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二重環狀自行車道

0
1213

圖:捷運台北橋站附近的Youbike租車站車(文化南路、光興路口)

今日的鐵馬旅行,來到台北橋對岸的三重,走訪二重環狀自行車道。

我搭乘捷運板南線,轉乘新蘆線,沒過多久時間,就從地底下穿越交通繁忙的台北市區,也鑽過了淡水河,來到三重市區。

走出捷運台北橋站,看見路上行人撐著傘,天空飄著細雨,天氣不如預期。幸好只是小雨絲,還不致於須穿雨衣。 沿著捷運站旁的文化南路往南走,抵達光興街口,即看見街角旁的Youbike租車站,在這裡租一輛自行車,展開今日的鐵馬旅行。

順著文化南路騎至淡水河的河堤,然後沿著河堤旁的道路北行,不久就看見了自行車牽引道,由此越過新北環河快速道路及堤防, 來到了堤防外的淡水河岸自行車道。

圖:二重環線自行車道(淡水河左岸)

僅僅一道高牆之隔,分隔兩個世界,一邊是樓屋稠密的三重市區,而另一邊是視野遼闊、河面寬廣的淡水河。

迎著微風,冒著細雨,沿著河岸,順著河水,我騎著單車往淡水河的下游。

斜風細雨不須歸,誰怕?雖然沒穿雨衣,心情也有一簑煙雨任平生的自在與瀟灑。 人不怕雨,不過相機忌水,所以收起單眼相機,沿途只用手機隨手照相而已。

天空陰霾,景色灰濛,無論使用單眼相機或一般拍攝風景,其實都難拍出美風景。而旅行風景照片有時不能準確的反映當時心情。

舉例來說,有時在艷陽高照的晴空下,拍出色彩明亮的風景照片,貼於臉書或Line給朋友, 人人稱羡,而其實現場天氣炎熱,心裡叫苦連連;而另一種情況,就如今日天氣,雖然照片黯然失色, 肯定無人稱羨,而微風細雨,清涼舒適,使人樂在其中。

沿著河岸而行,陸續穿過台北橋、中山高速公路跨河大橋、重陽橋,沿途河岸腹地,草地綠樹之間,闢有運動場及公園,草地綠樹, 因天雨因素,少見遊人。

圖:河岸紅樹林,遠處為關渡大橋。

騎往更下游,自行車道脫離水岸,爬到了堤防上面。

堤防外的水岸有一片濃綠的紅樹林。社子島在對岸, 關渡在更遠處,基隆河在那附近匯入了淡水河。

關渡大橋隱約可見,紅色的橋身僅見一條黑線而已。今日江水頗盛,眼前有煙波浩渺之景。

沿途偶見白鷺在水岸悠遊,腦海泛起辛棄疾之詞句:「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可惜白鷺不解人意,不知道我們是同一國的,輕易的揮翅道別離。

騎過一座紅拱橋之後,自行車道又繞下來到淡水河岸,抵達疏洪生態公園。 有兩條河流(塭子川、洲子尾溝)在這附近注入淡水河,河口都設有堤堰;這兩條溪流的堤堰即是二重疏洪道的出口堰。

當年政府為了解決淡水河下游台北盆地的水患問題,而從淡水河支流大漢溪、新店溪會流處北岸的二重埔, 開闢一條疏洪道,與塭子圳、洲子尾溝相通;淡水河泛濫時,部份河水可以經由分洪道流向關渡,再接淡水河, 以減緩台北市西區及台北縣(今新北市)三重、蘆洲一帶可能造成的水患。

圖:塭子川河口堤堰(二重疏洪道出口堰)

二重疏洪道規劃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因財政困難而延宕,遲至民國七十一年才正式動工。

