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往上爬的井底之蛙:2017 IRONMAN 70.3 Taiwan 賽記

0
1003

今年是IRONMAN 70.3自2010年首次在墾丁舉辦後,迄今已達第8年的賽會,只要時間許可,我大多會參賽。初衷乃自第一年舉辦至今從沒變過,那就是看看世界舞台有多大?國外選手能有多強大?自己又是多麼渺小?

至今我仍然記得,2010年首次IRONMAN 70.3進軍台灣,也是我首度參與IRONMAN系列賽事,那場比賽裡超過3分之2的國外選手,在賽場上更是毫不留情刷我卡的震憾教育,僅管當年度我已擠身國內菁英之列,不管是標準距離51.5km鐵人賽、113km半程超級鐵人賽都是分組凸台常客,那一年初次挑戰於台東舉辦的226km超級鐵人賽,也有10時51分總排名第4位的完賽成績。

自以為差不多要頂天的時候,當國外選手一來,不足之處一一浮現,無論是游泳、騎車、跑步,都與國際選手間有相當懸殊落差。從那一年之後,我開始每年向國外賽事挑戰,不管是鐵人三項或馬拉松,出國去看看世界有多遼闊、多寬廣、還有那些人的成績是多麼可怕。『人生就是要不斷尋求被電的機會』,此時起成了我的座右銘。

2013年起也已兩度參與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賽事,鐵人最高殿堂的KONA(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也將去第二次了,僅管在國際選手間,我仍與菁英選手有相當懸殊的差距。

但是,經過這幾年下來一系列的高伏特電壓洗禮與經驗累積後,我終於也在今年取得『IRONMAN AWA GOLD』的資格,此代表的意義是分齡組選手在前一年度的賽事積分排名中,晉升全球前1%之列。這一切,其實都多虧了當年度的那一場震撼教育,讓我這『井底之蛙』能快快長大,跳出井來看看世界有多大。

(回顧2014年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外國月亮不只比較圓,連椅子都比較大)

時隔八年,又來參與了IRONMAN 70.3 Taiwan,心態上自是有相當大的不同了,原因有三:其一是,這個冬季的調整以跑步為主,A級賽鎖定的是1月底的『勝田馬拉松(詳請見賽報1賽報2』,僅管A級賽表現達到個人設定目標,但破PB的後果就是必須讓身體歷經2-3週的調養後,才能讓身體慢慢能回到正軌訓練,但馬上1個月後就是鐵人賽登場。此乃在事前規劃年度賽事安排時都預料到的狀況,故只有一個小週期能調整IRONMAN 70.3這賽事,它必然只能放於B級賽位置,期待度不高,緊張感自然少。

其二,今年下半年目標鎖定的就是KONA賽事,無論IRONMAN 70.3這場結果好壞,我都不會參加9月份在美國田納西舉辦的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不像去年誓在必得,非取得資格不可,故今年更能以較輕鬆心情應對。

最後一點,當然也是經驗已有,僅管國外選手相信仍有不少高手前來,但在長距離賽事中,『內省』重於『外省』,專注於自己的配速與比賽節奏,完全無需理會別人是快或慢,排名是前或後,專注於自己內在的聲音,常是能表現出最好狀態的關鍵點,這種『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往往也是我的專長。

因此,相較於自己的成績表現,我反而最感興趣的是關注有那些職業選手前來(賽前一週適逢搬家,來不及寫賽前點將錄一文,在此向期待看文章的讀者們說聲抱歉)。職業選手中,我最關注的兩個大咖是Timothy O’Donnel與Michael Raelert,前者是2015年KONA第三名、後者是Andreas Raelert (2015年KONA第二名)的弟弟,同時也是2009與2010年IRONMAN 70.3世界冠軍。這兩位選手最後成績是:Timothy O’Donnel 3時45分,總成績第二名完賽;Michale Raelert則在騎完自行車後即DNF。

(有幸能與Timothy及台灣女婿Darren合照)

再來是日本的三位職業選手,也都是我過去在比賽中碰過多次的選手,自是更關注他們的表現,這三位包括:戶原開人(Tohara Kaito),他是2015與2016年宮古島超級鐵人賽冠軍,而去年我也有參賽宮古島超鐵賽,他成績是7時52分,我是9時09分,天與地般的差異;第二位是西內洋行(Hiroyuki Nishiuchi),他是日本2000年與2004年奧運鐵人三項國手,後來轉戰超鐵界也是赫赫有名,拿過兩次佐渡島超級鐵人賽冠軍,以及多次宮古島前三名的成績,同時也來台灣參賽多次,今年雖已41歲,實力依舊;最後一位是筱崎友(Shinozaki Yu),他來過台灣參賽好幾次了,成績大多落在4時10多分左右。最後這三位成績分別是戶原開人(3h55m, 總合第六位)、西內洋行(4h29m, 總合第18位)與筱崎友(4h15m, 總合第14位)。

