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J帥 我適合當職業選手嗎?

0
1978

大概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人來詢問我這問題,『我想當職業運動員』,或更直接說『我想當職業鐵人』,你覺得適合嗎?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我必須說我常是一頭霧水的(內心真實OS:問我幹嘛)。直到最近有人提到:『你不是做人資的嗎?可以給點工作建議啊』。

嗯,這句聽起來有點道理,我都差點忘了當年在研究所鑽研了足足8年的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雖然職場經驗非常少,不過給點職涯發展建議倒是可行的。

我整理了過去跟這幾位有緣一聊的友人對談裡,可匯整成三個思考角度給有打算往職業運動員發展的人參考,或者你只是想發發白日夢,倒也可以反問自己,當個職業選手會是什麼樣的日子呢?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這三個角度是:『興趣』、『實力』與『資源』。『興趣』是個開端,開啟你通往這職涯的路;『實力』是決定你夠不夠格走上這條道路;『資源』是決定你在這道路能走多長多遠。但我本文的角度比較是以『鐵人三項』為出發點,也是我較為熟悉的領域,如果還有其他運動考量,還是建議詢問專業人士意見。

興趣:你要有比天高還要更高的興趣

首先,你要有興趣。

這看似廢話,卻也是每人都會說的:『我喜歡訓練、喜歡騎車/跑步/游泳、喜歡比賽……等等』。

但就我來看這只是有趣,而不是足以能強烈支持你通往職業選手的興趣。週末跟朋友來個長騎長跑很有趣,週間翹個班偷個空去訓練也是很有趣,甚至別人在上班,我在偷練還上網打個卡讓人好生羨慕,那也是有趣。

那如果是每天都訓練4小時以上,甚至可達6-8小時呢?而且大部份時間裡,你還是得一個人訓練(實力、時間、地理等考量因素)。尤其在我們的社會環境裡,你很難找到跟你『同性質』工作的人,也不會有太多訓練夥伴,就算出國去參加訓練營可以認識些朋友。但其實一年之中的大部份時間,你不會有太多機會騎車喝咖啡聊是非的悠閒,你也沒有太多自由隨性訓練與比賽的權利,因為每個訓練都必須是有目的性,所以你的身體幾乎永遠都帶著疲勞,要把自己練到極限卻又不能超過身體能負荷的界限。

上班族可以週休二日、有特休、有年假、有節日、甚至還有颱風假,但你一週休一天可能都嫌多,一年365天不分颳風下雨豔陽天,所有生活都是圍繞著訓練打轉,包括飲食、起居、休息等的大小事。是故,選擇當職業運動員,你好比就是在創業,你就是自己的老闆,這公司就是你的身體,你必須為公司營運負全責。

所以這樣的興趣不再是隨性,而成了紀律,也成了慣性,在日以繼月,年復一年反覆在訓練的日子渡過,面臨無數的訓練挫折(身心理都會有)後,甚至是在受傷了,還能正面積極的對未來保有希望,依舊保有對這運動的熱誠,就算天要塌下來了,還在想要怎麼變得更強?

恭喜你,過了第一關。

(圖:2018年9月因疲勞性骨折的Jan Frodeno;來源)
(圖:2018年9月因疲勞性骨折的Jan Frodeno;來源

實力:你要有能與世界頂尖選手匹敵的能耐

有興趣只是開啟你可能走上職業選手的路,但跨不跨得過這塊磚,還是回到你有多少真本事!