興工期間,因須遷村拆房而引起當地百姓抗爭,新聞曾喧騰一時。

二重疏洪道前後歷經三期工程,至民國八十五年(1996)才全部完工,解決了淡水河長期以來的水患問題。

二重疏洪道全長7.7公里,寬度450至750公尺,佔地面積424公頃。這片保留給洪水通過的河川草澤之地, 從天空俯瞰,成了台北盆地中央地帶一條明顯的南北向綠色廊道,其面樍相當於16座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後來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著手計劃將二重疏洪道打造為大台北的「中央公園」, 歷經多年的規劃與建設,如今的二重疏洪道沿線,形成帶狀的各種公園綠地, 有自然保護區、運河、湖泊、池塘、綠地、花圃、運動設施、自行車道、 步道等休閒景觀,而總其名為「大台北都會公園」。

圖:二重疏洪道微風運河

所謂的「二重環狀自行車道」,就是環繞二重疏洪道及淡水河岸的自行車道,全長約20公里。

抵達二重疏洪道出口堰時,天氣已轉為陰天。這時才取出單眼相機來拍攝風景。

沿著指標,騎往大台北都會公園。面積寬廣的疏洪道溪流兩側都有自行車道,沿途公園綠地,各有不同的名稱, 遠處的堤防則立有「大台北都會公園」的景觀大字。

途中經過一座棒球場時,名為中央棒球場,算是舊識。於是停下車,走進球場,在此流連了一會兒。三年前(2014)的六月,我曾經來過這裡, 是初次造訪大台北都會公園,當時只在球場看球,所以沒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座公園。

那一次來中央棒球場,是我家小東加入內湖社區(今改稱港湖社區)少棒隊之後,首次隨球隊參加對外比賽, 來此與三重興華社區少棒隊舉行一場友誼賽。當時小東還只是小學二年級生,鮮嫩的在右外野守備,打擊也還無力表現。 一年之後,小東才漸漸在球隊中嶄露頭角,而如今已是球隊陣中的老鳥。時間過得真快啊。

2014.06.28(大台北都會公園中央棒球場) 2017.03.13(中央棒球場)

2014.06.28 內湖社區與三重興華鷹少棒隊在中央棒球場舉行友誼賽合影留念。

圖:返抵台北橋附近的淡水河岸(二重環狀自行車道)

經過棒球場之後,接著來到了幸福水漾公園,有青青河畔草,小橋流水,景色怡人。

續騎至新北大橋,稍作休息。穿過橋下,右側不遠處出現淡水河的身影。這附近就是二重疏洪道的入口了。

二重,昔稱「二重埔」,地名的來源,與先民拓墾的先後階段有關。清朝時期,大台北盆地的拓墾, 最初以新莊為中心,然後由西而東推進, 先後出現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等新墾地,發展出新的聚落,日治初期分別設立頭前庄、二重埔庄及三重埔庄。

我沿著淡水河岸,騎往台北橋。隔著江水的對岸,就是在台北盆地發展史上,取代新莊,成為台北繁華之地的艋舺(萬華)了。

一路騎過中興橋、忠孝橋下,台北橋就在望了。返抵台北橋,騎完二重環狀自行車道完整一圈, 總計約21公里,包括途中休息及拍照的時間,花了3個小時。時間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半過後了。

於是就在捷運台北橋站附近找家小吃店用餐。用完午餐,就在附近隨意遊逛大街小巷。

交通便利的捷運台北橋站附近,住宅區建築稠密,有些巷道路窄,僅能通行機車,而巷道兩側卻是門當戶對的高樓公寓, 走在巷內,抬頭只見一線天,居住環境極為侷促與擁擠。

早期家家戶戶都是平房或頂多兩層樓房,巷道雖窄,天際廣闊。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加, 早期政府未規範建築物的建蔽率及容積率,因而形成如此城市居住環境。

都市更新,迫在眉急,卻是不易推動的一項的社會工程。

由此看來,二重疏洪道不只是扮演防洪英雄的角色而已,如今更提供了三重、蘆洲居民紓解生活環境壓力所需的綠地空間。

文章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