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盯著巴黎奧運,中華代表隊回台的即時消息,當然,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是在羽球雙打摘金的麟洋配,小戴的明星光環也相當亮眼。零零總總的消息與資訊不絕於耳,然而,讓我訝異的是,是相隔四年 (其實是三年) 的台灣羽球的大幅成長。
從東京奧運到巴黎奧運這三年間,台灣的羽球場從約莫 2000 場,迅速爬升到 3000 場,參與人數也大幅激增,國中小學也開設了羽球教室、課程,甚至有人提議要將羽球變為『第二國球』。
我個人認同,體育明星等同於國家英雄這件事。如果讓我的孩子去崇拜偶像,我寧願他去崇拜奧運運動員,而不是孫An左先生(網紅)。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曾說過:運動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夏季奧運以來,中華台北(台灣)所獲得的獎牌都是居於個位數,而在 2020 年東京奧運則首度站上十分位,一共摘下 12 面獎牌。其中包含舉重、羽球、柔道、空手道與射箭、體操、高爾夫…等,撇開部分專項的高張力難以學習 (舉重or射箭、體操),或學習成本太高(高爾夫),其他項目在激情奧運過後,在市場上都獲得很好的後續效應。
譬如雅典、北京奧運之後,跆拳道在台灣市場的推廣度大幅提升。從北京、倫敦到里約奧運,陳葦綾、許淑淨、郭婞淳等人在舉重摘金──不只是大專院校的舉重運動成為顯學,在大眾市場上舉重運動也成為熱門項目(雖然如此,但還是不夠多)。
到底是因為投遞資源夠多,或參與人數增加,帶動單項項目的奪牌率上升。還是因為單項運動的人才輩出,奪牌率與光環加持,進而帶動單項運動的人氣熱門度?兩者應該不是黑與白的二選一,彼此都有牽連效應才是。但我相信,運動明星的光環確實能推動運動市場的熱度。
所有單項運動的榮耀與市場熱門度,都是每個運動員用時間、血汗去堆上來的。成績是一回事,但故事是另一回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跆拳道國手蘇麗文在銅牌戰與克羅埃西亞選手對上,無法用左腳站立的她用右腳支撐體重,只能以受傷的左腳進攻。對戰過程的七分鐘內,一共跌倒了 11 次,賽後對她作診斷,左膝十字韌帶與前副韌帶撕裂傷,左腳第四根腳趾骨折。雖然這場比賽她無緣摘下銅牌,但強大的鬥志與意志力感動全台觀眾,亦連各國媒體也給予高評價 (暫且拋開這樣子堅持到底好不好的議題)。
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每一位為中華臺北出戰世錦賽、奧運等國際賽事的選手,無論奪牌與否,他們的努力與累積,總會在某一個時刻,在台灣響起強大的共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