(戶原開人應是目前亞洲區最快的長距離鐵人選手)

回到我的比賽本身,6點為職業男子組出發下水,6點02分為職業女子組,6點08分為分齡組選手採Rolling Start方式下水,Rolling Start的優點雖然是安全,避免不必要的身體碰撞危險,但對我來說最大缺點卻是找不到人跟游,太早出發就只能自己努力了。

但在這場比賽中,早點下水卻也有其優點,那就是單車主戰場從以往的活水湖出發北上至八嗡嗡折返一趟共90公里,『搬到太麻里隔壁(是周湯豪建議的嗎?)』,單車前段有約10公里左右先在台東大堤小繞一下後再北行至台東大橋後再南行至太麻里折返兩趟。這種兩趟來回的安排,第二趟必然會碰到龐大的選手群,要爭取時間只有游泳早早下水,早早上岸,並騎車早早出發,起碼第一趟可賺得約莫50多公里穩定的騎乘。

所以我約莫不到1分鐘就下水出發了,果然全程1900m中,實際跟游不到500m,單打獨鬥之下實在討不太到便宜,只好穩定節奏與呼吸,也不想去多爭個1分鐘或30秒的,順順的31分54秒,分組排第7名上岸,游泳單項總排則排到55名了,這些排名都是三項中最爛的啊。

(我的游泳好爛、好爛、好爛…..自我反省中)

單車出發後,順著自己的節奏,定好功率瓦數與心率區間,像個機器人一樣踩啊踩的。其實長距離賽說難度很高嘛?確實對體能要求是多了些;但要說簡單,確實也頗簡單的,套句日本大河劇『真田丸』裡,真田幸村在大阪冬之陣時講的一句話:『誰能先不出亂,誰就能拿下勝利』。長距離賽,只要求穩不出亂,將失誤降到最低,自然能有好表現。

(突然不知那來的靈感,墨鏡用咬的,可以比戴好再出發再省1秒鐘)

第一趟大致上都蠻順利進行的,比較有趣的在下方照片後面的這位國外選手,查了名字叫Mitch Vanhille,國籍不知,我與他在這90km的單車裡,幾乎就是要嘛你前,要嘛我領頭的,兩人又騎一模一樣的Scott Plasma 5,只不過他是少見的橘色塗裝,最後是我略比他快不到一分鐘差距進到T2,跑步項目也略快,最後是我拿下分組第1,他為第2位。

(圖片說明:一樣的車,相似的騎姿,差不多的成績)

當然,在此先聲明,我們沒有輪車,而是很有默契的保持前後安全距離,我真心認為,想成為一流選手以前,你要先有一流的選手心態,在狹小的賽道裡難免會有太過靠近甩不掉的時後,這時很重要的是懂得『退讓』,不要讓人覺得有『意圖跟車』,就算不小心黏上去了,改握上把而非趴姿,降低輸出與迴轉速,並往內側道閃一些過去,這些都會降低被抓跟車的可能性。

2時23分左右騎完單車,單項排名分組第2,總排名23。這成績果不其然如賽前所料,第二趟會受人群過多的影響而減慢了速度,前45km還有1時10分且VI值1.03的水準,第二趟馬上降到1時12分,VI值也掉到1.04,VI值的提高,反應出的就是輸出穩定受影響了,功率值在後段也受影響而衰退了4w,我想在賽道流量控管以及交管安排上確實還有進步空間,在騎車的時候就因為了閃躲衝出的汽車與民眾,有些險象環生。

(這次比賽心情輕鬆許多,表情也變得很豐富)

進入轉換區後,快速換裝準備今年冬天以來最有自信的跑步項目。一出T2馬上按下手上Garmin 920XT的LAP鍵進入跑步模式。我個人習慣在起跑前段,是完全不看錶只憑體感來跑的,因為我的身體會告訴我是略快或略慢。

今年路線與去年有些差異,需先沿著活水湖繞半圈後,進入3圈的台東大堤接森林公園。繞了半圈活水湖後,盯著一下錶,時間來到『3時06分』,看來要把成績推進至4時30分內,剩下約20公里距離要打在1時24分內,也就是4分10-12秒的配速了,應該不難,值得賭一下!

