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我常被詢問一個問題,什麼叫做『狀況好』?
當然每個人對狀況好都有不同的詮釋,但不外乎:感覺今天腳很輕、感覺今天很有力、感覺肌肉很健康、感覺今天疲勞來得很晚、感覺今天沒有特別疲勞…,除了感覺之外呢?有沒有客觀一點的指標?
有的,那就是你的心率!
要瞭解自己狀況的可能好壞,通常會有以下有幾個徵兆,可以用來判斷你在每一天訓練前或訓練當下,包括:
1. 靜止心率
如果有規律量測靜止心率習慣的人,假設平時起床時的靜止心率穩定的出現在55-58下之間,那麼只要當天仍在此區間,或甚至愈靠近靜止心率下限處(在此例為55下)通常狀況不會太差。
反之,靜止心率偏高了5下以上,通常就是種疲勞與狀況差的徵兆(包括訓練疲勞還沒恢復、工作壓力過大、睡眠不足都可能產生心率偏高的情況),若是高達10下以上,那當天狀況絕對不會太好,就需要多休息了。
(圖片來源)
2. 最大心率
要能達到最大心率除了訓練刺激度要夠以外,更重要的事情是肌肉與身理狀況必須能與心肺系統達到良好的配合。
以一個極端例子來比喻比較容易理解,若一名選手剛跑完馬拉松,隔天去慢跑,很可能只達到最大心率的70%,全身就疲勞跑不動了,要他再加速也絕對加不上去,但其實明明還有很大的心肺能力沒運用上。而且該選手隔天的靜止心率必然是高於一般平均值,這種最大心率上不去,靜止心率也偏高,心率區間比平時小得多,絕對就是狀況差的跡象。
此意即,所謂的『狀況好』,是在肌肉與身理狀況必須處在健康的狀態下,肌肉可以持續承受訓練強度的刺激,心肺功能才能正常運作,兩者缺一不可。
所以在筆者的經驗裡,要看到自己最高心率或接近於最高心率出現,通常是在休息過後,例如減量週或off-season的時候,因為此時通常是身體已經過數日的修復,肌肉已能承受高強度刺激,這種情形下,靜止心率低,又能接近最高心率,心率區間很廣,身理可承受的訓練強度絕對不會太差。
(圖片來源)
3. 心率區間與配速區間能適配
以跑步為例,我以最簡化的模式來說明,假定有一位選手A,全馬成績為3時30分,下表為其配速;同時該選手的最大心率為185,其最大心率80%以下為有氧區間、80-87%為Tempo區間、87-93%為乳酸閾的心率、93%以上為無氧(見下表)。
區間 |
配速 |
心率 |
1區:輕鬆跑/有氧 |
慢於5:30/km pace |
147以下 |
2區:馬拉松配速/Tempo |
5:00/km pace |
148-160 |
3區:乳酸閾 (LT) |
4:35/km pace |
161-172 |
4區:間歇/無氧 |
快於4:13/km pace |
173以上 |
所謂的好狀況,是在持續一段時間下,心率與配速區間會達到理想的配適,甚至已達到目標配速,但心率仍在次一區。
例如:選手A用5:00/km配速穩定的跑了1小時後,理應平均心率應落於148-160之間,但實際結果只有142bpm,並且絕大部份的時間,心率都落在1區,這就是狀況好的跡象。反之,若同樣以5:00/km配速穩定的跑了1小時,但平均心率竟有162(且大多落在3區),這就是明顯的狀況差。
不過還是得特別提醒兩點,第一點是在實際筆者所接觸過的案例裡,其實存在有部份的個別差異性,但有習慣在訓練當下或訓練結束後,都會觀察一下配速與心率的變化的習慣的人,往往很快就會找到自身的配速與心率適配程度;第二點是,心率受天候與溫溼度影響大,比較基礎建議要在類似環境下操作才準確。因此,我都會建議選手們,常常記錄並運用心率帶來進行訓練,這些資訊都是長期下來瞭解自己體能的重要基礎。
(圖片來源)
故總結來說,所謂的『好狀況』,白話來說就是:訓練前心率低;訓練中的最高心率也上得去;訓練當下的心率與配速區間也能適配。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訓練品質,或是比賽結果通常都不會太差,不只運用於跑步上,單車與游泳的訓練也是同理。只要平時多觀察心率的反應,你也可以隨時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