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群熱愛運動的身心障礙人士所組成的『愛運動‧動無礙』隊伍,在2020年九月中旬以組隊接力完成LEXUS IRONMAN 70.3 Taiwan競賽,其中包含了1.9公里的長泳、90公里自行車騎乘與21公里的路跑,選手們在賽場上獲得眾人的關注與鼓勵,也體現了『運動適合所有人』的價值。
特地邀請了發起此項計畫的師大特教系姜義村教授、參予這項計畫的聽障羽球世界球后范榮玉以及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林志儫Tony參予這次的採訪。三個人不只有著好交情,也一塊為身心障礙運動、特殊教育付出,期許打造台灣『動無礙』環境。
全人的社會責任
談起『愛運動‧動無礙』計畫,姜義村表示自己從2003年起就著手推行老人運動,與社福機構創辦『創齡~銀向樂活』運動會,讓全國超過二百位以上安置在養護機構的失能老人一起參與競技的『萬歲』運動賽事。前幾年正式轉任到台師大特教系執教後,便把重心放在推動全民體育教育,並配合體育署的資源計畫實務作業。過往從事學術研究的姜義村,十多年來作育英才,亦有多位學生與教授齊心推廣特殊教育,以此為職志。
許多人奉為精神領袖的姜義村教授,他認為推廣身障運動不只是一個政府預算案,而是一份社會責任。「推廣身障運動已經走到…即使政府可能不補助了,資源不夠了,但我們還是想要做,也可以做的事情。」他說。台灣有數十萬身心障礙人士,他們並非台灣的負擔,而卻是社會所遺忘的人們。
本身是聽障羽球國手的范榮玉,過往的她透過運動讓大眾看見身障運動員的光彩,陸續接了許多講座與演講,她感慨而發地說:「每次講完之後,大家的回饋都說很感動。但感動之外又能做甚麼改變甚麼?」她體悟到只用九十分鐘演講試圖打動別人、改變社會觀感的想法太空泛。因緣際會接觸了台師大特教體系,除了羽球外也涉足其他運動如鐵人三項,循序漸進地讓更多人看見身障者熱愛運動的模樣與神情。
「要改變別人的想法不是這麼容易,」范榮玉說:「一開始別人看到你運動會覺得很勇敢,再慢慢地覺得原來你可以,最後他們看到你的毅力、堅持。為自己發聲,為自己出頭。」以身作則的她持續為身障人士發聲,讓許多人看見不同凡響的毅力。
同樣為運動選手背景的Tony在過去的教練工作上,不時會接受到各式各樣的特殊生,有些人可能是過動症、有些人是高功能障礙。他思索的是應該創造一個平台或引進模式,讓孩子們能接受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只提供一個體力發洩空間。後來的Tony與仁愛國小合作成立了『希望教室』幫助特教生接受更好的指導,藉由『希望教室』的經驗也讓他有不同的體悟:「有些學校沒有這樣的需求,但有需求的學校卻沒有這樣的資源。」
同樣的感受在他成為運動場館經理人時也發生過:「有些運動場館拿到了無障礙空間標章,但輪椅卻進不了運動教室門口。」受到外界歧視與行動環境不友善的身障朋友,最後終究會對運動失去熱忱、甚至不主動運動。由此讓Tony以新的角度去反思:「其實這就是AIDA的概念,如果沒有認知、無法理解他們的需求,無法讓他們產生運動的興趣與慾望,進而不去運動。就我經營運動場館的經驗來說,這是所有人的責任。」
身障運動所面臨的問題
推廣身障運動最大的問題,姜義村教授將之細分為『你我他』三者。
所謂的『我』就是指身心障礙者自己。周邊環境與家長們不重視運動,將運動擺在最後面。傳統來說,『我』往往是受到身邊親友與環境人事物所影響而構成。姜義村教授說:「大家普遍認為,你可以唸書就唸書,不要去運動,因為運動會阻礙到你唸書、升學、阻礙你未來翻轉自己的經濟能力。我們學校裡腦麻的孩子功課都很好,因為他們覺得反正我行動不方便,所以坐在教室裡跳掉體育課、放棄出去玩的時間,乖乖地待在教室裡讀書就好。」身障朋友所領受的教育與影響,導致他們對運動毫無熱情與想法,進而損失了團體運動的樂趣、與同夥的社交,從運動中學習挫敗與成功的經驗,以及人生最大的資本─健康。范榮玉對此也說明,許多身障朋友會認為自己去運動會麻煩別人,或對人造成麻煩,遂不再主動意願運動。因為外界的批評與聲浪,致使身障朋友受困於洞穴。
「就像關在山洞裡的洞穴者,沒有看過陽光,自然也不認為陽光是件重要的事情。」姜義村教授說。當人們將身邊事物習以為常,心態上便難以跳脫巢臼。走不出去,也覺得沒有走出去的必要,就此阻礙了開啟新眼界的機會。
『你』則是身心障礙者身邊的人包含老師、家長、親友、鄰居等,他們形塑了身心障礙者『我』的概念。「一當有人覺醒想去運動或挑戰某些事,身邊的人就會以安全為由,以麻煩為由,以會阻礙到生活為由,或影響工作,以各種理由想盡辦法阻止他去運動,因為運動是不被認同的價值。」姜義村教授說:「我想,身為一個身障者的周圍利害關係人要背負起這個責任。」