(比三鐵最爽的事情,莫過於就是跑步還跑得動了)

跑著跑著進入台東大堤,應有3-4公里遠了,要開始注意配速了,再盯一下錶:『3時06分』,太棒了,剩17公里應該沒問題了!

不對啊,怎麼剛剛也306,現在也306?莫非………,果不其然的錶掛了。前幾天才寫了一篇『鐵人莫非定律』,自己馬上中了,心裡只能苦笑。邊跑邊將錶強制關機,再強制開機,來回試了5-6次有,手錶都處於當機畫面。

『臨危不亂,亂則敗』,真田丸有交待。

沒錶就沒錶吧,關上數據派模式,開啟體感派模式,嚇不倒我的,當下感覺開到底就是了。其實很多人知道我愛研究與分析數據與資料,但其實我不太『分析自己資料的,或者說,我比較偏向『驗證』當下體感與資料差異,只要沒差別,就沒什麼好分析的了。

我必須承認,我天生對數字以及身體的敏感度相當高,數據有時只是種表像,它還是需要與自身對話才來產生意義,當這意義產生後,訓練時仰賴訓練作為指引,體感可以暫時關上或少出點聲音,但比賽時,常常需要體感跳出來主導大局,也許有可能會失敗爆掉,但也可能突破自我極限。至於該怎麼運用?很難說出個大概,或許總結一句話:『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最能表達我的想法。

(管他有錶沒錶,我是用腳跑,又不是用錶跑)

直到10幾分鐘後,手錶又自動開機了,但比賽已不準確,當下能判斷的只剩我下水時間是6時09分,要4時30分完賽的話,即是在10時39分前回來,好,賭一把,盡可能的跑吧。

(看到手上錶的時間逐步接近10時39分,全身汗毛直豎,頭髮都衝天了)

只是,最後還是很可惜的,僅管已跑出1時28分56秒,個人在70.3這距離中的史上最快單項成績,也是分組最快單項,跑步單項總排名達18名,還跑贏好幾個職業選手。但總成績還是跌破了4時30分,多了那麼54秒的殘念。

但運氣之神眷顧,拿下了分組第1,總排名21名(前方共18位職業選手),同時總合成績也是台灣第1,連續兩年都在此地拿到第1。

在終點迎接的是台東縣縣長黃健庭,親自掛獎牌與披上溼毛巾降溫,在我心裡是很感激的(請不要在此時出聲:喔!抓到了,你國民黨的)。如果你有這想法,請你麥鬧啊,台灣比賽越來越少(單車賽尤其是,雖然我覺得幾乎週週辦路跑賽還比較擾民該控管一下),加上最美麗的墾丁也不給辦鐵人賽事,不管是當地民眾反感或交管越來越難,這次能做到台11起碼封了30公里以上路段來交管,已是不簡單之事。有些制度面的事,單靠民間力量是推不動的,由上往下來支持才是最有力之解。

(期待台東縣政府能一直持續支持運動)

很高興又拿下一次IRONMAN賽事獎盃,在非以重點賽事來調整,身心也放得較為輕鬆的心情下,能小破PB 2分多鐘,又拿到第一名實是幸運。歷經了2010年至今的IRONMAN賽事洗禮,我這隻台灣『井底之蛙』也慢慢長大了,未來期待能更常跳到不同的井、小溪、池塘去看看,到底這世界有多遼闊!

SHARE
Previous articleRUNIVORE的跑者訓練菜單──Clement Dumont長距離上坡訓練
Next article自我檢測跑姿是否正確的方法
【鐵人J帥 Just Tri】 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情繫的是鐵人三項與馬拉松等極限運動;拿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著迷的是成為運動員的丰采;從事教練/訓練顧問等工作,最大樂趣是在協助他人完成夢想。 超過百場的賽事經驗、站上世界舞台次數不勝枚舉、4次IRONMAN SUB 10紀錄、馬拉松最佳2時43分,多次IRONMAN Taiwan與IRONAMN 70.3 Taiwan台灣冠軍,至今最難忘的仍是KONA的陽光、大海與空氣。 2015年起成立個人工作室,一頭栽入於訓練研究的世界,若我不是在訓練,那必定也想著怎麼樣訓練。 HI,我是J帥,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鐵人J帥 Just Tri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JsTriWork/ 鐵人J帥 Just Tri Instragm:@JsTri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