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比賽總是肌肉痠痛兩三天?! 或是高強度的團練後就得休一兩天?!問題可能不是強度太高!可能是忽略了幾個訓練小細節。
1.訓練過程沒有適度補給
基礎補給包含水分,電解質、醣類,進階選手也要考慮氨基酸的補給。適度的補給讓能源、營養素在訓練時就到位。避免賽後的疲勞。團練更常因為訓練後的聊天打屁拖延了補給、休息時間,一不小心就把疲勞留給明天。
2.水分補充不足
水分B教練還是要獨立出來強調,因為許多選手訓練後聚餐雖然吃香的喝辣的,甚至飯飽”酒”足。熱量夠了,但是”水”沒補夠,倒是補了許多”酒精”,酒精在體內會導致水分的代謝,而且微醺回家後,馬上倒頭就睡,除了晚上起來跑好幾趟廁所,影響睡眠外,隔天特別口乾舌燥,造成缺水更影響恢復品質。
3.缺乏動態恢復
許多朋友事辦公室族群,前一晚的高強度訓練。隔天一上班就釘在座位上7、8個小時處理工作。缺凡活動,血液循環也受限,疲勞恢復當然差。也許高強度訓練完隔天的輕度動態式活動,例如走路或單車通勤,或是每個小時輕活動5分鐘,也有助於疲勞的恢復。
4.睡眠要充足
高強度訓練後,所有的方式都是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運動代謝產物,但真正修補損傷的最佳時段是發生在睡眠,因此訓練後充足的睡眠時數是疲勞恢復的關鍵。
5.訓練應兼顧全面能力
很多長跑選手,都認為耐力訓練是長跑的重點。卻忽略了爭取成績的重點還是速度。速度能力的培養就得兼顧”肌力””爆發力”敏捷性”。缺乏全面性的課表,選手部分肌肉能力自然較薄弱,當競賽時想拼成績。肌肉傷害及疲勞當然可想而知。
B教練觀點:
比賽或團練後鐵腿不要再怪年紀大了,其實是我們的訓練沒有兼顧細節。所以下次練習帶個水壺及點心,遠足去..不!!是訓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