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上的小裝備

0
3754

無論是長天數 登山 、或是當日來回的郊山健行。一顆好的背包總是可以減少我們雙肩的不適。在中大型登山背包(30L以上)的設計當中,開始會注意腰帶與背負系統的設計,因為這樣的公升數我們已經會背負超過8公斤以上,如果沒有腰帶的輔助對肩膀與脊椎的壓力很大。美國戶外領導學校建議,一個人背負的重量不要超過體重的45%,如果超過比較容易造成脊椎的壓迫進而產生相關的疾病(如:骨刺)。但無論所裝填的東西多寡,總是會有一些小東西希望能夠隨手可得或是方便拿取。而長天數的登山活動,無論強壯與否都會有希望肩膀能再減輕負擔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兩種小物登場的時候拉!

首先登場的是胸掛袋。雖名為胸掛袋但實際上是與背包肩帶作為連結放在腰帶以上的位置。原始的設計是將胸掛袋連接在其中一邊的肩帶,而另一個扣具連接在另一條的肩帶上,使得胸掛袋可以橫跨在我們的胸腹部。然而,當胸掛袋橫跨在前時其實對我們的活動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登山的環境往往需要蹲、爬等姿勢,如此一來勢必會受到限制。也因此,我的習慣是不安裝胸掛袋另一側的扣具,也就不會去使用到這個扣具。雖然可能會讓胸掛袋在身體兩側晃動,但對行走來說是不會不舒服的。習慣上,我會使用兩個胸掛袋,左邊的胸掛袋會放堅果類、乾燥水果、糖果、海苔等零食以及一個保溫壺的熱水;右邊的胸掛袋則會放頭燈、指北針、入山檢查用的文書以及零錢,有的時候還會在右邊放上一壺飲料隨時補充好心情。

而胸掛袋的好用,不單單只有在登山背包上。平時上下班的電腦背包,也有安裝小型的胸掛袋。可以幫助我放悠遊卡、鑰匙跟零錢,上下公車、進出捷運站也都不需要拿出悠遊卡就能直接使用,方便許多呢。

背包上的小裝備-1
頭背帶、胸掛袋是登山活動時好用的小物。

背包上的小裝備-2
胸掛袋有分做左邊與右邊兩種,選購時要特別留意喔!

而另一個小物則是頭帶。過去一定看過原住民朋友使用頭帶背負背簍,或在山上看過揹工使用頭帶來減少肩膀的負擔。早期頭背帶使用的是黃藤皮編織,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材料的取得方便性,已經漸漸改採用打包帶來作編織。雖然在舒適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就少了一分古樸的味道。頭帶的編織方式各族有所不同,我會的是高雄那瑪夏地區布農族的編織方式,也就是照片裡的樣子。頭背帶是我上山一定會攜帶的物品之一,但使用頭背帶需要經過練習否則會造成頸椎的傷害。頭背帶使用的位置其實不在前額處,而是在頭頂前三分之一靠近前額處,使用時頸椎一定要呈現一直線,不可以抬頭仰望,所以你的視角會看著地面。頭背帶平時可以綁在肩帶固定帶上,在背負比較重的時候、或長時間行走後來減少肩膀的負擔。而在隊伍當中有人因為受傷、疾病無法行走(首先排除頸椎、脊椎的損傷),也可以透過頭背帶跟登山杖來做傷患的搬運。

背包上的小裝備-3

簡單的小鉤環連結在肩帶或肩帶固定帶上,可就能夠達到減輕肩膀負擔的效果

兩個登山的小物,介紹給大家。胸掛袋可以在登山用品店當中購得,頭背帶則可能需要至部落詢問是否有販售,或著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與我聯絡來教大家編織喔。

背包上的小裝備-4
頭背帶也可以利用構樹皮來製作,使用時是放在頭頂的前三分之一處,不是額頭唷

本文作者/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結合了緊急救護與戶外活動的專業,以戶外安全教育、戶外倫理教育、戶外活動風險辨識、緊急應變教育,作為四大發展領域。提倡的戶外哲學是「自由自在地徜徉於山林之間」,而座右銘是「享受」。希望國人能夠了解什麼是安全、辨認風險後,再能步入戶外、翱翔山林。

洪維忼(Robert)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本部長

1983 年生,台灣出生的金門人,並以金門為傲。自小參加童軍運動,偏愛在山林中自由的感覺,活動範圍包含登山、露營、攀岩、攀樹、傳統射箭、潛水等,更因為喜愛戶外活動,於研究所時期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戶外活動組,進行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的專業能力研究;博士班期間於英國Coventry大學進行Wilderness Education for EMTs的研究;也曾遠赴美國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進修戶外與登山的教學及安全知能。

除了是童子軍木章持有人外,也是美國Leave No Trace Outdoor Ethic Centre 的Master Educator、台灣唯二的PHTLS指導員、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美國NOLS Outdoor Educator結訓、航空醫學會中級空中救護員、CPR與基本救命術指導員。多次協助教育課程訓練、戶外活動醫護站(例如:渣打國際馬拉松、國中小攀樹活動)、專業救護技術員培訓課程等。

在戶外活動十餘年後,深刻體認到緊急應變的重要性,因此從2007年開始參與臺北市義消總隊緊急救護大隊擔任救護義消的工作,而更於服役期間於新北市消防局海山特種搜救暨專責救護隊,參與各項搶救工作。2013年自英國返台後,遂成立「戶外安全對策本部」提供各項教育的推廣。

2533696609

SHARE
Previous article科學化跑步訓練計畫自動創建系統(下)
Next articleSpecialized 【I AM SPEED】 公路計時賽 活動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_副本_副本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結合了緊急救護與戶外活動的專業,以戶外安全教育、戶外倫理教育、戶外活動風險辨識、緊急應變教育,作為四大發展領域。提倡的戶外哲學是「自由自在地徜徉於山林之間」,而座右銘是「享受」。希望國人能夠了解什麼是安全、辨認風險後,再能步入戶外、翱翔山林。   洪維忼(Robert)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本部長。 1983 年生,台灣出生的金門人,並以金門為傲。自小參加童軍運動,偏愛在山林中自由的感覺,活動範圍包含登山、露營、攀岩、攀樹、傳統射箭、潛水等,更因為喜愛戶外活動,於研究所時期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戶外活動組,進行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的專業能力研究;博士班期間於英國Coventry大學進行Wilderness Education for EMTs的研究;也曾遠赴美國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進修戶外與登山的教學及安全知能。 除了是童子軍木章持有人外,也是美國Leave No Trace Outdoor Ethic Centre 的Master Educator、台灣唯二的PHTLS指導員、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美國NOLS Outdoor Educator結訓、航空醫學會中級空中救護員、CPR與基本救命術指導員。多次協助教育課程訓練、戶外活動醫護站(例如:渣打國際馬拉松、國中小攀豎活動)、專業救護技術員培訓課程等。 在戶外活動十餘年後,深刻體認到緊急應變的重要性,因此從2007年開始參與臺北市義消總隊緊急救護大隊擔任救護義消的工作,而更於服役期間於新北市消防局海山特種搜救暨專責救護隊,參與各項搶救工作。2013年自英國返台後,遂成立「戶外安全對策本部」提供各項教育的推廣。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Facebook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