進行了『基因健檢』,得知體內有 2 條 ApoE4 基因,這 2 條基因與阿茲海默症有很大的關係,意味他的罹病機率將比一般人高出 8 ~ 10 倍。而這個『基因健檢』,只要採用 1 到 2 毫升的血液,就可以做到檢視 83 個已知與癌症、慢性病、藥物過敏高度相關的基因。這是個難以想像的數位科技技術。

照片來源:中研院提供
照片來源:中研院提供

2018 年由中央研究院郭沛恩院士率領研究院團隊,現與 33 間醫院合作執行「台灣精準醫療計畫 (TPMI)」。 TPMI 集聚超過 50 萬人數據,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積極、最具領導地位的計畫。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最上游的預防則是從基因醫療為開端,這也是精準醫療計畫的初衷。(註3)

過去的精準醫療常用的基因數據主要為西方人資料,屬於華人的數據量仍十分不足,西方人基因數據無法反映台灣特有的基因變異,因此,如果要發展台灣的精準醫療,幫助台灣人們早期診斷及疾病預防,並針對每個人提出個人化健康管理,就必須要收攏上百萬台灣人的基因資料。透過針對基因的精準醫療,不只是能反映在個人健康上,也能檢出屬台灣人種最大集合的可能疾病。

儘管生醫科學家告訴我們,擁有致病基因,不代表就肯定會致病,但數位時代的精準醫療計畫也有另一層面的提醒,透過大數據的調查與研究,排去致病風險外,也能透過基因療法與鍊條,診斷及預防其他人、甚至直旁系血親的健康問題,降低風險之餘,並降低龐大的醫療成本。

重新審視你的健康檢查計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統計,台灣人平均壽命為 81 歲,其中健康餘命(意指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 為 73 年,而最後的 8 年可能是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等等,2025 年,台灣將由高齡化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照醫學與照護會是未來課題。而在勞動力年齡逐漸上升的前景下,如何降低『不健康餘命』刻不容緩。

健康管理裡有一則適用且堪稱金句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是人身健全的第一道防線。中華民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40 歲以上未滿 65 歲民眾每 3 年一次成人健康檢查,包含疾病史、身體檢查 (血壓與 BMI)、實驗室檢查(尿液與血液)以及健康諮詢。以現代人而言是最基礎的健康檢查。過去健檢被認定是『檢病』的工具,而現代健檢則提供一條龍、更全面的服務。

台灣數位健康第一品牌永悅健康(H2U)結合了醫療與程式工程師,建立一套伊克希曼系統,幫助欲做健檢的人們,從線上問券、預約,快速且便利的體檢流程,到檢後的檢查資料上傳系統,透過 AI 人工智慧預判及分析健檢結果,並安排風險評估與衛教。H2U 伊克希曼健檢系統遍及全台醫療健檢中心,每年服務達百萬人次,是台灣市佔率最高的健檢系統,包含臺北醫學大學、新光醫院、振興醫院…等等都採用伊克希曼系統。超脫傳統的健檢方式,結合 AI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整合評估個人健康數據。

照片來源:h2u
照片來源:h2u

健康檢查不只適用於個人健檢, H2U 永悅健康亦提供 eXpert 職護臨場服務,從工作環境潛在風險、員工健康風險分級、健康促進方案到整合健康照護服務,以及幫助公司組織取得職場健康相關認證、輔導補助款申請等,務求降低人資單位與勞安人員的工作負擔。而這些健檢報告、就醫紀錄、生理數值不只是單點的文件呈現,而是儲入 H2U 健康銀行,掌握專屬的醫療大數據。

你的健康來自大家的健康

「身邊人如果只有一人堅持清潔、維持健康,最終那人仍無法維持健康。」在病毒、傳染病肆虐的環境,這段話呈現的樣貌相當真實。上文提到,組織單位勞工健康相當重要,也是同理。

照片來源:ohsonline
照片來源:ohsonline

只要是群聚的工作圈與社交圈,便無法脫離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無論是高危、高汙的工廠,或者是職場壓力過大導致神經失調的辦公室。人與人之間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趨同演化,要達到整體性的健康,前提是個體(你)以及工作夥伴、家庭成員也同樣地健康。

根據中央主管機關依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台灣訂出五類程度不一的法定傳染病,我們列舉前三類:

  • 第一類,24 小時內報告,應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 第二類,24 小時內報告,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如登革熱、瘧疾等。
  • 第三類,一週內通報,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如日本腦炎、結核病…等。

前三類高危法定傳染病不約而同地提到『隔離』,隔離是現今能用於降低並阻絕傳染風險、並展開個案研究的方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因應 COVID‐19 於 109 年制定了阻絕社區傳染策略(註4)。

除了傳染病外,隨文化、風俗與地區性的因素,人們招致的文明疾病也同樣會趨同演變。全球公衛學家漢斯‧羅斯林 Hans Rosling 在著作書寫於非洲納卡拉進行調查研究時,當地人們因為相同文化、習俗而有同樣的染病途徑與疾病感染。台灣在 1960 – 1980 年代的東北角一代盛產煤礦,礦業生意與城鄉自成經濟體系,然而,在數十年過後,許多礦場的工人因長期處於充滿塵埃、吸入大量灰塵的工作場所,最終不約而同地罹患了肺塵病(矽肺病)。

文明帶給人們發展與革新,但隨文明演進也同樣帶來不小的傷害與犧牲,幸運的是,隨著數位科技與科學日新月異,我們不只有更好的醫療與健康舉措,也有得以依循的施行方案:食物教育、健康檢查…等等。在 2023 年邁入後疫情時代的台灣,我們在新冠疫情這場戰役失去很多,然而,從中也能有收穫。

 

【延伸閱讀】

青光眼的人可以做哪些運動呢?

防府馬拉松到陪跑輪椅選手 嘉哲期許鹿特丹馬拉松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