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跑步,我抽離了現實的生活,」本名王加露的雨路說道:「跑步是我跟自己獨處的時間。」她自嘲說,即使現在膝蓋已經不太行了,但仍然會持續跑步,不過就是跑得比較少一些。
「未來Family」、「50+」人氣專欄作家的雨路,在今年六月份出版了《用力奔跑的媽媽:跑過愛與傷痛,找回自己的光》(木馬文化),這是一本囊括多重內容的作品,從耐力運動、親子教養與原生家庭衝突。不是一本小說,但卻比小說更為精彩,不是一本正規的親子教養書,真摯的情感卻比大部頭的學科書更為動人。
無法與自我和解的生命故事
作為三姊妹的老二,雨路是最受父親喜愛的二女兒,然而,父親的愛總是嚴厲且霸道的。「有記憶以來,我爸就是最疼我,逢人就說我是他最疼愛的女兒。」她說道:「但我爸的愛很嚴厲,從來不會把愛說出口,他對我們永遠沒有肯定,永遠是在批判或是嘲弄,所以我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恐懼裡面。」雨路說,母親在她五歲時離開了這個家。
有個針對家庭教育的研究指出,上一代的教養方式,往往會影響面對下一代的教養方式,遺傳的不只是基因,更多的是傳統與文化行為。雨路的父親是已故的一代大俠《獨臂刀》王羽,在外人眼中海派且豪爽的大俠風範,在家也是權威管教、動輒發怒的父親與丈夫。
婚後的雨路與先生陸續有了一女一男,並成為全職母親。然而,父親中風倒下的時候,也正逢孩子們的成長期,對上還有父親,對下是兩個孩子,生活變得繁忙且焦頭爛額。也或許是幼時母親離家、成長過程中母親少有陪伴的補償心態,她對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卻也為孩子們平添不少的壓力。
「我受父親的影響很大,我知道父親的疼愛,但很難承受他的表達方式。對我父親情感真的蠻矛盾的。」雨路說道:「有小孩子之後,我對他們很嚴厲,因為我覺得那就是愛。我說『你們現在不懂,你們以後就會懂了,我是為你們好』。」一當她冷靜下省思自己的言語時,才驚醒自己承襲了父親嚴厲的愛的管教方式,並把這份強大的束縛也綑在孩子身上。
「剛開始跑步,是為了想逃。」雨路說道,是我找尋自我價值的開始。
摧毀自己方得以重生
「我的生活一直都在為他人付出,一直在想別人,你知道嗎?跑步是把我自己逼出去。」雨路說道:「把我自己抽離那個情境,給自己另一個空間,那是我很需要的。」在踏出每一步的短暫時光,不是女兒,不是太太也不是媽媽,而是回歸屬於一個人的自己。若說現實生活的她負重前行,尋求跑步的旅途反而更為輕盈。
運動是一種救贖,隨著女兒得了憂鬱症、兒子適逢青春期,在與他們共處的時光也依舊維持著運動習慣,將之融入生活。「女兒生病的時候,我幾乎要崩潰了,我做錯了甚麼,為什麼老天爺會這樣子對我?」雨路說道,要度過這樣的人生瓶頸,只有『愛與陪伴』,運動讓她更為舒心,也讓她更為柔軟。
雨路在運動的道路上找到熱情與喜悅,從馬拉松跨足到鐵人三項,從 515 公里距離到超級鐵人三項賽,在她所參與的賽事裡,步調慢歸慢,即便歷經辛苦、疼痛依舊未曾放棄。「有一次要參加 Challenge Taiwan ,賽前我在台東當地找了牙科做根管治療,醫生勸我不要比賽,怕會引起感染,但我最後還是去比。後來還被賈永婕罵。」雨路笑說:「從小的教育就提醒我,不能失敗,不能放棄。不能面對自己失敗。我用高標準看待自己,也用高標準看待兒子女兒。一直到後來,我才慢慢地改變過來。」
歷經風風雨雨的回首望,這一遭漫長的旅程彷彿是雨路自我和解的道路,不僅讓她卸下了武裝的外殼,也拾回了與孩子們溫柔呼應的擁抱。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學有所成,她也依舊維持著運動的熱情與嚮往。
「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我因為跑步有很多的收穫,雖然運動項目不一樣,但我希望他們也能維持運動的習慣。」她說道:「今年會去挑戰芝加哥馬拉松,七大馬裡面我只跑過柏林跟倫敦馬拉松,東京馬抽了五年沒抽到,波士頓還沒有資格。」
「膝蓋已經不太行了,也跑不快了。」雨路笑說:「但我希望一年可以跑一場全馬,作為我每年的目標。」除了維持跑步之外,雨路近期也投入偏向重量訓練、以肌力為主的運動課程,之前比過一場 HYROX 讓她印象深刻,未來也會把運動比重放在這類比賽多一些。
人氣專欄作家雨路◆首部生命書寫◆《用力奔跑的媽媽:跑過愛與傷痛,找回自己的光》
https://lihistatus.com/rrO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