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生命的戈壁沙漠 四天三夜探索玄奘之路的奧秘

0
430

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發展集團主辦的「玄奘之路兩岸商學院戈壁挑戰賽」是一項只有華人 EMBA 學生和校友才有參賽資格的沙漠大考驗,至今已經舉辦十六屆。除了 2020 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延後到十月舉辦,每年都在五月份舉行,因為五月是戈壁氣候相對最友善的季節。

朝穿皮襖午穿紗,礫石遍地風沙狂

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賽事起點瓜州的所在城市 ── 敦煌歷史氣候平均數據,五月的每日平均氣溫約在攝氏十八點六度,但賽道所在的「莫賀延磧戈壁」── 位在新疆與甘肅省交界,全程平均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晝夜溫差經常高達四十度;因此當地有俗諺「朝穿皮襖,午穿紗」,就是早晚溫差之大的寫照。

除了氣候變化對人類身體的適應是一大考驗,戈壁變化多端的地形更是對體能的大挑戰,在主辦單位發給每位參賽者的參考資料中,對於戈壁的記載是這樣的:「《辭海》將戈壁釋義為『難生草木的土地』,這些地區,滿是石塊與粗大的砂礫,乾涸的地表缺少水源,植物既稀少又矮小。」

唐代詩人岑參的一首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其中非常具象地描寫了戈壁的嚴酷面貌:「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參考資料中也形容,「戈壁像是地殼給自己穿上一層礫石組成的甲冑,……戈壁最了不起的就是礫石,狂風、水流侵蝕著它們,搬運著它們,從而雕琢出複雜多元的樣貌,至於哪些是風成,哪些是水成,哪些又是沉積而成,礫石本身的型態往往可以給出答案。」

如此這般的氣候和地貌,光在其上行走恐怕都不容易,更何況要去競速、挑戰?

素人參賽勇氣十足,征服戈壁冒險犯難

再看看參賽者的資格限制 ── 就讀於或畢業於商學院 EMBA 的華人學生,這群「學生」年紀可都不小,以我參加的 2016 年「台大戈十一EMBA 挑戰隊」的平均年齡而言是四十六歲,就讀 EMBA 者多為在職的企業主和高階經理人,在事業上或許小有成就,但論體能就不一定了,這群大多沒有運動習慣的中年社會人士挑戰戈壁,是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嘗試和考驗,也許因為征戰職場多年的他們體內本有勇於冒險犯難的基因,或,某種不怕患難、總想走出舒適圈試試的闖蕩精神,每年勇赴大漠挑戰自我的人還真不少, 2016 年的戈十一當年總共有五十一所學校組隊、兩千五百餘人參加,賽事舉辦前十五年來統計已有七十三所商學院,一百零五支參賽隊伍,近兩萬人參加,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戈十六,仍有超過六十所院校的近百支隊伍,近四千五百人參加。

寫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主辦單位當年有此眼界,開發出這連年來不斷吸引更多人參加的賽事。探討戈壁挑戰賽的緣起,2006 年行知探索文化發展集團董事長曲向東,邀請了好幾位大企業家:王石、馮侖等人一起進行了一項「中印友好年重點文化考察活動」,所考察的路線就是「玄奘之路」,一行人「上高原,下戈壁、翻天山、過雪嶺,穿越荒無人煙的羅布泊,經過戰亂之中的阿富汗,親身考察和體驗玄奘大師不平凡的人生旅途和心路歷程……。」

在這場壯舉完成之後,參與的幾位大企業家對於玄奘取經所代表「理想、行動、堅持」的精神大為有感,便大力推動戈壁挑戰賽的舉辦,更設定就讀商學院 EMBA 的商界人士為 TA(Target Audience 目標客群)。

主辦單位將「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定義為一種「體驗式文化賽事」,就是期待參賽者能於賽程中透過體能的考驗,同時親身體會沿途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深奧豐厚,實現玄奘當年「理想、行動、堅持」的精神。

四天三夜,探索「玄奘之路」的奧秘

賽道位在新疆與甘肅交界的「莫賀延磧戈壁」── 史稱「八百里流沙」,起點是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的阿育王寺遺址,途徑鎖陽城遺址、大墓子母闕、雙墩子、六工城等歷史性的地標,最後抵達終點白墩子。直線距離長達一百一十二公里,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西行取經之路的其中一段路程。參賽者於四天賽程中需徒步穿越僅有座標、未知路線的賽道。每天賽程完成後,即在當日終點附近的營地紮營過夜。

賽程第一天為「體驗日」,所有參賽隊伍進入戈壁大漠,用雙腳實際體驗在荒漠礫石間跑、走的感受,純為體驗,不算成績:第二天至第四天則為「競賽日」,每一天的挑戰里程數不等,各隊的最終總成績就是三個競賽日的成績之和。

每一所學校的挑戰隊又區分為三組:A 隊(競賽組),選手十人,都是各校精選跑得最快的好手參加,比的是速度。B 隊(全程穿越組),至多三十人,考驗的是能否全員、全程完賽。C 隊(單日體驗組),只參與賽事第一天的「體驗日」,隊員的家屬們可以報名參加,C 隊總人數則不能超越上一屆參賽的 A 隊和 B 隊的總和。

