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瑟爾頓(Busselton),一個位於澳洲西部大城柏斯(Perth)南方車程約3小時左右的小鎮,以Bussleton Jetty聞名,在這段長1.5km的海上木棧道,有4間藍白色交錯的小屋、有潔淨純白的沙灘、有藍綠色穿雜的大海、還有紅色小火車駛於上頭,遠觀有類似於電影《神隱少女》裡的海上列車,也是IG上的打卡熱點。這是一般人對此地的印象,也先分享幾張照片。





Busselton Jetty的末端是個小型的水下水族館,可在館內地下室觀看外面自然形成的珊瑚、魚類與…意外的訪客!


是不是真的很美呢?
不過,同樣的風景,對於不同心情的人,可能就有不一樣的解讀,例如在比賽當下…..。

參賽緣起
回到賽報本身,我對於此地的認識並非是這海上長堤,而是這裡有一場 IRONMAN Western Australia(以下簡稱 IMWA),有一群很強的澳洲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聚集,而且對我這時常在追蹤世界各地 IRONMAN 賽事的人而言,這場在兩年前的 2017 IMWA 有個新聞讓我印象格外深刻(如下圖),那就是比賽當天有發現鯊魚蹤影,於是該年的游泳緊急取消,只比騎跑兩項。
所以在選擇賽事時,看到這場比賽,又勾起了我對這新聞的回憶,於是有了兩個想法,其一是該不會又被我碰上游泳取消了吧?(去年參賽IRONMAN HAMBURG,因水質惡化故取消改跑騎跑);其二是,當 1000 多人一起下水,到底是魚怕人?還是人怕魚?我想這世上,人類吃掉的鯊魚應當遠遠高過於被鯊魚吃掉的人類吧!

最後仍然決定選擇這場賽事,作為 2019 年封關前最後之戰,這是 8 月完成 IRONMAN TALLINN 後的決定。關於該賽事的賽報請參考:
愛上你呀,愛沙尼亞:2019 IRONMAN Tallinn賽記(上)
愛上你呀,愛沙尼亞:2019 IRONMAN Tallinn賽記(下)
有此考量分成幾個角度來說,其一是原本希望 Tallinn 能爭取到 KONA 資格,那 IMWA 自然不需成行了,但最後與我這分組最後一名取得 KONA 資格的選手僅差 5 分鐘,這 5 分鐘的差異讓我想再奮力一搏。
其二,我自己的體能調整在一場 IRONMAN 大賽後,至少需 4-6 週的恢復期後,才能回到原有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但要再拉上巔峰到可以出賽的狀況,至少要再需 4-6 週調整,所以這一來一往至少 10-12 週較為保險,故在 8 月初完賽 Tallinn 後,估計得到 11 月後再出賽較為合適,因此 11-12 月間的賽事對我來講才是較佳狀態的。而實際上也是如此,這一期的體能在 10 月才有起色,11 月才拉上巔峰,有可能再一拚。
最後一考量是,我有一位長期居住於西澳的同學,讓我想再相約一聚,這就是我選定了此場的原因。所以,還有沒有同學好友在世界各地居住的呢?記得提醒我一下,也許我下次就去拜訪你囉!

當然也不斷有人問,既然你這麼想去 KONA,何不參加 9 月底澎湖的 IRONMAN TAIWAN?既熟悉場地,競爭也沒國外這麼激烈,何必花大錢去國外呢?
其實這答案要回歸到為何我想去 KONA?每個人都有其理由,對我而言,那裡就是一個長距離三鐵競技的最高殿堂,有數不盡的高手雲集,會改變你很多的思維與訓練模式。當你原本自以為有天份?但很快就會知道你是凡人;當你以為你比別人更努力了,但事實會告訴你,努力遠勝於你的人多如牛毛。
這樣的衝擊,會讓你自知不足而謙卑學習,而這兩年來,無論是挑上德國漢堡、美國亞歷桑那、今年的塔林與西澳,高手都沒少過,我也必須快速在這些賽事裡汲取經驗,並透過高強度的賽事競爭,逼出我的潛能來。光舉這場 IMWA 的結果來講,我的成績 9 時 37 分(分組 17 名),距最後一位拿到 KONA 資格的選手成績是 8 分鐘的差距(8 張資格,但第 1 名選手已在別場取得 KONA 資格故放棄),但你知道這8分鐘裡有多少選手嗎?

答案是 9 個。這麼高激烈的競爭不是只有這場才發生,在我這兩年裡碰到的每一場 IRONMAN 賽事都是如此競爭激烈,這種高壓力會逼你把所有不該犯的失誤降到最低,把所有潛能用上,拋棄所有痛苦想放棄想放慢的念頭,當你回到訓練時,也不敢偷懶摸魚,因為你深知何為魔鬼藏在細節裡的道理。
所以與其說,KONA 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倒不如說我想看自己能成長到什麼地步?而我也相信我絕對有朝一日會再回到 KONA 的,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必須更為強大才行,而這些歷練都是我成長的養份,我是如此相信的!

