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在去年10月結束KONA賽事後,我便開始想著,下一年要去那裡探險呢?尤其自從2009年完成第一場鐵人三項賽事(苗栗明德水庫)之後,至2018年正好是第10年了,也許真的該走向一個不一樣的路了。
我開始盤點著過去9年間的賽事足跡,以超級鐵人距離來說,幾場成績回顧如下:
- 2010年台東226km,10時51分
- 2011年日本五島226km,11時15分
- 2012年日本米子皆生195.5km,9時12分(游泳取消,改跑8.3km、騎145km、跑42.2km)
- 2015年IRONMAN Taiwan 226km,9時48分
- 2015年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KONA),10時21分
- 2016年日本宮古島202km,9時09分(游3km、騎157km、跑42.2km)
- 2016年IRONMAN Taiwan 226km,10時23分
- 2017年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KONA),10時02分
盤點完後有了幾個想法,其一是我去的地方都太相近了,不是台灣就是日本,然後運氣好一點就去了KONA,但這世界的版圖不該只有這樣子的。
其二是,我居然也才只有4場IRONMAN比賽紀錄,僅管我本來就不是個大量比賽的人,但我發現我對於IRONMAN的認識實在太少,究竟他國的人是怎麼看待IRONMAN這個賽事的精神?除了透過媒體與文字我能略得一二,但我仍認為深實際涉入其中,我才能有更多啟發。
最後,我渴望一場能大破PB的賽事,要符合這條件,天時地利人和都得到位才行,天時講究天氣要夠涼爽乾燥與少許微風,20度上下的氣溫最為合適;地利要有夠平坦的路面,尤其我還沒有過單車180km騎進5小時的紀錄;人和講究自我調整,也談競爭對手。僅管超級鐵人是項與自我極限競技的運動,但我的特性必須要有夠多夠強的高手才能激發出我的競爭意識。
那裡有高手?我就去那裡!
在做了將近2週的功課與思考後,我選擇了德國,這個連續四年(2014-2017)都由德國人拿下KONA冠軍的地方,甚至這四年間的前三名總共12個席次,德國人包辦了8個席次,德國不只強在職業組,分齡選手的強勁程度即使到了其他國家,都有成為職業選手的實力。
以去年2017年KONA的選手國籍數目排名來看,德國就有218人,僅次於美國的730人(美國之所以多是因為一年就有10場IRONMAN賽事在美國境內)與澳洲的233人(澳洲一年有3場賽事)。
而德國一年僅有2場賽事,竟然也能產生超過200名KONA選手,表示這國家的分齡選手大量攻佔位於其他國家賽事的頒獎台,一種超鐵的德意志帝國在近年間悄然形成。
至於德國這兩場賽事,一場位於法蘭克福同時也是IRONMAN歐洲錦標賽(IRONMAN European championship),時間在7/8;另一場則位於漢堡(Hamburg),去年2017年才首度舉辦,而2018年的賽事時間在7/28。
基本上這兩場的天候、地形、人和條件,甚至兩場賽事的前成績都相當接近,如果你好奇為何我選擇了漢堡?(而不是選炸雞?)其實原因很簡單,表面原因是我有個朋友住漢堡,可來此順道拜訪;而真實理由是,我家大人、叫練、老婆看了一些網路上的遊記後,她比較想去漢堡玩…..。
用時間慢慢鑿出一口夢想的井
談個小插曲,IRONMAN Hamburg賽後,前往紐倫堡(Nürnberg)一處名為皇帝堡(Kaiserburg)的景點觀光,在城堡中有個相當知名的井(Deep Well),聽著導覽員介紹,這是當初14世紀時,為了提供水給皇帝喝而由工匠打造出來的井,且是人力用著簡單的工具花了20餘年才挖出的井,該井挖了50公尺後才挖到井水,這井水也成了皇帝堡中唯一的水源。這堡與這井水竟然也安然渡過數百年的戰火侵襲,包括二次世界大戰而沒有毀損,確實有些不可思議。
