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 24 小時全國紀錄 張家鈞迎頭趕上的超馬之道

0
359

在 2023 年舉辦於台北大佳河濱公園的超級馬拉松世界錦標賽,以 230.541 公里獲得國內男子第一名的張家鈞,這是他首場 24 小時競賽突破 230 公里障壁,同時也是近幾年來台灣選手少數突破 230 公里的成績。無獨有偶,在去年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賽事,再次以 233.350 公里摘下男子總排第五名、國內選手第一位的成績。超馬賽事奮戰不懈的精神及屢獲佳績的張家鈞,獲頒長明賞年度最佳超馬運動員男子得主。

照片來源:林明德
照片來源:林明德

現為 IC 通路商文曄科技營運管理部門協理的張家鈞,擁有十多年跑齡的他,坦言自己很榮幸能獲得長明賞青睞,同時也很高興能一再跑出佳績。連續兩年入選中華台北超馬隊伍的他,今年也預計前往日本弘前超馬賽、以及十月份位於法國的 2025 IAU 世錦賽、年底的東吳盛會,期許為台灣再次跑出佳績。

三十而立的里程碑

在大學就曾擔任棒球、足球隊隊長的家鈞,出社會工作之後,在三十而立之年期許樹立一個里程碑,練了幾次跑步就下場參賽當時仍名為 ING 臺北馬拉松半程賽事。「我還記得我跟第三名黑人選手一起進終點,只是他是跑全馬,我是半馬。」他說道,「當時是跑 2 小時 11 分,成績還可以。」再不久,他選擇了太魯閣馬拉松作為初馬挑戰。

「那時候跑了五個小時半,還是五小時二十多,雙腿盡廢。」他笑道。

跑著跑著慢慢生出興趣,在 2010-2012 年間還沒有跑班、訓練營等資源,家鈞只能著手找尋跑步的書籍資料。他接觸到與台灣有著緊密緣分的日本超馬傳奇人物關家良一著述《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跑步勝者的100天修練》二書,拜讀書籍,關家良一強大的精神力與卓越的成績,立刻成為他的偶像,也對超級馬拉松萌生一份想像。

「 2014 年我跟公司同事組隊參加東吳超馬接力賽,看到關家良一,幾個同事就去找關家要簽名跟照相。很有趣喔。同事問我要不要去合影照相。我就說:『不要,我要跟他照相的場合,是我跟他站在同一場賽事上』。」家鈞說道,很遺憾的,關家良一在 2014 年跑了 241.099 公里之後,後續再也沒有參加東吳賽事。

「可以說我一開始進入 24 小時領域,是為了想跟關家良一一起跑。」這是他的起點。

2024 年與關家良一合影
2024 年與關家良一合影

儘管那時候,家鈞已然參加過 12 小時賽,以及十月的開廣飛跑盃 50 公里賽事,但實際上離 24 小時競賽仍有一段差距。東吳超馬賽選手們的揮汗身影,充滿著光芒與力量。在爾後的幾年,但凡遇到東吳超馬賽事,他都會偕同老婆孩子去場上為選手加油。同時,日常生活也積極訓練,期待挑戰超級馬拉松賽事。

間隔四年的再度崛起

初登板 24 小時賽,張家鈞在 2017 年臺北超馬獲得 203.158 公里總排第七名成績。在那之前,為確認自己能完成長時間挑戰,他也參賽 2016 年 11 月冬山河超馬一百英里賽。

2023 年 IAU 超馬世錦賽
2023 年 IAU 超馬世錦賽

「臺北超馬之後,我當時可以參加年底的東吳超馬賽,但因為那一年我小朋友出生,以照顧小朋友為重,沒有好好的訓練。」他表示:「我的想法是,我當然可以去跑,但如果沒有好好地準備,那不如就把名額留給其他選手。」

在跑步之上是家庭、家人關係。一場長達 24 小時的超級馬拉松賽事,出賽的不只是他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這樣的想法也持續對他的超馬道路有著正面、積極的影響與幫助。

「小朋友出生之後,接著就遇到了疫情。」家鈞說道:「在 2017 年臺北超馬之後,我消失了好幾年。後來因為疫情,我在家用跑步機練了一整年,直到 2021 年才參加比賽。」陪伴孩子成長的歲月裡,心心念念想回到賽場上,但因為疫情來襲許多賽事一一取消,甚至連出門跑步都受到無形的限制。

2021 臺北超馬
2021 臺北超馬

新冠疫情期間,家鈞從事的公司也採居家辦公,因禍得福的是,他投入訓練的時間也更穩定。

「因為疫情不能出門,也怕出門去感染病毒,所以都在待在家裡。」他笑說:「我在家裡有跑步機,只要確定六點之後,我就會換裝去跑跑步機。」家鈞與其夫人都是熱衷運動的人,所以在裝潢時特地打造一間家用健身房,其中有跑步機,有飛輪,有 TRX 懸吊式健身裝備,槓鈴與壺鈴等等。在家跑跑步機做訓練的一年,最終於 2021 年臺北超馬賽以 207.410 公里獲得第四名成績。

