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該怎麼跑 ? ! 落地動作討論

0
76

前情提要 :

新加入我的隊伍的選手提問,他的步頻低、步長大、落地為後跟著地( rearfoot strike) 要怎麼修改 ? 以及後跟著地的人,鞋子選擇有差嗎?

以往大多遇到的這種情況都是跑步新手,跑得很少、剛開始跑步,可能有過度跨步 over striding ,且呈現步頻低、步長大,彈震高 (垂直震幅) 落地時,足部在膝蓋的前方,於是產生較多煞車的情況 (braking force),浪費力氣 * 另一部分的新手則相反,步頻很高、步長很短

但是這名選手在專項訓練程度不高的情況之下 5k 有16分多的水準,且跑了也有幾年了,於是更引起我的好奇…

  1. 他的跑步機制能力差,但是生理條件可能一流,修正力學上的問題可能跑步水準往上升級一大階
  2. 跑步動作的個體差異很大,可能他的後跟著地且沒有過度跨步,不代表會造成什麼問題

於是我深入找了一些文獻、資料來研究,Bryan Heiderscheit , Irene Davis , Joseph Hamill 等人,還有Inside exercise 的訪談。

——

有一些學者 (Irene) 認為人類演化是適合前足落地,包含一些演化學者提出的資料,描繪古代人們跑步的圖案等等,因為近代的跑鞋 (近50年) 使得人們穿上高緩衝鞋子(或是鞋子Heel-Toe Drop落差大),造成後跟著地,而後跟著地也可能造成跑步傷害的發生。

這在數年前也掀起討論過,例如天生就會跑 ,以及流行一陣子的極簡跑鞋,後跟著地 VS 前足著地,後跟可能會在落地前段產生一個快速的尖端峰值 (loading rate 可能較高)。

有學者認為這樣可能導致傷害的發生,且容易在膝關節產生傷害。而後跟著地也會影響足踝的訓練,減少這些組織被使用與訓練,例如足底筋膜、足底內在肌、阿基里斯腱等等,相比後跟著地,前足著地會使用更多這些組織,例如阿基里斯腱的伸展收縮循環機制,幫助降低肌肉耗能,提升跑步經濟性,或許進而促進表現與降低傷害。

然而沒考慮的是,會不會造成足踝的傷害 ??

雖然前足派同意一下子要轉換步態不太可能,且肌腱適應本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最好不要馬上從後跟改成前足著地,且穿習慣厚底跑鞋,也不要馬上換極簡鞋以免受傷。但是也有學者認為 : 後跟 VS 前足,並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哪種方式的傷害發生率更低,當然也沒有辦法證明哪種運動表現更好,這裡都是在比較同樣的跑步項目時 (例如馬拉松)。

同一個人,速度越快,可能從跑馬拉松的後跟著地,轉換到跑 1500 m 時中足著地也是滿正常的,因此比較的時候都是在同樣的程度、同一個項目來比較。再來,回過頭思考如果人類演化機制使得天生就會前足落地跑,是因為適應了鞋子,特別厚底鞋,才變成後跟著地。 那麼小孩子應該都是前足著地囉 ?!

這一點我覺得值得思考與觀察看看,目前我的認知,看起來也不是這樣,也有些人很早就是後跟著地

**然而除了前足、後跟著地,腳踝的旋轉有影響嗎??

足部的過度旋前是否也是傷害產生的重要影響,鞋子是否會有關聯? (這部分待補充) 接著,如果從認為前足落地才是最經濟性的跑姿,到同意前足、後跟著地都可以,那麼我們該做什麼 ? 隨便跑都很好嗎?

後跟著地不一定有毛病,但是over striding 的後跟著地可能跑出病,落地時腳跟在膝蓋的前方太多,產生太多煞車的力量。 以及太大的垂直震幅,可能也會使衝擊增加。

那麼怎麼修改這樣的情況 ? 在跑步過程中,很困難指導跑者應該把你的腳怎樣怎樣…但是節奏是比較容易可以調整的,也就是步頻的部分,也因此如果有過度跨步,稍微調整一下步頻 (增加一點點) 或許可以改善:改變,所有的原則都是一樣的,一點一點的嘗試,然後觀察看看是否有更好。切記不要一下子就想要大破大立,通常只會撞得頭破血流。

另外 : 我認為透過多方向、多角度、多關節的肌力訓練以及增強式訓練,對於跑者就已經是在優化動作機制了,不論是加強肌肉肌腱組織的強韌度 (我不確定怎麼翻,意指肌肉肌腱等組織承受成千上萬次跑步落下衝擊的能力) ,或者是神經肌肉系統上,使動作更經濟的能力。

不同姿勢的跑者,也可在降低潛在傷害風險之下,提前加強特定的訓練,例如前足落地者強化阿基里斯肌腱。

最後鞋子的問題 : 我本身是偏前足著地者,速度慢的項目例如馬拉松會移動到後面一點,偏中足,速度快的則是往前移動。

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我所有的中長跑釘鞋,這些看似可能被設計為前足著地 ? 的鞋具,如果偏向後足著地也沒問題,因為後跟同樣有配置緩震泡棉、增加摩擦力的設計,這部分我也會在找些資料,或請教相關的專業人士。

不過這麼一想,鞋子的部分,不論是給菁英選手競技的那些款,也大都沒有特別區分哪種足部落地方式,畢竟同樣是菁英,就有不同的跑步動作,也幾乎不可能專為某一個人打造鞋子,其他運動可能有吧 ?? 例如NBA球星。接續一想,所以什麼鞋款最適合你 ? 還是得課金買來跑一跑才知道

大多進行足測,分類適合的鞋子,會依據足弓是否塌陷來作為評估指標,但不論足弓如何可能有著不同的落地動作。此外鞋子的前後落差,也只是其中之一參考的項目。

或許這複雜的因素,使得某些頂尖選手其實一直穿著不適合自己的鞋的原因,因為受限於贊助商

結論

  1. 前足、中足、後足落地可能沒有辦法篤定證明哪一種是最好的,但是可以依據自己的狀態去降低傷害風險,設計相關的訓練
  2. 垂直震幅太高、過度跨步需要多留意

但是足跟著地不代表就是過度跨步

近年持續有個想法就是寫出一本中長跑、馬拉松訓練與競技的全方位手冊,在解惑訓練與指導選手的過程中,一面解題,一面紀錄與完整我腦中的拼圖,期待完成的一刻 !

 

 


政豪的中長跑競技夢工廠

丁政豪

因為熱愛跑步,為了追尋跑步的極限而受傷,因此踏上了跑步的修行者試煉。成為運動防護員、肌力體能訓練師、運科碩士,同時是依然懷著選手夢想的中長跑教練。

  • 師大運動競技運科碩士
  • 合格運動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
  • NSCA 肌力體能專家CSCS
  • NASM 矯正運動專家CES

追蹤丁政豪 Jheng-hao Ding 教練

 

【延伸閱讀】

關於黑跑步不健康的言論 從來都不會少過

全台推行走跑、戶外運動 打造運動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