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有三場馬拉松的時光──老馬年代

0
5773

偶一次與眾多民間長跑社團的前輩們聚餐,聊起現在的馬拉松跑步熱,他們各有不同的想法與心境。那些前輩老早都已是兩三百馬的老馬跑者,甚至有不少人在歐美日各地都參戰過馬拉松賽。

萬金石3

「看到現在的跑步熱潮,」前輩說:「在過去,你很難想像。」

一年只有三場馬拉松

二十多年前,台灣當時只有三場馬拉松:台北馬拉松、曾文水庫馬拉松以及金山馬拉松。這三場賽事分別都在不同時間舉辦,所以沒有賽事衝撞的問題。

當時的跑者,會規劃出自己三個月到半年的訓練期,以挑戰其中一場馬拉松賽。那些年不是追逐馬數的年代,因賽事稀少所以跑者多半在追逐成績與表現。如果想額外增加跑步的場次,只能前往外國參賽。

「當年的馬拉松,關門時間大概都是五個小時到五個半。」喝下茶的前輩笑說:「那時候沒有甚麼關門馬,大家都怕被收掉。」

因為路線管制及交通問題,當年的馬拉松賽關門時間大概都限定在5小時,所以即使是跑得慢的人,也幾乎都能維持在關門前回到終點。現在許多社團的老馬跑者,年輕時都是跑三小時多的好手。

有三千人參加就是大賽事

當年的馬拉松賽,單單一場賽事有三千人參加就算是大型賽事了。賽事沒有『秒殺』的問題,反倒是擔心人太少辦不成。(民國75年台北國際馬拉松報名人數2247人)

「那時陣有女生去跑,要上頒獎台不是難事。」前輩大笑:「因為可能一場比賽,女性不到五十個人。」對照著現在的跑步熱潮,真的讓人無法想像。

10-Don1Don2013TianZhong0033_世芳宮

民間社團的崛起

那些年民間長跑社團也不多見,但因為蒲仲強揚威海外、陳長明前輩的驚人表現,使得台灣蔚成一片不小的跑步風潮。長跑社團的會員人數甚至會達到兩三百人之多,每一次要前往外地練跑時都得租巴士、偶爾還得攜家帶眷前去練跑。

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E-mail的時代,人們的聯繫都是緊緊地心繫社團內的寄信公告跟口耳相傳。當年沒有網路報名,也不可能一個人在電腦前敲團報,所以當時的報名都是通過索取簡章、印刷品,手寫寄信報名。

後來民間社團也開始著手舉辦賽事,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想讓跑者們好動的心靈有所揮灑。但因為資源跟管道不足,所以辦賽事很單純──補給站由友團認養、盡量找沒有交通管制的路線(例如郊區山路)、其他補給跟器具由各團出一點幫一點,儘管規模很小,但總是讓跑者有伸展及感受微風的空間。

民間社團間怎麼宣傳活動呢?沒有廣告也沒有網路,跑者們只能靠著口耳相傳、以及印刷傳單作為宣傳。沒有行銷公司主導協辦,一切都得自己來。很辛苦,但大夥都樂此不疲。

吃的喝的都沒關係,能跑就好

對照當年,現今賽事的補給好得誇張,卻也變相讓跑者養成『要吃飽也要吃好』的大胃口。甚至於,補給變成了宣傳活動號召跑者的口碑。過去的時代,只要有得跑就好,吃的喝的都不計較。

「以前有運動飲料就算很好了,跑半程馬拉松還吃不到香蕉。」他說:「民間社團開始有規模舉辦活動後,因為大家都想辦得更好、把福利回饋給跑友圈,所以也把補給做得更好更豐富。但這變相把跑者的胃口養大了,讓他們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活動。就算你不常比賽,有跑步,有維持健康最重要。」前輩不諱言表示,馬拉松賽的本質還是在於競速與自我實現,而不僅僅限於樂活跟吃吃喝喝。

只要有得跑就好,路線都行

因為交管以及地點問題,所以非三場大賽的民間賽事,多半舉辦於郊區,可能是社團的私房路線,或者是大家聯合規劃的路線。那些路線不一定符合正式馬拉松的規則,有些賽段太陡太高,有些根本是跑山路。但無所謂,只要有得跑就好。

948600443_m

948603611_m

馬拉松普查的設立

電子網站跑者廣場與馬拉松普查的活動,是從馬拉松耆老黃政德先生自費建立而成。旨在於集結跑者,建立溝通與互動的平台;而普查活動則是鼓勵更多人參與馬拉松長跑活動。

摘錄全文:

馬拉松普查的宗旨為何?
藉由本馬拉松普查的活動,將跑友們以非凡的毅志力,不畏辛苦地持續追求馬拉松的成果,予以彰顯和肯定,並呈現給其他跑友做為激勵的參考,鼓勵人人持續跑步運動,找回健康、追求體力。

馬拉松完成次數的多寡,並非普查的終極目標。馬拉松完成次數不斷地增加和累積,才是真正目的。因為能夠「持續挑戰」馬拉松,表示跑友的身體保持無恙,生活過得順暢。換言之,唯有長期保持「健康和活力」生活型態,才能強化體力和活化生命,也才能挑戰馬拉松。因此,馬拉松普查的最大意義在於鼓勵跑友:『持續運動強身,豐富生活內涵,提升生命品質』。 (黃政德)

至今,跑者廣場仍是跑者們群聚、最值得懷念的地方。它亦持續經營中。

揮灑百馬大旗

在台灣不成文的馬拉松文化裡,許多累積了百場馬拉松的老馬跑者會舉辦百馬慶典,把這分榮耀分享給友團的朋友。沒有一定的做法,但許多人會製作大旗或是關東旗,加上跑者本身變裝或是打扮,一群人浩浩蕩蕩地進入終點。慶典百馬的活動,都會刻意把進入終點的完賽時間壓在整體選手的最後頭,如此,就能領著許多擔心跑不完賽事、擔憂被關門的跑者回到終點順利完賽。這是台灣馬拉松文化的象徵,也象徵著把馬拉松的精神傳承給新世代的跑者。在外國人眼中,這是不同以往的馬拉松文化,也是很本土味的特色。

12651040_1160900590588093_2304684010755783977_n

照片來源

相較過去,會不會感受到身為這個世代的跑者的幸福。不要忘了前人累積的辛勞與推廣,才能把台灣的跑步熱潮推動到現在的規模與光景。前輩說:「馬拉松賽在台灣發揚光大過,現在,要輪到年輕一輩的你們來努力了。」

 

Related

跑者廣場

台灣長跑競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