「我在 2017 年跑 203 公里的時候,體重大概是七十,後來小朋友出來,體重一度攀升到八十公斤,在疫情跑跑步機訓練的那一年,我又陸續瘦回到七十二公斤。」

不能只靠熱情訓練

「回頭來看,我跑出 203 跟 207 公里的時候,多半都是用熱情在跑步。」家鈞說道:「當時的訓練做法都是參照關家良一的方式,他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譬如比賽開跑後就開始吃東西、或是以累積跑量為主。我曾經在公司開工日,從我家跑到公司,來回就剛好一個全馬。」

與運動健匠的 Cora 教練合影
與運動健匠的 Cora 教練合影

笑說自己在超馬選手中比較邊緣的家鈞,在 2022 年之後花更多心思在研究訓練、補給與其他競賽細節上,譬如與運動健匠的吳文郁 Cora 教練合作,除了常態進行運動按摩、也安排每週一次的體能訓練等,從海外購買適合自己的補給品,與同是超馬選手的印度朋友 Amar Choudhary 分享訓練細節,以及參加超馬協會邀來的澳洲超馬隊教練 Martin Fryer 所開辦的訓練營等等。

「澳洲的選手雖然不是最強的,但普遍都有 250 、 260 公里的成績。」家鈞說道:「 Martin 教練也提醒我們,在 24 小時比賽中,走路也是要練的。」馬汀教練所傳授的跑走法,在後來 24 小時賽事策略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與 Martin 教練合影
與 Martin 教練合影

家鈞表示自己善於從錯誤中學習,用撿糖果的心情在整合自己的訓練、競賽策略的想法。「要知道,我的工作就是一直不停地糾錯解 Bug ,幫公司找到更好的方式。」他笑說。在目標 24 小時賽事的道路上,當然不能少了賢內助這位國手級補給員,老婆除了大力支持,也給予很多的幫助。

國手級補給員

「我自己是比較外放的人,但老婆是可以拉住我的人。」家鈞說道:「當我有點得意忘形的時候,我老婆會提醒我。當我因為工作沒有好好訓練的時候,我老婆也會冷冷地說『你都不用訓練齁』。」多年來參賽 24 小時的經驗告訴他,隨著競賽時間逐漸推進、體力與心力都逐漸透支,即便是微小的狀況也會特別敏感、被極端放大,身邊有一個懂得自己、協助自己的角色很重要。

從旁協助擔任補給員的老婆,所傳遞的不只是補給品與精神喊話,給他的,是能讓他能堅持下去的愛。

「去年,我參加澳洲 24 小時亞太錦標賽時,接受當地媒體的訪問,他們問我說, 24 小時對你而言,如果濃縮起來一個字會是甚麼?我說是愛。」家鈞說道:「大家都笑翻了,其他跑者都說是痛苦、是忍耐,只有我說是愛。大家不太能理解我的意思。」他用賽場上的實際情景,說明了『愛』的想法。

每一回參加 24 小時賽,家鈞的補給員幾乎都是老婆大人。雖然不時會委託同事幫忙,但整體補給團隊中絕對少不了老婆。

「當你跑到很累的時候,全身沒有力、體內沒有能量,身體或是手會很冷。」彷彿進入了記憶深海,他專注地說道:「老婆遞給我水瓶或補給,我接過補給品時,可以從手指接觸的那一秒,感受到老婆手上的熱度。對我來說,那就是一種愛,讓我可以堅持下去。」不只是老婆,在去年逝世的家鈞母親,也是推動家鈞勇敢奮戰的另一雙推手。

挑戰台灣超馬 24 小時紀錄

連續兩年跑出 230 公里成績的張家鈞,坦言遠程的目標就是全國紀錄。目前的全國紀錄是 2003 年陳俊彥於東吳超馬保持的 244.835 公里。縱然在這兩年都跑出不錯的成績,他並沒有忘乎所以,保持著低調的態度持續精進。

「我不是開賽後速度很好、跑很快的選手,我的速度比起其他選手真的還好。」家鈞說道:「但跟關家良一一樣,我是中後段會慢慢爬上去的選手,從後面慢慢追。」 24 小時超級馬拉松從來不是誰能跑得更快,是看誰能用穩定的速度跑得更長更久,亦如人生的道路。

過去數年一共出賽八場 24 小時競賽中,即便在 2022 東吳超馬意外失溫,或是 2024 亞太錦標賽配速錯誤,都能及時修正並保持兩百公里以上的成績,沒有選擇放棄或是中途退賽。對他來說,『完成』比『完整』更為重要,無論狀態好壞,都有能應對的跑法,重點是不要放棄。

在超級馬拉松的道路上,張家鈞只有選擇 24 小時競賽,偶爾插花參加 6 小時、 50 公里或 12 小時練兵。沒有斯巴達超馬、也沒有穿台賽或者是長距離的越野跑等等,專注在自己所能努力的一件事上頭。即便不是最快速、體能最好的跑者,只要墨守著堅持不懈的精神,總能慢慢地迎頭趕上。

「全國紀錄 244.835 公里的夢想,看起來很遠,只要努力,總能一點一點地拉近距離。」他說道。

 

【延伸閱讀】

跑友支持環境永續賽事嗎 台日跑友賽事調查出爐

世界地球日|走跑高雄2.0從苓雅運動園區開啟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