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跑完了日本上尾半程馬拉松,老鄧雖然差了48秒才達標2017世大運的標準,但成績進步近四分鐘,也算是欣慰。2016年的賽事已結束,在12月休息期接下了奧林匹克精神講座,到宜蘭高中與體育班的學生們對話。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參加奧林精神講座,面對高中、大學的學生運動員族群,最主要還是提到我本身身為競技運動員,如何將專業、事業與志業做三面向的結合,並投身LoveShoes.TW公益計畫為基層運動員募集愛心跑鞋。
看起來我的運動員角色,與目前從事的「事件」在台灣好像很新穎突出,但其實我也是透過不斷的學習而來,國外秀運動員除了利用本身知名度投身公益,同時開創公益基金會的也是大有人在。就如同跑步訓練,將專業轉換成事業、公益活動一切從模仿做起,然後收集資料、詢問專家意見再慢慢改進。當然學生們也很好奇,我如何在訓練中又抽出時間學習新事物,但其實不難,每個運動員一定都有受傷經驗,就算是市民跑者也有,運動傷害後在心理上的最先是憤怒、憂鬱,覺得不能跑步、不能打球完蛋了,那我還能做什麼呢?我只能說:「人生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依然記得,我大學年代的肌肉解剖學只剛好六十分及格,但現在跑友們問我跑步相關的運動傷害問題我都能回答,甚至看看鞋底我就能猜到對方曾經哪隻腳有過運動傷害,為什麼一位讀書考試都很遜的人,之後能成為跑步達人呢?話說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深;痛過就知道那條肌肉的存在。過去常會有學弟妹受傷就醫,回來後我問醫生怎麼說,是哪條肌肉還是韌帶受傷、程度如何?但總是一問三不知,只比著痛點說醫生說這裡受傷,但路長在嘴巴上,反正掛號費都付了就問清楚一點吧。或許當下不太清楚可以先抄寫下來回家慢慢GOOGLE,甚至在做復健同時也可以詢問物理治療師為什麼要做這些治療,平時訓練沒時間收集資訊,受傷了時間變多,學習的時間也就自然增加。
演講QA時間,有一位田徑跳高的高三生,覺得自己成績已經到頂點無法再突破,想問我有沒有甚麼建議?回答這問題前,我停了許久時間,連主持人都為我感到緊張。我停頓的原因在於,我應該跟他說:「加油,堅持到底、永不放棄,意志力啊意志力。」這類八股的話術嗎?最後我選擇不灑狗血,告訴他生理機能巔峰是20歲,經由統計研究田徑運動員的黃金高峰期是25歲,第二黃金高峰期是30歲,並舉例了一些國內外選手,希望藉由這些的知識與實例,能讓18歲的他,真的了解到自己未來的無限可能。
潮人物 2017 一月號 真男人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