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跟譽寅分別在台北與台中的誠品分享新書《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的創作緣由,以及跟線上訓練平台「耐力網」的整合方式。當初,我們向臉譜出版社提出這個計畫時,就是朝著把「實體紙本作品和網路結合起來」的構想前進,讓紙本呈現有系統的知識,由網站承擔工具性的線上平台,達到「科學化訓練知識更具實用性與普及性」的目標。這個作品完成後,第一次現場面對讀者的反應,激起了相當多感動與新的創作想法……將紙本課表線上化,利用網路,將教練與學員兩端串起來,協助初鐵賽的挑戰者能以科學化訓練的方式完成目標。
- 報名截止日期:1/08
-
訓練開始日期:1/12
-
目標賽事:2015/05/03普悠瑪盃515標鐵賽
-
人數限制:
-
徐國峰(限額兩名)
-
羅譽寅(限額五名)
-
兩位教練將各自依報名表中的填寫資料,挑選最適合此份初鐵課表者
-
-
服務詳情請見報名表:
-
譽寅教練描述此計畫緣由:
-
我們兩位在出版《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後,
發現其實有很多讀者對於耐力網的線上訓練計劃是非常感興趣的, 因此我跟國峰教練決定跟耐力網合作,針對明年(2015年) 05月03日的台東普悠瑪51.5km鐵人三項賽, 推出為期16週的線上訓練計劃, 為鐵人三項的初學者提供一個平台,能依照個人能力訓練, 循序漸進地提升自我能力。
-
-
線上訓練計劃與書本上的課表最大的差別在於,
線上系統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學員作出課表調整,例如當遇上生病、 出差、或是一些無可避免的突發狀況時, 教練能及時對個別學員的課表作出調整,使訓練變得更為人性化, 不再因為這些狀況而變得無所適從; 而且在這16週當中會由我跟國峰教練針對不同的學員提供訓練上的 建議,讓學員能更安全地達成目標。 -
另外,耐力網上的紀錄系統可以讓使用心率裝置訓練的使用者,
提供更加準確的訓練量計算。一般我們提到訓練量, 也許是指里程數、或是訓練時數,例如今天跑了15公里, 或是慢慢騎3個小時, 但這種只依據里程數或訓練時間的方式並無法客觀地表達真正的訓練 量;試想想, 一次以比賽強度去跑的15公里跟輕鬆的慢跑15公里, 兩者的里程數同樣是15公里, 但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一次訓練會比較累,亦即訓練量比較高;因此, 所謂的「訓練量」應該是「訓練強度」x「訓練時間」, 以這種方式來計算訓練量才能夠真正的分辨出不同課表的「量」 之差別,如此才能更客觀地分析訓練的效率; 在耐力網的紀錄系統上已經能根據《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 中的各級強度權重值來對訓練紀錄作出計算, 假設以比賽強度跑15公里(T強度,權重值為0.6) 費時60分鐘,慢跑15公里(E強度,權重值為0.2) 花80分鐘, 那麼可以簡單計算出兩份的課表的訓練量分別是36點( 60分鐘x0.6)與16點(80分鐘x0.2), 以上的算法對於以往只能手動計算來說雖然方便, 但其實並不夠精準, 因為在書中同時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訓練點數表格, 裡面提供了每一個強度下(最大心率之百分比, %MHR)之訓練點數各為多少(見最下方表格) -
從此表可見丹尼爾博士把各級最大心率之百分比(%MHR)
皆對應出每分鐘的訓練點數值,假如今天跑了80分鐘E強度, 心率有20分鐘落在71%,30分鐘落在73%, 最後30分鐘落在75%的話,計算出來的訓練量將會是3.7 + 6.5 + 7.5 = 17.7點(與前面算出來的16點相差1.67點), 採用這種算法將會比手動計算法更為精準, 因為它是根據每一分鐘身體所處的強度區間作出計算, 但缺點是難以用人手計算, 而且一般也很難取得每一分鐘心率所處的百分比為何, 不過電腦卻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工程師團隊的一番努力後, 紀錄系統在接收到GPX檔(心率裝置的記錄檔案) 後會自動採用上表中每一分鐘所對應的訓練點數, 乘以各心率百分比的訓練時間來計算出最準確的訓練量。
圖片來源:FSA、Joe Friel (2012). The Power Meter Handbook: A User’s Guide for Cyclists and Triathletes
耐力網相信訓練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訓練的藝術,是科學化的極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