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鐵人三項口述草創史

0
45

「當時參加鐵人三項的人是因為體能本來就很好,但沒有特別針對三項運動訓練,只是因為剛好身體很勇X比賽看起很好玩!」

來聽聽那些鐵人選手口中早期三項的活動到底是什麼模樣?一定很有趣。

「就算我是最後一個抵達終點的人,還是覺得超好玩!」88歲的 Steven Jonas回憶著關於1980年代參加鐵人三項的往事。

15位老鐵人與 Sarah Gordon 的互動訪談中,呈現了相當細膩的往日回憶,談起鐵人三項,彷彿是聊起往昔的摯友,也許是因為當時鐵人三項是新興運動,大家從中獲得非常多樂趣,也激起無比熱情—而這份快樂,促使他們一玩就是很多年。

這些年逾古稀甚至更高齡的選手,身上仍保有鐵人運動最初的特質—就是好玩!不懂什麼技術,只是起床就去參加比賽了,雖然彼此都有競爭意識,但因為它是個全新的運動,所以就直接去參加了—重點就在—它真的很好玩

「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

1980-1990年代,最普遍的就是奧運標準的距離(意指游泳1500公尺、單車40公里、跑步10公里),而很多選手都是某項特別拿手,很少有三項都訓練過的人;所以把這三種運動結合的新鮮感,就是促使初期很多人試著加入的主因。

有些參賽者是運動員出身,有些在其他領域有競技背景,更多人單純好奇什麼是三鐵?同一個時空背景下,大家可能只在電視上看過夏威夷Kona的鐵人世界錦標賽轉播。

老鐵人 Don Ardell 回憶中的 1982 年首次參加鐵人賽事情景,大概就是一場充滿問號的狀態,他本身是個田徑選手,到現場才急著找裝備:「我的游泳裝備根本不合身,然後單車是一台重達 22 公斤的破銅爛鐵,重點是還太小台!!」

9 次 Kona 分齡組的冠軍,現年 69 歲的 Laura(Sophiea) Rossetti,也回憶起在 1985 年密西根 Anchor Bay 參加第一場短距賽事時也是完全零經驗:「但我非常喜歡!然後越來越上手。」

而 72 歲的 Gary Vicari 分享他在 1983 年以接力游泳選手身份來試試水溫時,坦白說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場鐵人賽。他說:「當時真的太天真又太無知,但反而覺得鐵人賽特別具有吸引力!」

Ressetti補充:「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

也正是這種在亳無所知的狀態下,同時又能夠讓大家勇往直前並嘗試的特質,讓這項當時的新興運動得已令人深深著迷吧!因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超新奇!

一切來源都靠報紙

在網路時代來臨前,鐵人三項可以說是超級「在地」的運動。

68 歲的 Perry Toles:「我們都是從地方報紙或鐵人雜誌上看賽事資訊的,比賽結果也是。」這對網路世代的人們來說還真是有點不可思議呀!

當時報名賽事是需要下報紙上的參賽表單,填寫後郵寄出去的;而參賽資訊的來源更五花八門,除了報紙及雜誌外,也包括:車窗上的傳單、跑團朋友口耳相傳。

72 歲的 Ellen Lohneiss 甚至還留著 30 年前的紙本成績單!很多人也提及自己保存了一堆當年的成績單、原版的《 Triathlete 》雜誌與老照片等紀念品。

網路世代後的參賽就讓一切變得容易 — 線上即時報名、即時追蹤、電子成績系統,不僅參賽者方便,連觀眾也能即時參與。

早期女性在鐵人三項中的角色

早期女性鐵人選手的處境與現在大不相同,首先就是面臨裝備缺乏的問題。Rossetti 回憶:「當時沒有人設計女性服飾。」當時從尼龍到萊卡及彈性布料的轉變尚未成熟。

73 歲的 Karen Wilcox 更說:「根本沒有運動內衣這種東西!」1991年她在德州 Temple 參加第一場比賽時,場上只有三位女性參賽者,而她是唯一一個至今仍在參賽的那位,當時女性分齡組最高只到 35-39 歲,規模極小,而如今這已是最大分齡組別之一。

