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是一種「發現」的過程

0
970

「堅持到底」是我們時常聽到別人(或自己)對自己說的話,有時是教練在鼓勵選手、有時是父母在鼓勵小孩、有時是選手在鼓勵自己……每次聽到我都在想:「到底」…底限在哪裡?我們該堅持到什麼境界,是否該設定底限?(是否該在比賽前設定配速的底限?)

在不斷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我似乎得到了一個簡單的答案:我們必須先明確地自我設限,才能突破極限。
世界知名的握壽司師傅小野二郎是一則最深邃的現代寓言,他曾在訪問中說道:「你必須熱愛你的工作,像是墜入愛河般。我會繼續攀爬,直達頂峰,但沒人知道頂峰在哪裡」。在他的餐聽裡只有握壽司這一道料理。在紀錄片中他說:「除了握壽司,我不會其他的料理。」小野二郎在握壽司這個極小的框架裡,追求自我的極限。在這十五週的時間裡,我們選定了跑步這項運動,在這項運動裡一起追求自己的極限。

#WEWILL

從週期化訓練的觀點來看,每一個週期必須先設定固定的強度,專心練四到六週之後體能才會有時間適應與進步;等身體適應了再設定另外一種的強度的框架,有耐心地等待適應,然後逐步變強。所謂的變強&突破自我的極限正是在這些小框架之間不斷地循環之中所產生的結果,這種循環的過程(身體與心志同步變強的過程)需要先向下鑽營(跑步)知識→規律地給定新的訓練刺激→適當恢復→再來才能向上提升(表現),就像是一棵小樹苗需要先向下札拫才能同時向上成長茁壯一樣。

再幾天就要比賽了,這幾天最重要的是調整好身體與心情,把自己之前訓練出來的成果全都組裝起來。賽前的調整是把自己調向巔峰,那「巔峰」是一種什麼狀態,連自己都無法確認,只能到賽場上才能知道,所以如果訓練法正確也認真吃課表的話……比賽時的實力其實是一種未知的領域,不應該設限,不應該預設配速、不應一直檢查配速或跟過去比較,上述只要去做了就會限制住自己的潛力……我們要在比賽中做的不是去比較過去,而是去發現自己的新能力。

比賽那天就好比是在拿身體在做一個新的化學實驗,實驗結果會怎樣,誰都不知道,需要你在賽場上專心觀察身心的反應與現象: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滿足身體的需求。認真觀察、找出不協調的部分,即時調整,在這21公里的賽道上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新底限。

SHARE
Previous article接棒傳承的馬拉松魂 ‧ 為跑步而活:何盡平突圍殺出三連霸
Next article2017 MIZUNO馬拉松接力賽賽前亮點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 2005 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游泳隊隊長(大學期間加入游泳隊之後,從此深深著迷於耐力運動的世界) 2006 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輔系 ─ 外國語文學系 2007 開始從事鐵人三項訓練 2008 以十七天跑步環台1017公里的行動為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募款 2009 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隨後入伍。退伍後定居於花蓮,從事寫作與鐵人三項訓練。 2011 起擔任國立東華大學鐵人三項代表隊教練 2012 起擔任國立東華大學兼任講師 2012 起成為國際菁英鐵人隊Featherlight TriTeam的六位隊員之一 著有:《鐵人三項》(2010,臉譜出版)、《先秦儒家水意像析論》(2011,花木蘭出版)。《在水裡自由練功》(2012,臉譜出版)。譯有:《跑步該怎麼跑》(2011,臉譜出版) 個人部落格:rocky549.blogspot.tw 跑步環台部落格:dhtriteam.blogspot.tw 近年比賽成績 2012 泰國羅永鐵人三項國際錦標賽 總排第一名 2012 洄瀾國際鐵人三項精英賽 總排第二名 2012 台南國際鐵人三項競賽 M25組 第一名 2011 福隆泛舟鐵人男子全程組 總排第二名 2011 台東半程超級鐵人賽(113km)總排第 第三名 2010 Ironman Taiwan 70.3 M25組 第三名(世界錦標賽資格) 2010 台東半程超級鐵人賽(113km)總排第 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