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體育」(Physical Education)和「運動」(Sport)是分得很清楚的二個領域:
學校教育所設的「體育科」教學,所能達到的教育目標,絕對不只是提升「體力」和「技能」的功能而已,其他如「規範的行為」、「休閒的生活」、「知識的提升」、「藝術的涵養」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受益。(徐元民:《體育學原理》,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頁86)
在台灣很容易把運動和體育渾為一談,更容易把學體育的孩子認定為不讀書的那一群。但到底是他們不讀書,還是我們的制度不讓他們有機會啟動讀書的熱情。我相信跑步不只是運動,也可以晉升為體育。而我認為是體育是:講完理論,出去拿身體當作實驗品,把運動科學家的理論用在自己身上,再學習個人化的理論進行微調,接著,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
這種體育課,在過去只是理想。它有很多發展上的限制:
首先,誰來教?體育相關科系裡的教授們最適合,但教授在大學的工作已經接近滿檔,除了研究還要教學與負責行政事務,而且他們離實務訓練比較遠,比較沒有時間把理論轉譯成一般市民跑者能懂、也能進行自行訓練的教學工作上。我們需要有能力又有時間的人來教。
再來,如何教?因為不只是帶大家跑步,要講跑步訓練理論,而且要講得淺顯易懂。所以必須把生硬的運動生理知識進行精煉,轉化成可以被吸收的隱喻,或是舉出有力的證據。這些都要要累積,而且累積不只需要時間,也花錢。一開始累積都是沒有收入的,要有熱情的人願意做苦功打底。
最後,為何教?愈來愈覺得,教練是一個幫助他/她人達成夢想的工作。我們利用我們的知識、經驗與「時間」來幫助他者創作作品(學員或選手的身體),幫他者「變強」是教練的工作。這就像造型師、美髮師幫他者「變美」一樣,是服務業,是知識和勞力綜合的工作。備課、準備內容與實際教學都要花精力。為何他們要做這件事,理想上他們靠得是愛情的力量支撐,他們愛這項運動同時也愛助人(變強);但現實上,我們需要麵包。只有愛情沒有麵包的故事結局都常都是悲劇,體育的理想也是!
RQ跑步科學系列講座是為了讓理想中的體育課能在台灣發芽,在開課前已經有各方默默的努力,所以最終才能找到願意花時間累積知識與經驗的人、找到有熱情的人來經營。這樣的課程才能成行。
跑步教育是形塑跑步文化的重要支柱。教育的方式眾多,RQ課程著重在科學化(量化、個人化與週期化)的推廣。
課程的教練都是一時之選,若你喜歡跑步,也對個人的跑步數據有興趣,歡迎選修RQ的跑步科學系列課程。
RunningQuotient與 Leader經理人 一起合作開辦了一些課程,
邀請了 WenYen 余文彥 教練 與 Hank Garmin HR Coach 陳政翰 教練 以「科學跑步」向大家溝通和推廣科學化訓練,從三個主題來了解用什麼方式來提升跑步的能力:
◆ 2016.7.6 科學化訓練的第一步-MHR 最大心率測驗
◆ 2016.07.20 如何打造耐力運動基礎
◆ 2016.07.27 跑步專項肌力訓練-Run Tall vs 肌力訓練
詳細內容由此去→ http://bit.ly/29bo3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