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步頻
跑者步頻愈高,在力學上的效率愈高,所以輸子是力學上效益最高的移動工具,因為支撐點的轉換非常的密集,毫無間斷,所以不易產生阻力,因此:你在自行車上可以利用「慣性」滑行。若人的步頻也能趨於如此密集的頻率,你也可以利用慣性來跑。所以站得上世界舞台的菁英跑者幾乎沒有低於180步/分。2008年在柏林馬拉松創上世界紀錄Halie的步頻為197步/分。但對一般人來說,高步頻時的心率會飆高。
經過實驗證明,大部分的跑者(就算是剛開始跑步的素人),只要不過度追求速度,大都能達到180步/分,這是一個所有健康的身體都能習慣的步頻,先從小步伐開始,只要習慣後高步頻後,跑步技術會提高,也能同時解決「跨步」、「蹬地」的問題。因為步頻愈高,你愈沒時間蹬地,也愈能把體重分擔到更多的步伐中,使得每一步都變得更輕巧,腿部的負擔變小,運動傷害也因此變少了。
希望大家看了這部影片後「都用開始用每分鐘180~190的步頻來訓練」。
關於垂直振幅
身體上下彈跳的垂直振幅愈高,浪費的能能愈多。菁英跑者的垂直振幅可以壓到6cm,但一般跑者平均是12cm,每一步都比菁英跑者多花力氣向上彈跳6cm,平均一場全馬要跑四萬步。等於平白浪費力氣比菁英跑者多向上跳了2,400公尺(40,000×6cm=240,000cm),因此這部短片主要是想讓大家瞭解「垂直振幅」對跑步經濟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