我曾碰過來詢問我的人講,他有多少個總1總2,與分組冠軍之類的。我必須很殘忍的回答,你想成為職業選手,就不再是跟業餘選手相比,也不是停在國內小賽事的等級,而是要把自己放到國際舞台尤其是歐美的競賽場上去比,尤其這是一項以歐美白人為強勢的運動(若是長跑或馬拉松,則是非洲強勢主導),所以絕對不能單以台灣或華人區來比較,這樣才有意義。

但是這實力到底要多強才夠呢?我舉兩個實例來說明,Reece Barclay(他是2018年KONA女子亞軍Lucy Charles的先生),在其部落格(請參閱連結)裡曾寫道,必須在賽事裡與第一名成績的差距在8%以內,英國鐵人三項協會才會發給職業選手證(註:在Reece Barclay寫這文的時期,他並未如願挑戰成功成為職業選手,但後來有如願以償成為職業選手)。

(圖:左Lucy Charles, 右Reece Barclay;來源)
(圖:左Lucy Charles, 右Reece Barclay;來源

以目前IRONMAN 70.3的冠軍成績來看,男子大多落在3時40-50分左右,女子則是4時10-20分(依場地風向、地形等難易度),而IRONMAN冠軍時間依各賽事難易度差距,男子是在7時40分或到8時初,女子則在9時左右,所以以8%的原則來講,男子在IM 70.3也得有4時初的實力,與女子4時30分左右;在IRONMAN這距離,男子要有起碼9小時與女子10小時的基本門檻。

近來我在追蹤一位同是英國的選手,名為Harry Palmer,他也是在經過辛苦的訓練後,在2018 IRONMAN 70.3 Weymouth以4時12分總排名第6完賽,與冠軍選手Elliot Smales的4時03分僅有3.7%的差距,所以英國鐵人三項協會發信通知他,正式宣布他夠資格成為職業選手,故他在這部影片:『BECOMING A PROFESSIONAL TRIATHLETE | WEYMOUTH 70.3 IRONMAN』裡有這麼樣的一段話:『Harry’s time needed to be within 8% of the winning PRO’s time. He came within 3.7%. On Thursday the 27th, He received an email from British Triathlon. Officially stating – He is now a professional triathlete.』。

(圖:Harry Palmer;來源)
(圖:Harry Palmer;來源

當然這不是說一定要到8%內才有資格成為職業選手,而是英國鐵人三項協會的指標值得借鏡,尤其在菁英選手如雲的英國,如果拉不到8%內的目標,又怎麼能說服他人,當你成為全職選手後,有機會讓實力更上一層樓呢?

而且再重申一次,成為職業選手之後,你的對手與競爭世界一定是跳脫出台灣這片土地,所以假若以8%當個指標,你也不再是跟台灣自己人比,而是跟全世界的職業選手相比,一定要有這足以挑戰世界的實力,才夠格成為職業選手,這也會連帶影響到下一節要討論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實力,決定了你有多少籌碼能跟廠商談論贊助資源。

(圖:職業選手Jesse Thomas,連結裡有他對於轉為職業選手的看法,亦可參考)
(圖:職業選手Jesse Thomas,連結裡有他對於轉為職業選手的看法,亦可參考)

資源:決定了你這條路能走多久?走多遠?

當有高度興趣與實力後,接下來才是最現實的問題:『資源』,這資源包括了比賽/訓練經費、出國的機票住宿費用、裝備、還有比一般人更高的生活開支(光伙食費就是很嚇人的)。

但我們必須先來談『職業選手』到底是什麼?故名思義,這是一個靠運動/比賽維生的工作,一個典型的職業選手,主要收入來源可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比賽獎金;第二部份贊助金或廣告收入;第三部份是其他。

美國鐵人三項協會USAT有統整選手的比賽獎金排行榜(來源),下表為2018年的前10名獎金排行榜(不分男女也不分短或長距離),2018年最多的前兩名皆是ITU為主的選手,分別是第一名西班牙選手Mario Mola的124,000美金(約合台幣372萬元),英國的女子選手Vicky Holland則為97,100美金(約合台幣291萬元),以職業運動來說,這樣的獎金是非常少而且極度M型化的,超過3萬3千美金(約合台幣100萬元)的職業選手僅有30人。而且只要一受傷或臨場表現不佳,很可能這一整年就等著喝西北風了,因此這排行榜每年的變動率相當高。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所以第二項收入就非常重要了,而且往往也超過比賽獎金所得,那就是廠商贊助、廣告費等。這部份的資料就很難查了,但也可想像,這些贊助或廣告金額的大小,會取決於你的成績以及影響力,前者可掌控在自己,後者就得看文化、社會背景與運動風氣了。

