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岩圈子混得久了之後,總是聽說:若要傳統 攀登 走北美,若要運動攀登則走歐洲。從天然資源來看,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歐洲石灰岩多,美國則較多花崗岩和砂岩。筆者在美國攀登多年,的確發現這兒能登上國際舞台的運動岩場屈指可數,不過如果你和老美攀岩者說:「你們運動攀登的資源沒有歐洲好。」他們鐵定會回你:「他們可沒有優勝美地。」
說歸說,美國還是有不少運動攀岩地方。兩年前的一個夏天,長住在鹽湖城的朋友說要帶我去一個絕妙的地方攀岩,那個地方有個美麗的名字:楓樹峽谷(Maple Canyon)。友人說這個地方有數百條路線,五月到十月是攀岩季,而在秋季楓葉轉紅的時候,攀上絕壁俯瞰楓紅,夢幻的不得了。冬天沿著絕壁而下的涓涓細流或是瀑布凍得結實的時候,綿綿白雪鋪滿的小徑上,冰攀者在背包裡放條繩子,背包上掛著兩隻技術性冰斧,踏雪前來,享受冬陽下耀眼的冰柱。
楓樹峽谷在鹽湖城南方大約一百五十公里,車程為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從I-15州際高速公路下來,轉進132州道,抵達小鎮噴泉綠(Fountain Green)之後就可以看到楓樹峽谷的路牌。沿著路牌轉了彎,眼前的景色令我疑惑。窗外盡是綠油油的草甸,成群的綿羊開心的啃食草皮,地形則是平坦的不得了。繼續前行,開始聞到奇怪的氣味,原來路旁數棟巨大的白色建築物是火雞養殖場。終於車輪下的柏油路消失了,變成砂石路,以為快要看到高聳岩壁的我,卻看到前方成群的牛,塞住勉強可算是兩線道的砂石路。車子的速度愈放愈慢,我正猜想著不知道需要等待多久,牛群旁一個十歲出頭的小牛仔,策著馬到牛群中央,回頭向我們揮手示意:跟著我。果然馬到牛散,小牛仔在我們穿過牛群後,拍馬瀟灑的走了。
腦海中正把這裡的摩門移民和中國的藏民以及蒙古民的遊牧方式做個比較的時候,右手邊突然出現一條小溪,兩旁也出現了岩壁,我精神一振,嘗試從樹林掩映間觀察岩壁的景觀。樹立在道路兩旁的岩壁像是一束束的排翅,岩壁的基本元素是粉撲撲的沈積砂岩,從細膩的砂岩中則突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圓石,小的有彈珠、網球大小,中型的可能有籃球大小,大的還有像金龜車大小的。仔細看突出的圓石間,很多地方不是平坦而是凹陷進去的,凹陷進去的地方也大多是圓弧狀的,估計是早先在那位置上的圓石掉落了。岩壁多是垂直或是帶仰角的,那麼離岩壁太近會不會突然就有顆圓石掉在腦袋上了啊?
岩壁的顏色基本上就是白、黃、黑,把圓石黏著在一起的砂岩總帶著一層灰,老實說我對這裡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總覺得好像建築工人把鵝卵石和水泥攪和在一起,隨便糊在牆上一樣,但是在這裡過了兩個攀登季之後,我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地方。
一來這裡的地理景觀相當奇特,微觀上個個圓石被水打磨的各有各的紋理,巨觀上早期的切割在峽谷區創造出許多相當獨特的地形。但重點還是這裡的攀登路線相當獨特好玩,從垂直的路線開始、到帶各種角度的外傾路線、也有在大洞穴中爬天花板的路線,因為路線陡峭,墜落不會撞到岩壁,感覺相當安全。手腳點就是那些圓石或是圓石落下來造成的坑,選項還相當多,一條路線十個人爬也許就會有十種爬法。而手腳點大部分都是帶有弧度的點,需要手指攤平來抓,不像細小的平點,會讓指頭關節承受極高的壓力,也就是說楓樹峽谷的路線爬起來較不容易有運動傷害。
基於以上的原因,來楓樹峽谷的先鋒攀爬者,基本上就是來享受攀岩的快樂。倒是確保者要小心,在這裡一定要戴頭盔,也要時時警覺,就算是成熟路線,黏混在砂岩中的圓石掉下來並不是罕見的事,不要光依賴先鋒者高喊落石來因應,有危機意識,才能保障自己安全快樂的一天。
作者介紹/易思婷
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她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
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她的冒險本質。
她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她說。
個人網站:Chick from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