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守「10%跑量規則」(每週訓練量不超過上週10%)就萬無一失嗎?哪些細節沒留意,可能就會導致「失誤」?
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跑者面臨到的受傷風險其實不是來自於每週增加太多跑量,而是「單次跑的距離」: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完成的單次跑量超過前一個月最長跑距離的 110%,跑者過度使用傷害的風險會增加超過 64%。
這項名為 Garmin-RUNSAFE 的跑步健康研究中,針對來自 87 個國家的 5,205 名成年人,進行為期 18 個月的追蹤。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46 歲,女性占 22%,男性則是 78%,跑齡介於 4 至 20 年之間。他們透過 Garmin 手錶上傳每次跑步紀錄,並填寫每週傷害問卷,可自行回報為「無傷害」、「有狀況但未受傷」或「受傷」(疼痛或惱人、導致跑量減少)。受傷者需描述傷害是來自過度使用還是意外創傷;已有傷勢者則不列入研究。
最終,這次研究共分析了超過 588,000 次跑步訓練,記錄了 1,800 件受傷事件,其中的 72% 落在過度訓練這項。每一次跑步都與運動員過去 30 天內完成的最長距離相比,並分類為:
- 穩定提升:最多+ 10%
- 小幅增加:增加 10-30%
- 中度增加:增加 30-100%
- 大幅提升:漲幅超過 100%
結果發現:與1.穩定提升(最多 10%)相比,2.小幅增加 讓過度使用的風險增加了 64%,而 3.中度增加 則增加 52%,4.大幅提升 超過兩倍。
更意外的是,週訓練量相關的數據,例如逐週跑量變化,或急性與慢性工作量比(單週跑量與前四週平均相比)──對傷害預測效果並不好。最大的風險其實來自「單次距離的暴衝」,而不是週跑量的逐步成長。不過,即便是「基準」的 10% 增加,若週復一週持續累積而缺乏調整期,仍可能埋下隱憂。
那麼,該怎麼增加跑量?
避免把所有額外里程都堆疊在一次長距離練習中。比較理想的方式會是把距離分散到一週的各自練習時間裡,比方說:輕鬆跑時多跑幾分鐘,或暖身、收操各延長一些。這些較小、壓力更低的累積,比一次大幅增加更能讓身體適應。
若正在建立長距離目標,建議每隔一週以「穩定提升」方式增加。而當長跑距離拉長時,要透過降低當週整體訓練強度來平衡,給身體適應空間。記住,不要同時提升跑量與強度,也不要試圖在落後一兩週後一次性「補回」跑量,千萬不要。
提供 Molly Seidel 增加里程的撇步
2020年東奧馬拉松銅牌得主的 Molly Seidel 有三個撇步跟大家分享:
- 別太努力
她建議可以降低強度輕鬆跑,如果正要準備初半馬或全馬,且之前經驗只有5或10公里,就不要硬吃課表,並在訓練加直接跑2-3倍距離,因為當你要保持5K的訓練強度又同時拉長距離時,就很容易受傷。所以她才建議:「先增加距離。」當你身體習慣長距離了,再慢慢加入訓練強度。 - 邊跑邊吃
短距可以沒吃東西就完成訓練,但距離拉長時就要記得邊跑邊補充能量,可以考慮每45分鐘~1小時左右攝取一條膠、或能量棒。 - 揪友共跑
有人一起跑可能會增加跑步動力,一開始自己跑長距時可能會有點沒動力,但有朋友的鼓勵及陪伴,也許會更容易完成目標。
總結便是,如果要堆跑量,從每次訓練時慢慢加進會比一口氣直接加滿來得安全!讓每次跑完的心情保持愉悅,並期待下一次訓練的到來,才是「快樂跑」的真諦啊!
資料來源:Running
【延伸閱讀】
美好的誤會 跑旅全世界 廖武輝與 On Cloudsurfer Max 的長距離故事
2026 高雄富邦馬拉松已開放報名!啦啦隊女神 Mingo 朴旻曙目標人生首場半馬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