這一項收入是台灣選手甚難取得的部份,最主要就是在台灣的運動廠商大多都是代理商,對代理商而言,能掌控的資源與自主權少,甚至有隨時結束代理的可能性,在選手贊助這塊能投入的資源本就不多,對品牌形象的重視恐怕也不遠遠不及如何快速的銷售變現來得重要。即便是台灣自己的運動品牌,一樣也受限於資源有限、市場太小,可提供的贊助經費也不會太多,大多都只有產品贊助。

所以想要透過這項運動取得高額的贊助金,甚至成為一個收入來源,若沒有非常強大的實力,恐怕也只能看看自己對了那個業主的胃口,才能有幸取得這筆贊助資源。若有這麼好康的事情發生,請務必懷著感恩的心,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資源。

因此如果有意朝職業選手之路邁進,盡可能還是能接觸到該運動品牌的總公司,才有機會獲得更多與更穩定的資源,這就是上一點提到一定要提升自己到有國際級競爭實力,才有籌碼連結到總公司並爭取更多資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第三項收入可說是雜支了,就個人理解或曾接觸過的職業選手來說,真的能做到『全職』訓練,不需有個正職或兼職工作者少之又少,大概就是你能唸得出名字且正在頂尖的那些選手了。這些選手,又以從事運動相關產業為大宗,包括教練、顧問、演講、經營運動用品店或個人運動品牌等。

補充一份資料(來源),此為職業選手Cody Beals,他也是2018年IRONMAN 70.3 Taiwan的冠軍,他另外也是2018年IRONMAN Mont. Tremblant與IRONMAN Chattanooga的冠軍,並且即將在2019年首次以職業選手身份去KONA參賽。

在他的部落格裡詳細紀錄了他自2014年轉為職業鐵人後,每年的收入與開支表,可看到2014年,全年收入僅美金10,047元,但開支達8,646元,僅有1,400的收入。一直到2017年才有4萬3千美金,約台幣130萬元的收入。

所以想靠這份工作獲利或發大財,我只能奉勸,光是『維生能糊口』就不是件簡易的事。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結語:熱愛你的選擇!

以上三個角度,大多都是我會提供的建議與思考方向,要選擇職業選手當作你的職涯,要做的事情絕對不是只有『訓練』本身或擁有好成績就足夠的,如何經營自己?如何創造自己的價值?如何安排與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賽事?甚至最基本的語言、溝通、學習能力等,都是成為優秀運動員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如果你曾經也夢想過當一個職業選手,而看完本文後都還沒被打擊走,既有高度興趣與打不敗的熱誠、也有足夠實力且相信自己仍有潛力更上一層樓、更是不缺資源或是容易知足的人,那就請務必堅持走下去吧!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SHARE
Previous articleJUST DO IT女生運動節 讓運動成為日常
Next article成都馬拉松 中國第一個世界大滿貫候選賽
【鐵人J帥 Just Tri】 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情繫的是鐵人三項與馬拉松等極限運動;拿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著迷的是成為運動員的丰采;從事教練/訓練顧問等工作,最大樂趣是在協助他人完成夢想。 超過百場的賽事經驗、站上世界舞台次數不勝枚舉、4次IRONMAN SUB 10紀錄、馬拉松最佳2時43分,多次IRONMAN Taiwan與IRONAMN 70.3 Taiwan台灣冠軍,至今最難忘的仍是KONA的陽光、大海與空氣。 2015年起成立個人工作室,一頭栽入於訓練研究的世界,若我不是在訓練,那必定也想著怎麼樣訓練。 HI,我是J帥,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鐵人J帥 Just Tri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JsTriWork/ 鐵人J帥 Just Tri Instragm:@JsTri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