當時男女同時起跑,不像現在多數比賽會分組或分日競賽,但女性仍逐漸在鐵人領域中打出一片天地。

80 年代中期出現的「Danskin Women’s Triathlon」女性鐵人系列賽事,吸引數以千計女性入門,69 歲的Bard Thomas 說:「美國第九號法案*(註一)通過後,女性在體育上的參與機會大大增加,也促成更多女性投入鐵人三項。」

而這些先趨者之間建立的支持與友誼,也是讓更多女性加入的因素之一,而今女性早已成為鐵人賽中成長最快的族群之一。

裸體、單車堆與混亂的轉換區

80 年代的比賽轉換區一片混亂,像極了西部片中的一片荒野,有人當場換衣、甚至無視遮蔽物,許多選手會直接穿著泳衣跳上單車,或套上短褲、T-Shirt 再穿上運動鞋就去跑步。

Wilcox說:「當時大家都騎一般單車,不是人人都有公路車或專門為了鐵人賽事用的單車,也可能當時還沒有專用車。」

設備簡單,成本也低,所以很多人不太擔心裝備受損。

Weimerskirch 回憶當時他在T2時:「我直接把單車丟在地上就去跑步了!根本沒有考慮太多,只想趕快離開轉換區。」

而今比賽標準早已不能同日而語,有明確規範腳踏車擺放的位置、裝備的齊備度,但在1980與90年代時,轉換區簡直就像一場大型混亂Party:車子亂成一堆、衣服四散,踩到別人的裝備是家常便飯。

「當時沒什麼規則啦!就是越快越好。」Rossetti補充。而Wilcox則說:「記得有一次我泳裝根本沒乾,就帶著一身沙直接去騎車。」

還有更狂野的:選手全裸直接換裝、光腳直接踩在泥地裡奔跑、朋友家人幫忙搬裝備… …現在正式比賽中直接會被判違規的行為,在當時只是比賽中的其中一個樂趣。

他們跑出一段歷史,也創造了一個文化

這群早期鐵人三項選手們,沒有高科技裝備或科學化的訓練方法,但他們的精神卻深深影響了這項運動的文化,他們重視的是「參與」、「樂趣」與「嘗試」,當中的許多人直到現在還在比賽,仍在激勵著年輕選手們。

「我們不是為了贏而參加,」Jonas說,「我們是為了活著、健康、為了興奮、為了看自己能不能辦得到而參加的。」

「現有更多規則、設計,但有時也希望年輕選手們知道:這項運動最初的精神是因為人們想玩、想挑戰、想快樂活著。」Rossetti說。

從手動剪報紙上的報名表郵寄開始,直到帶著生鏽的單車上場;從沒有運動內衣的日子、到賽時男女混著一起起跑;從沙灘上全身濕漉漉跳上車,到如今訓練程式、功率計算、線上成績追蹤系統… …鐵人三項走過一段很漫長的道路,而這群曾在無名賽事中狂奔、直到如今成為歷史見證與傳承者們的選手,他們口述的故事提醒著我們:

真正的起點,永遠是我們的熱情!

而足以引燃你內心熱情的又是什麼活動呢?看完老鐵人們分享的玩樂精神,讓編者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了啊!還是——一起來報名明年的LAVA玩賽樂園??



2026 VW LAVanLife 玩賽樂園

日期:2026年3月13日(五)- 3月14日(六)


【註一】美國第九號法案:由尼克森總統在1972年時簽署,並於同年生效實施,其條文規定:「沒有人會因性別因素,在接受美國聯邦政府補助的教育課程或活動中被排除參與、否定權益、或遭受歧視」(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2),也就是說,接受聯邦補助的教育機構有法律上的義務為學生或職員提供保障,使其免受性別歧視。

文章來源:triathlete
圖片來源:pinterest

【延伸閱讀】

VW LAVanLife 玩賽樂園,你不用很厲害就可以玩賽
Garmin Forerunner 再創巔峰 跑錶王者成就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