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熱觀眾冷,盤點你沒進田徑場的原因

0
14430

儘管參與跑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事實上肯願意進田徑場觀看田徑賽的人卻沒有相對增加。

田徑運動一直都是台灣運動項目的邊緣運動,比起受到媒體關注的職籃、棒球,田徑運動以及其他運動都顯得有些薄弱。即使是曾經因為電影紅極一時的拔河運動、或是曾經奪下金銀牌的跆拳道,都沒有主流運動如此受到關注、並能維持長期受歡迎的熱度。

『田徑運動也走蛋塔熱潮,曾經在上一個世紀十分活耀,但是本世紀還沒有熱潮產生』

當運動明星走出象牙塔,開始有商業媒體合作並擁有大量曝光時,會引起許多人對運動的關注。但多半的熱潮、鎂光燈都會專注在『人』上頭,而非整體的大環境。簡單地說,當人們看見田徑明星走紅時,卻無法將這樣的影響力反應到田徑場、甚至是田徑賽上頭。

『街上的跑者增加,參與馬拉松的跑者增加,不代表觀看田徑賽的人也會增加』

沒有證據能連結『跑步熱潮湧起』就等同於有更多人『願意投身田徑場』觀看田徑賽,但確實跑步熱潮會間接讓更多學生、素人運動員願意投身田徑運動。但這樣的兩極尷尬會造成一個窘境──投身田徑運動的人似乎也提升了,但田徑場二樓的觀眾席仍是冷清一片。

但真的只有這樣嗎?這裡做出許多資料盤點,也可以透過你的經驗,告訴大家你沒有積極參與觀看田徑賽事的原因等等。

1.賽事宣傳不夠,致使許多人不知道相關賽事訊息

許多人表示田徑賽事的廣宣效果差,通常會收訊到賽事資訊的只有有實際參賽的大專院校,一般人除了透過田徑協會的網站外,還有運動明星的粉絲頁外,幾乎無法從其他管道得知賽事訊息。世大運因為有著國際知名度,所以在許多報章雜誌與電視媒體都有相關消息曝光。而偏屬國內的賽事就沒有得到相關的資源,也就造成消息與一般民眾無法串接的問題。不知道有甚麼樣的賽事,自然就無法前往加油。

2.賽事會場交通不方便

賽事方便性較有爭議,因為無法確認走路多久算是『不方便』,包含台北田徑場,以及最近的板橋第一體育館的新北市全國青年盃田徑錦標賽,都在捷運走路可及的地方,相信應不是行人交通的問題。此外亦有許多人表示,開車或是騎乘機車找尋停車位是比較耗時的問題。

3.時間問題,賽事安排在平日,而非假日

安排在平日的賽事,常常會變相消去一般民眾入場觀戰賽事的意願。台灣工作者普遍加班情況頻繁、加班時數長,許多人在下班後拖著一身疲憊,往往下一個地點可能是回到家中、或是與好友聚餐放鬆,而不是孤身前往田徑場觀看賽事。加上部分田徑賽事是從早上開始到晚間八點結束,幾乎與上班族工作時間衝突。

如果把賽事設定在假日比賽,除了可以增加一般人進場觀看賽事的意願,也可以成為家庭團體出遊的一個選項。

4.沒有認識或喜好的選手參賽

多半來說,一般民眾對選手的認識度不高,加上沒有特別喜好某個擁著光環的運動員,對運動員的陌生致使無法產生連結感。如果舉例起籃球與棒球,一般人或許可以說出兩到三位知名的球員或是自身喜好球員的名字。但很多人確實無法在田徑項目中說出較為熟悉、或是自身喜好的運動員。一般人印象中的老中青三代的常記選手包含楊傳廣、紀政、古金水、許績勝、張嘉哲、謝千鶴。未能透過包裝及行銷的田徑選手,很難擁有如林義傑、陳彥博這樣的運動員光環。

主流媒體對田徑運動的陌生,致使商業公司未能與選手產生互動與連結。而一般選手並沒有經紀人制度,所以即使在學生時期有著輝煌的成績,但畢業後似乎就將銷聲匿跡。無法延續運動生命的運動員,最後為了不與社會環境脫節而選擇流於一般工作,對運動員與運動環境都沒有Win-Win的雙贏效果。

5.認同感不足

台灣的田徑運動在國際上並沒有特別突出,致使人們對田徑運動陌生而不感興趣。無論是棒球、籃球或是網球,都曾有明星創下的光環,能讓更多人對該項運動有很高的認同感與熟識。最近崛起的舉重運動,有部份除了是健身在台灣市場的拓展外,也有部分歸功於奪下里約奧運金牌的許淑淨與銅牌的郭婞淳。媒體導向的做法是選手透過訓練得獲佳績,引起媒體關注與政府的支持,人們才會開始關注該項運動。

有部分的老田徑迷表示,對政府而言,只有奧運的田徑賽才是田徑賽,其他的田徑賽就只是跑著高興的。

Related

跑步那麼熱,那為什麼田徑運動不吸睛?

為什麼要去重視沒人關注的田徑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