各挑戰隊的編制,除了隊員之外,還包括各校的校院領導、領隊、隨隊教練和醫生、攝影師等,隊員年齡必須在三十到六十歲之間,由於 C 隊中有許多是隊員的家屬,因此年齡限制較寬,十八到六十歲都可以報名。至於報名費用,從一開始的七千五百元人民幣,上漲到現在的一萬六千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近八萬元。若再加上來回機票和飯店,以及採買所有服裝與補給、裝備的費用,恐怕二十萬元新台幣跑不掉。

台大 EMBA 率先參賽,開啟台灣各校參與先河

台大管理學院是台灣第一個參加戈壁挑戰賽的學校,,當初參賽的緣由,也有一段故事。2009 年,就讀台大 EMBA 的鐵人社社長張義苦於鐵人社只有小貓兩三隻,一方面將鐵人社改名為讓人感覺門外漢也能參加的「門外社」,另外也想找一個能吸引人的活動,凝聚社員向心力。在張義的心中,這項活動必須有難度、要好玩、還要酷,三者缺一不可,沒想到後來因緣際會從一位就讀復旦大學的朋友得知遠在千里之外的這項「戈壁挑戰賽」,夠難、夠好玩、也夠酷!於是張義決定就是它了,先向賽事組委會了解參賽的可能性,並向學校報告獲得同意,接著在學校裡招兵買馬,令他難以置信的是,有十七、八位學長姊願意共襄盛舉。

至此,他發現問題才開始,因為想參加這樣有難度的賽事,對於訓練、補給和服裝、各項必要的裝備都毫無頭緒,其中的一位學長後來透過關係找到了一位曾經參加前一屆 ── 戈四的中歐商學院學長,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參賽經驗;回想起這段往事,張義至今仍然非常感謝那位中歐學長的君子風度,因為戈壁挑戰賽是一場各校之間的競賽,台大一旦參賽也將是中歐的競爭對手,但他仍然願意提供資訊。

最後台大 EMBA 組成的戈五挑戰隊,抱著去玩、也去交朋友的心情,戲稱自己是「歌舞團」,在大漠用力玩,也用力比賽、用力交朋友;這一支首度參賽的台灣隊伍,以插畫方式製作了一支影片介紹「歌舞團」的成員,其中一位學長還別出心裁攜帶了台灣的天燈,在戈壁夜空冉冉升起,,讓大陸各校開了眼界,除此之外,初次成軍的台大戈五挑戰隊,雖然平均年齡高達四十八點三歲,遠高於其他各校,競賽日三天的總成績十三小時四十一分零八秒竟出乎意料的獲得競賽組第三名!A 隊姚焱堯更在競賽日第二日及第三日獲得單日個人冠軍。

當年,戈壁挑戰賽的規模比起現在動輒數千人參加要小得多,僅有十所學校,約兩百四十人,大陸各校都是以拚成績的態度參賽,難得見到像台大這樣,以歡樂、交朋友的心態前來;張義就形容,其間的差異有如「拚老命」對比「小清新」,因此,參與賽事的媒體主動提出頒發「最佳風範獎」給台大,讓「歌舞團」又驚又喜!這項「最佳風範獎」也自戈五開始延續至每一屆挑戰賽,而台大每一年都獲獎,沒有間斷。

就這樣,自 2010 年的戈五台大挑戰隊燃起的熱情,到 2020 年的戈十五,台大已經連續參賽十一年,也帶動了其他大學 EMBA 跟進。台大管理學院教授郭瑞祥是從戈七起到戈十四,連著八年率隊親征,甚至將歷年來台大在戈壁展現的風範與團隊精神發展為一套「戈壁管理學」,每當他在課堂講授總吸引在座學生心生嚮往、躍躍欲試,甚至當場激動掉淚,當下就決定也要挑戰戈壁!

走過茫茫戈壁,都是姊妹兄弟

到底戈壁這片蠻荒有什麼樣的魔力,讓持續十多年的賽事歷久不衰,本該是杳無人煙的沙漠卻吸引著眾人前仆後繼地奔來挑戰?

去過戈壁的自稱「戈兒們」,「戈友」們則像是群神秘組織成員,彼此之間有種堪比「歃血為盟」的親和情;戈壁上流傳著一句名言:「走過茫茫戈壁,都是姊妹兄弟」,戈壁的故事、戈友的情懷,似乎只有上過戈壁的才懂,甚至於還有戈友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去過戈壁的、沒去過戈壁的。」

當我對戈壁心生好奇,從來沒認真跑過步、也什麼都不懂,就傻傻地執著於要參賽,竟然發現身邊有好些和我一樣的人,就這樣不明所以地一頭栽進了戈壁的世界。當真正經歷過這場挑戰賽,從戈壁返回日常的人生後,我仍一直想著,這一仗對我的生命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化學變化?這幾年來,我發現因為戈壁而帶來的變化一直在體內深化中,直到現在都還是進行式,不僅我改變了,我認識的許多戈兒們也都改變了。這是我提筆寫這本書的原因。

文章來源:一起出發,一起到達!一個人可以跑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跑更遠……

【延伸閱讀】

跑在堅硬的路面有害嗎 柔軟的地表容易失衡嗎

那一年與孩子的鐵人夢!LAVAKIDS 大鵬灣小鐵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