比賽是很複雜的
IRONMAN,或者說鐵人三項本身真的是個很複雜的運動,不談訓練,就以比賽本身來說,大概只有距離上是一樣的 226 km,但在許許多多的小細節都有所不同,就拿幾點我這兩年來碰到的幾個狀況來說明:
1. 賽前說明會:看似是比賽標準程序的一部份,但在 IMWA 還有去年 IMAZ(IRONMAN Arizona),都是沒有賽前說明會的,選手必須自己上網下載選手手冊詳加閱讀。這一點的影響非常大,你必須理解賽道詳情、補給站位置、罰時帳位置、罰時方式 (尤其在單車項目,是原地罰時?進下一個罰時帳?還是進T2再罰時?) 以及賽事流程,都必須自己為自己比賽負責。

2. 賽前試游:有的場地會限制只有特定時段才能下水試游,有的場地是嚴禁試游 (例如 IRONMAN 70.3 Japan,甚至連試騎都不行),也有不管什麼時段都能自行下水試游,但責任自負。

3. 賽前交車檢錄:賽前一天交車檢錄,相信很多參賽過的人都不陌生。但究竟交車時要檢查什麼?一般不外乎安全帽與單車,另外就是交單車與跑步轉換袋,但務必搞清楚,隔日比賽一早能否進轉換區重新檢查轉換袋。之所以提這點,就是在個人經驗裡,除了 KONA 以外,沒想到 IMWA 也是比賽當天一早禁止進入轉換袋區的,如果不特別留意好選手簡章內說明,比賽當天可能就得出狀況了。

4. 游泳比賽項目:游泳大致可從出發時間區分為全部選手一起出發、或分組出發、或近年較常見的Rolling Start(每隔 3-5 秒放行 3-5 人);從游泳出發點又可區分為水中出發或岸上出發。若是在意名次的人,Rolling Start 有個最大限制,就是你在通過終點以前,永遠不知道在你後面的人是否真的比你慢,也許他只是晚下水而已,這會讓比賽過程增添了點變數。
5. 單車比賽項目:在單車項目最常發生的差異點,就在於到底騎車時是否需要別號碼簿?大部份是不用,但去年 IRONMAN Hamburg 是要求要別的。另外一點對我的最大困擾就是,在澳洲這場是左駕,也就是說補給站位置都會在左邊,而非我們一般習慣看到的右邊,變成我得左手去抓水壺與補給品,跟過往慣性不同,起初還是會有點怕怕的。而當騎完車進入轉換區時,會否有志工幫忙牽車也是個各地賽事都有差異的地方,國外賽事幾乎都是有志工幫忙的。
6. 跑步項目:跑步本身就沒什麼差別了。也許就是對於有準備特殊需求袋的朋友們來說,要記清楚需求袋的位置,此點也同單車。IMWA 這場有另一點較為獨特,那就是大會不提供特殊需求袋,若有需要請額外購買,這是因應當地環保規定,對於塑膠袋的使用相當嚴格。

7. 選手之夜與慶功宴:在 IMWA 與 IMAZ 這兩場,都是沒有選手之夜,但會發餐券,可在指定的餐飲店家使用,可在賽前去吃也可賽後,我認為這作法還挺好的,省時省力也能吃些當地食物。至於慶功宴,一般都是選手免費(或者說已含在報名費裡),但家屬朋友需要額外購買餐券,但 IMWA 這場比較特別,會發給代幣,再憑代幣兌換餐食或飲料,所以只要夠吃的話,親屬都能一併使用代幣。



以上,都只是我隨時想想就能找出的差異點,而上述幾點中只有第 7 項不影響比賽本身以外,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左右賽事,甚至讓你被判定失格,例如騎車時被判跟車,但未即時進入下一個罰時帳,依規定就是失格 DQ 了。
這些細節,沒有一定的好與壞,都是有地方與國情的差異之處,甚至是當地法規關係,不見得是主辦單位本身不給選手方便,而是有許多我們外國人不能理解的限制存在,身為外來者,尊重主辦單位就絕對不會有事了(話說,我曾有次在加拿大比賽,騎著單車被兩台警車追,好在最後沒事….)。
天外飛來這一部份,除了此行前去實在沒有什麼觀光或額外插曲可提,更重要的是要提醒有意出國參加鐵人三項賽事者,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留意賽事說明、賽事流程、與各賽事小細節,千萬不要認為在台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過程,國外也理應如此,入境隨俗才是上策!

比賽開始…..了嗎?
距離比賽時間的 7 點整,還剩下 20 分鐘左右,此次時間抓得相當寬裕,轉換區單車已檢查設定完畢、該排除的體內廢物也一掃而盡、還有時間做點伸展熱身,既然時間也還早,在比賽下水點一旁有開放一小處可讓選手熱身游泳之處,我也乾脆下水游一下好了。
下水後不久,覺得泳鏡繫得有點鬆,於是再上岸準備調整鬆緊度時,一個脫鏡動作,泳鏡帶斷了…、泳鏡帶斷了…、泳鏡帶斷了…。
比賽時間剩 15 分鐘,大部份選手都已集結在下水點,誰會多帶一付泳鏡到沙灘上來呢?
還有,今年 6 月份去 IRONMAN 70.3 Japan,碰到墨鏡在無外力下自行斷裂,加上一些怪異現象而全身發毛,最後以退賽處理。
這次,怎麼又碰上賽前一刻斷泳鏡帶?還有,我還沒提的手錶抓不到 GPS 的狀況!
該不會今天又要棄賽了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