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的跑步 上田瑠偉的越野講座

0
717

由中華民國越野跑協會周青理事長、友台日本跑者深井亨及鹿跑-Deer Run 攜手,將日本 ITRA Points 910 分的上田瑠偉邀約來台,除了參加聖母山莊登高賽之外,也於前一日周五晚上於台北記憶倉庫舉辦一場無私地分享會,並同樣由越野跑好手王南評擔任翻譯人員。

名額有限的上田瑠偉講座《從日本走上世界舞台的越野之路》高朋滿座,在這也針對講座內容稍作刪減之後,無私地分享給讀者們。但後面的 QA 部分則不加以記錄,知情權留給當天參與講座的朋友。

ㄧ、訓練與賽事準備

我個人是住在日本埼玉縣,離東京還蠻近的一個地方,如大家所知,其實離山區還蠻有一段距離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訓練主要還是以田徑場為基礎,以增加自己跑動能力訓練為主,衝刺或間歇等等。因為身為選手,會安排移地訓練,這時候就會選擇在比較靠近山區的地方,主要以山作為訓練場,長期做訓練,另外也會有出國遠征的訓練。大概一整個月都會在山上進行越野跑訓練。

以田徑場來說, 400 公尺的間歇的話 大概是以 68 秒到 70 秒左右進行,最近睽違七年跑了一次 5000 公尺測驗,是移地訓練幾天後、身體處於疲憊的狀況下跑的,最後是跑 14 分 50 秒。而近期三月的半程馬拉松則是近 66 分的成績;集中投入訓練的時候,每週最多會跑 200 公里,包含上下坡 5~6000 公尺的訓練。而如果是平常基礎期,沒有集中訓練的時候,一個禮拜大概是 120 到 130 公里的跑量。

面對重點賽事,在一個禮拜前主要還是以疲勞恢復為主,週跑量大概是減半左右,主要是輕鬆的慢跑。而像聖母山莊登高賽的短距離衝刺,還是會認真跑。

二、越野跑熱情與職業選擇

越野跑的原點是在高中時閱讀《天生就會跑》知道了越野跑這個項目,好像蠻有趣的,就想要試試看。

越野跑帶給我的魅力在於,我認為跑步非常自由的,累了可以用走的,也可以停下來拍照。這跟田徑或是馬拉松不太一樣,是帶給我文化衝擊的運動項目。另外就是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景色,在跑越野跑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即使是同一個地方,在不同季節也會有不一樣的景色。

高中三年的時候不斷地受傷,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反覆受傷。開始跑越野跑之後,覺得自己好像沒有想要放棄,或是覺得自己狀況不好;之前騎登山車的時候有摔到骨折,但這都是幾個月可以恢復,而且做其他肌力訓練,不會有精神低潮的狀況,所以我開始越野跑以後,並沒有到看不到未來的這種感受。

三、亞洲越野跑競爭與觀察

日本的越野跑扎根是非常早的,但成長卻很緩慢,原因是日本的市場比較沒有那麼大,所以成長跟發展也有限。反觀中國人口非常多,有很強的選手的話,中國就會給予栽培與贊助。另外就是日本選手的贊助部分,品牌商絕大多數是提供商品、提供產品,但沒有提供實質上的金錢贊助。

若要是探討亞洲的越野競爭實力,如果我們看 ITRA 分數,也可以知道在亞洲前 20 名當中,有中國人 17 名跟日本人 3 名,可以明顯看出中國跟日本獨佔了這個榜單。但是,女子選手則不是中國或日本獨佔鰲頭,其他各國也有很厲害的菁英選手。

四、日本越野跑環境與商業化發展

在日本成為受到贊助的越野跑選手是很難的,大多數公司都會在營利之後,才有一部分的利潤投入到選手身上。所以真的很難單純以越野跑選手作為職業選項。

我的幾位前輩多半都是靠贊助,另外也會辦一些比賽、講習會或是活動,用額外的收入去營生。如果說單純以一個選手,只以比賽維生的話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但我自己除了是選手外,也有經營一個品牌,所以有不同的方式。總結來說,要成為職業的越野選手的人,真的不多。

推廣越野的部分,像是去年大迫傑有跑 UTMB MCC 比賽,一個有名的馬拉松選手去跑越野賽,這樣子可以傳遞越野跑的好處與樂趣等等。另外像是下禮拜要進行的富士山登山競走,也會有箱根的選手來參賽,這樣無形中可以提高越野跑的知名度。另外一方面,或許新增比賽獎金也是一個誘因,可以讓更多田徑菁英選手來嘗試參賽。

五、從選手到品牌經營者

我之前是 Columbia 簽約選手及員工,一週只要工作三天就好,其餘時間可以安排訓練,也會有選手津貼等福利。但因為 Columbia 屬於美國品牌,鞋子設計是以可跑性很高的比賽為主,我自己是以 SKY RUNNING 陡升陡降的運動為主,相較之下,歐洲方面的越野鞋會更適合我。因此在這樣子的急升急降的賽事當中,我會希望有更大的選鞋子的自由度。