從訓練角度來看,我們常常在做的事也像在挖一口井,你不曉得還要花多久時間才能達到心中想要的結果,很多的熱誠、衝勁、耐性可能都在日復一日重覆單調的過程中被耗盡了。但永遠別忘了,這每1公尺、1公分、1公釐的挖掘過程,都是種累積,只是有時候,累積的成果必須等到某一個時刻才會一口氣爆發出來,目前只是時機尚未成熟罷了。
我探頭往井裡瞧著,想著一件事,當時代進步了,科技演化了,也許現代人挖口井只需數天就能達成,但反而吊詭的是,現代人的耐性反而退化了,願意花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的人愈來愈少了,這社會充斥著太多速成文化,賺錢要速成、學習要速成、連訓練或破PB都要速成,願意花數把個月甚至數年來準備一場賽事的人實在不多。
插曲結束,回到這場賽事的準備。從去年11月決定要來IRONMAN Hamburg後,遂開啟了一個長達8個月的訓練期,這8個月間共3場賽事,包括2月中的日本北九州馬拉松、3月中的IRONMAN 70.3 Taiwan,兩場也都順利突破個人最佳成績,前者2時43分,雖只突破原成績28秒,但連兩年都能跑到243,也多肯定了自己的實力一些;後者4時26分,其中最後半馬跑出個人70.3賽事最佳的1h24m,自信同樣上升不少。接著進行一個短暫期中休息,4月份再開始準備IRONMAN Hamburg。
本次週期實則走了2波各4個月左右的中週期,第1波以跑步為主,單車游泳為輔來訓練;第2波從4月之後,開始拉升單車的質與量,游與跑為輔,慢慢的拼湊出我所想要的拼圖模樣。所以週期長歸長,其實每一階段都有很多事能做,不同的賽事目標,衍生出不同的訓練重點,引導出不同的課表變化,發展出不同的體能條件。而就算練得再充份,相信我,到了賽前還是覺得不夠,還是有很多部份能調整的,所以挖井工人一點也不無聊的。
有計劃!也有變化!這才是IRONMAN!
『訓練是你唯一能自我掌握的部份』!這是我常掛在嘴邊講的話,這裡的訓練舉凡要幾點起床訓練?還是要下班後再練?要去那練?練那個區間?什麼樣的配速?練多久?跟誰練?練到何時結束?全是你自己就能掌握的。只要在訓練時把這些事情做好,或者能達到預期的80%以上,就會有不錯的成績了。要是想再精進者,就是得做到85%、90%以上,愈趨完美,愈能獲得豐碩回報。
但比賽不是!永遠有變化,愈陌生的地方,往往變化愈多,這次碰上的狀況包括三者:其一是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都碰上了不敢說史無前例,但絕對是近數年內最熱的一波熱浪,在德國期間,每天高溫都達35度以上,跟預期的20-25度間有不小差距,比賽的天候條件已先不利。
其二是當天候一熱,水溫就升高,比賽的游泳場地Alster Lake,若用跑的一圈約為7-8km,不大不小,水溫條件很可能會禁穿防寒衣,原本個人還在竊喜好在我有帶上競速衣(Speedsuit)前來。
但竊喜沒兩天,在比賽不到48小時的前夕,大會臨時取消游泳項目,原因在於德國今年碰上熱浪與乾旱,缺乏雨水,導致Alster Lakes水質嚴重惡化,藍綠藻茲生嚴重,會違及人體健康,故改為跑6km,騎180km與跑42.2km不變,總長成了228km。
少了游泳項目,一方面覺得惋惜,瞬間失去了點樂趣;但另方面也得開始思考著配速與比賽流程。
僅管有壞的消息,但也有好的變化。約莫賽前一個多月,大會臨時改變了比賽的單車路線,去年原本仍有些丘陵地,今年因路權關係改為幾乎全平路段,雖然有點遺憾當初在Strava等網站上研究了好久的路線成了白工,但全平路段也表示只要風勢影響不要太大的話,180km要騎進5時的目標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