最後的『他』則是整體社會,社會或政策是否鼓勵身障人士的運動,包含場館的設計、宣傳作法是否對身障者友善。「我們很常看到『無障礙空間』,」姜義村表示:「事實上很多運動場所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是『超障礙』,充滿各式各樣的阻礙,例如說前往該地的交通不便、或者是入場館的報名、相關資訊不足,更不用談很多的賽事並不利於視障者報名,譬如有些比賽需要上階梯下階梯,那輪椅組的就沒辦法報了。」
運動中心執行長Tony針對社會方面也有想法,他認為許多場館追求『無障礙標章』,卻少了一份換位思考的洞見:「例如你把走道設計成輪椅可以走,但飲水機的設計可能對所有身障朋友都不方便。」只追求無障礙設施的硬體,卻少了文化底蘊,致使許多身障朋友對運動這件事裹足不前。
『運動適合所有的人』
對姜義村來說,『運動適合所有人』是帶有烏托邦的理想與想像,也有品牌高喊『每一個人都是運動員』。他希望這句話不只是用在一般人身上,也能泛用在身障朋友身上。透過持續推動身障運動,讓這份夢想發光發熱。
Tony則提出自身的經驗與想法:「如果說運動適合所有人,那麼,所有人也都應該有適合的運動。」有些朋友可能對運動沒有熱情,是因為沒有找到喜歡、充滿熱情的運動,拋開所有的限制多方嘗試,不要讓任何教條、規定限制了自己。運動適合所有的人,那麼,所有的人都應該有適合的運動。
運動所帶來的好處
自詡為書生的姜義村教授,擁有跆拳道高段黑帶資格,同時也是國家級教練。從小開始跆拳道運動,他笑說當時的訓練歷程帶著折磨感,並非想像中快樂,直到大學之後重新認識運動、參加運動社團,對於運動開始有不同的思維:從運動新知中得穫知識、哲學上的愉悅,透過夥伴們尋覓到心靈上的滿足感,其三,運動所帶來的幫助就是自我實踐──透過運動翻轉所關心的一群人的生活品質,引導從來不運動的人開始投身運動。服務他人並回饋社會,這是姜義村教授從運動中最大的感受。
羽球球后范榮玉表示她從運動中獲得身心的成長:「我的身材、力量、客觀條件都不如一般人,一開始參加球賽也多半是輸得多、贏得少。」面對外界眼光與社會上質疑、不諒解,好勝心強的范榮玉不願意輸給其他人,以運動的能力去破除外界的眼光與歧視。不只靠著運動專長培育自信心、找到升學機會以及找到自身使命。
歷經多年的選手生涯,Tony分享自己在選手生涯從運動中汲取的成長經驗。「不管你去賣商品、去工作賺錢也好,」Tony說道:「往往都你是付出了甚麼,然後別人給予你薪水或報酬,衡量你的權利都在別人手上。而運動這件事,在你獲得回報像是比賽拿到獎盃之前,你已經知道自己得到了甚麼。」從運動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而不是由結果、名次、成績或是外界的口中去定義你。
「沙特說過『他人即地獄』,透過運動我們找到自我認同的天堂。」他說。此外,透過運動尋覓到自我規範與紀律,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這一點無論是在選手時期或是退休之後,都大大地影響著他的人生。
想運動的人該如何開始
「我給的第一個建議是上網找朋友,找運動社團、找『愛運動‧動無礙』,」姜義村教授分享:「先從身邊的同溫層開始找,把身邊愛運動的人找出來,連結人的資源。」從運動中找出人的因素,就能產生有效的連結。第二個建議則是親自去感受運動賽事的溫度,看馬拉松、看自行車或游泳,讓賽事所傳遞的熱情感染自己。「還有一個方法是先去逛街,去運動用品店買好看的裝備,先求帥再求快。」姜義村笑說:「先犒賞自己,備好裝備。」
善用運動場館資源也有助於維持運動熱忱。在運動場館的公益時段,身心障礙是免付費的,姜義村提到自己小時候去書店看書的經驗,他笑說:「在書店每看一本書就賺到一本書的價錢。同樣的,一般人在公益時段去游泳可能要花一百元,身障運動員去游泳一次就賺一次錢。」同時,經營運動場館的TONY也提出建議:鼓勵大家找一個一塊運動的好夥伴,並且在每次運動前設立一個簡單的目標與犒賞機制,讓自己可以一次次地重返運動並找到熱忱。
「如果你沒有錢買裝備,身邊也找不到一起運動的朋友。」范榮玉笑道:「就先從看比賽開始,無論是看電視節目或是親眼去看比賽,先找到一個你會想要試試看或難度不高的運動。」
受惠並享受運動的樂趣,姜教授、球后范榮玉以及場館執行長Tony不只是愛運動,三人也樂於推廣運動,更希望透過『動無礙』的社群力量,引導更多熱愛運動的一般人以及身心障礙者,打破過去刻板印象的藩籬,找到並允諾自身對健康、心態的追求。運動適合所有的人,更重要的是,透過運動重新找到身心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