那當時在煩惱選鞋問題的時候,很難找到贊助商只要衣服就好,除了衣服以外也一定會提供鞋子,而且身為贊助選手,也不免要試穿最新商品。但最新的商品不一定適合你的腳型,也不一定適合指定的賽事。最後,我決定創立自己的品牌。

當時創立 RUY 品牌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經營,事情非常多。後來隨著有其他夥伴加入而慢慢穩定下來。在未來也希望自己的品牌可以創造出更多好的商品、好的東西,所以在選擇素材、決定版型的部分,我都是盡量親自去做、穿上去嘗試;創造自身的品牌產品,首先第一個意義就是,身處世界頂尖競賽當中,你可以使用自己習慣的裝備去對戰其他選手。第二個是,因為以選手身份其實不知道能夠維持多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引退,或是有一天無法再繼續比賽的時候,無法再依賴贊助商的贊助,至少可以依靠自創品牌的收入過生活。

最後一個是,這是一個把越野價值延續下去的品牌。我個人是越野出發之後,經歷很多的試煉與比賽,對我來說,越野跑也是目前很重要的生存價值。我希望可以透過 RUY 品牌,回饋給越野跑,像目前的收入中,有一部分就會提撥贊助給家鄉的越野俱樂部及選手。未來,除了擁有自己的贊助選手外,也想成立自己的品牌訓練營,或者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推廣越野賽。

六、日本山岳文化與越野跑的交會

日本的山岳底下會有神社,而從神社往上登頂,是越野跑與登山者的共同點。

傳統登山者與越野跑是有些微衝突的,即使越野跑者很有禮貌、會讓路等等,但傳統登山客的接受度還是很低。而很多新手越野跑者不懂得登山禮儀的話,就會被登山客罵成是山岳裡的暴走族。曾經發生過,即使是非常寬闊的路徑,大概三四個人並排走都可以的程度,但還是會招來謾罵,我們也只能道歉,然後繼續跑下去。相反的,在歐洲參加比賽的時候,都會遇到健行、一般的登山客,他們都一定會讓道,而且都會幫我們加油。

據我所知,在歐美當地,越野跑是很正常的運動,譬如健行也好或是越野跑也好,其實都是日常生活。有登山的人,也有騎登山車的人,有越野跑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彼此也會互相尊重。如果全民都把戶外運動當作正常,就不會有臨時起意,卻導致山中遊客惡言的問題。

日本的山徑被整理得太完整了,某一方面降低了很多越野技術,像是一般的山路可能變成了木棧板、樓梯等等的,如果是變成這樣的環境,當然對登山客很有幫助,但是對越野跑的人來說就會少了很多樂趣。有時候會希望,山岳不要被整理得這麼完整。

七、對越野跑新手及年輕選手的建議

首先我覺得是要『習慣』。

剛開始越野跑的時候,可能很害怕下坡或者上坡沒有肌力,不過就像我剛才提到的,越野跑很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即使是停下來走路也沒有關係。只要你一直習慣上下起伏,在上下坡中慢慢前進,自然而然就會扎根下肢的肌力基礎,這是在平地訓練不到的。

針對上坡部分,不論是一般柏油路或特殊技術地形,只要是跑步能力較強的人,在上坡的表現也會滿強的。但如果是下坡的話,單純只練田徑的人,他們的運動神經不一定會很好,不太會應對技術地形的下坡路線。我自己小時候有踢過足球,所以在那些技術下坡的時候,靈敏度跟敏捷力會比較好。

以前練足球會養成習慣,要你眼睛去看著前方,不要只看著自己的腳下去跑動。所以這部分在不管是橫向移動、技術地形也都非常受用。反而是這一點,你跟大人說會有點難,但對小朋友來說,反而非常簡單。所以,可以增加一些靈敏度、敏捷力的運動滿不錯的。

如果你正逢低潮或是有狀況,我想說的是:首先,長距離是一種運動,只要繼續前進就有進步的運動。你所跑的部分是一定會回到你自己身上,不要擔心訓練不會有成果,有氧能力是持續訓練就會成長的。反而要擔心的是過度認真的人,假如說你每天都訓練得非常累,然後覺得都這麼辛苦了,還沒有成長的話,那可能說明你過度訓練了。就像讀書考試也是一樣,你好像很認真念書,可是成績都一直沒有提升的話,那就要看你怎麼去讀書這件事。

所以我個人認為,持續訓練而不受傷,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受傷了陷入低潮,然後急著想要開始重新訓練,偏偏受傷又不會好,這樣子的惡性循環反而是最不好的部分。

「相信自己跑的,是一定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想知道後續有更多充實的講座與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