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BIKE FIT』 – 把手位置(上)

0
14281

Chapter 3 . Handlebar Position—把手位置()

01

合適的把手位置?重要嗎?

Mr.Beans豆豆先生可能會一臉疑惑表示:『OH….看看我的表現!需要嗎?』。

當然,這是Beans影片中一貫的幽默方式。實際上無論是通勤、休閒、競賽用車都應該需要合適的設定,差別在於使用的族群及用途的特殊性,依需求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始終脫離不了”舒適”&”傷害預防”。

一起來看看DR.Andy Pruitt所給的建議:

把手位置是BIKE FIT的另一個重點,統稱為reach,適當的的設定能夠避免手臂及手腕的疼痛或痠麻感。Reach是結合上管與龍頭的長度且與座墊前後相關位置有所關聯,reach的長度決定了上身軀幹的角度,較短的reach會產生角度較大。休閒取向的騎士上身就會較挺直,而計時賽專項選手,他們會將背部盡可能與地面保持水平。一個最佳的軀幹角度必須仰賴你的騎乘方式、騎乘的目標、身體的限制並顧及你的舒適性。另外影響reach長度的部分就是變把與手把的類型,平把處至變把的長度、下彎的角度等都足以影響reach,因此為了達到最佳的reach設定,款式的選擇都需要列入考量。

Reach的設定在BIKE FIT中是最具個別化的部分,需參考的因素很廣,例如、腘繩肌與下背的柔軟度、下背肌力、姿勢、手臂及軀幹長度、肩部肌力,上述的每一項都是扮演決定把手與坐墊高度(高低差)的角色要素。年齡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隨年齡的增長,無論我們做了多少伸展運動,柔軟度經常隨年齡下降而將把手升高,縮短reach來符合我們的身體。

TIP:當購買新車的同時,請店家先預留足夠的前叉(龍頭)高度,待騎乘一段時間,確定後再行切除。

Reach To A Drop Handlebar–公路車把(下彎把手)reach設定

這裡有幾種方法能夠讓你達到接近正確的公路車把手位置,你可以使用這些方法來決定你把手與坐墊相對的高度,這些簡易的方式能夠有幫助的作為”初步”設定的起點。

*設定把手前須確定坐墊高度與坐墊前後位置正確。

1. 第一種方法源自義大利,將你的手肘頂著坐墊的前緣,手臂向前伸直至握把處,中指與握把大約有一英寸(2.54cm)的距離,作為初步設定,在經過幾次的騎乘後有需要再進行調整。

2. 另一種方法是運用拳頭(握拳:小指至中指的高度)來概略預測坐墊與把手之間的高低落差,同樣的在經過幾次騎乘後記錄你身體感受的回饋再進行調整。

*注意:須確認身體的各部位肢段是正常同等的比例。Q.拳頭的大小尺寸以及上肢的長度兩者間有關連嗎?或是下背部柔軟度影響與否? A.有時候,但並不總是如此,但這些方式還是能夠提供很好的”初步”FIT起點

3. 第三種方式是運用重量比例的分配來決定,40%的重量是分配在前輪上,60%的重量在後輪,但這沒有一個很好的方式來確認重量的分配是否正確,除了以天秤分別置於前後輪來確認之外。*Eddie:似乎繁瑣較不切實際。

Handlebar Height–把手高度

正如我們所知的,坐墊與把手的高低差異足以影響騎乘的舒適度及力量的輸出。總而言之,把手高度與reach的長度應該建議調整至下列建議的軀幹角度:03-IMAG1033

專業競賽車手:軀幹角度30~45°

健身運動騎士:軀幹角度40~50°

休 閒  騎 士:軀幹角度50~60°

*注意:柔軟度測試-如果你在幾分鐘的熱身後,”無法”將膝關節打直且身體前        *圖.捷安特公司在今年車展發表的Right Ride系統。

彎並以手指觸碰到腳趾的話,就無法有效地以靜態公式計算,你需要的是將手把拉升至接近座墊高。*例子:在BCSM,最近診斷了一位天生背部有疾患的年輕職業選手,過去他的高低差12cm(坐墊與把手間),我們將他拉升近3英寸(7.62cm),目前以5cm的落差騎乘,但他訝異的是舒適性的增加並仍然像個PRO。 

如果你的自行車加裝AERO BARS(把手前端延升握把,計時或三鐵用),且經常以aero bars作為騎乘時的使用把位,這些公式也不敷使用。Aero bars能夠有較低或趨於水平的背部位置,且排除手部、雙臂及下背過多的壓力,因為藉由前臂放鬆的置於aero bar臂墊上,可以排除這些部位的壓力。

*後續會有aero bar設定方式的主題。

請記得,即便是一位擁有無數經驗及訓練的專業Fitter,可能也無法保證reach調整一次就完全正確,因為所涵蓋的變數太多樣,身體結構上的變異也相當具個別化。

總而言之,在第一次調整結束進行騎乘數公里後,有任何的異狀或不舒適感,不要感覺回到車店重新調整是一件難以啟齒的問題(例如更換龍頭長度),因為不適合的reach長度在騎乘數小時後其實就得以察覺不適感,店家or fitter應該都了解這樣的問題且樂意協助處理你的需求。

04-Handle bar

Handlebar Width–把手寬度

把手分為幾種寬度,部分廠商將尺寸的測量分為”中-中”、”外-外”,總體而言,把手的寬度需約等同肩寬=把手中-中寬度。如何測量肩膀的寬度呢?請一位朋友自肩峰鎖骨關節(AC joint),肩部兩側頂端較突起點,測量兩關節點之間的距離,以公分為單位,再去尋找等同的把手寬度。*38~44cm為常見的寬度。

繞圈賽專長的選手偏好較窄一點的把手寬度,因為選手必須在繞圈的過程擠身穿梭在集團中,窄把手有助於行進動線。長距離騎乘的騎士喜愛較寬的把手以提供舒適及操控的穩定,但並非萬能,也同時可能產生一些問題,寬把手會將手臂向外展開,並可能在手肘及肩部造成過度的壓力。特別是女性車友,她們通常肩寬較窄並且上身的肌力不足難以應付不好的把手設定,需特別留意。

EddieAndy Pruitt在各個章節所建議的設定值,無論是座墊高、前後位置、把手高度、扣片位置等,屬建議值,沒有正確標準值,因為每位車友身 體肢段與個體條件都具有差異,但這些數值是一個很好的BIKE  FIT的初步起點。再舉例說明:我們彙集全球頂尖的專業fitter來為某選手做bike fit,最終各fitter定案的數據產生相同情形的可能應該是微乎其微?說明了沒有絕對標準值,太多的考量面向足以影響數據,甚至只有      1mm的差異。     

*此章節應含變速把的設置及手握把位等議題,由於變速系統型式與把手型式過 於多樣,因此無法逐一介紹。

 

圖片、資料來源:

1. 【Complete Medical Guide For Cyclists】—Andrew L. Pruitt

2.  圖一、豆豆先生WEB,圖二、捷安特Right Ride系統,圖三、FSA官方網站。

下一篇預告:

Handlebar Position—把手位置(下)

-Aero bar position(計時把位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