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賽上失常或是跑差了,第一個念頭就是「訓練不夠,下次要多做幾組間歇,把速度練回來」,聽起來很合理,但根據亞歷克斯‧哈欽森為我們總結了最新研究提醒,真正的進步,可能不是靠更殘酷的課表,而是累積更多「輕鬆跑」。
研究怎麼說?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運動科學團隊,由 Annemiek Roete 與 Robert Lamberts 主導分析了女子世界巡迴賽職業車隊 14 位選手、43 個賽季(2013-2019) 的完整訓練與比賽數據。他們發現:在選手表現最好的賽季裡,訓練的「秘密」不是更高的功率輸出,而是更多低強度的累積。
- 總訓練量:好成績年份平均 563 小時,成績不如預期的年份只有 443 小時。
- 平均心率:成功賽季 126 bpm(約最大心率的 64%),失利賽季 132 bpm(約 67%)。
- 差異點:差別主要出現在低強度區間(Zone 1 與 Zone 2),高強度時間幾乎一樣。
- 單次訓練平均時間:2.6 小時 vs. 2.3 小時。
換句話說,選手表現最穩定的時候,反而是花更多時間「慢慢騎」,而不是「拚命踩」。
與跑者有什麼關係?
這項觀察,跟另一組針對馬拉松跑者的大數據分析不謀而合:研究了 12 萬名跑者的 Strava 訓練紀錄後發現,能跑進 2 小時 30 分到 3 小時出的進階跑者,與 5 小時以上的跑者相比,最大的差異不是速度課表的次數,而是慢跑時間的累積時間。
這呼應耐力運動界流傳已久的「80/20 原則」──八成訓練應該在輕鬆配速下完成,剩下兩成才是高強度刺激。許多菁英跑者也會透過長距離 LSD(Long, Slow Distance),建立心肺耐力與肌肉適應,再用少量間歇來提速。
給跑者的提醒
那麼,是否代表下次比賽跑壞了,你就該立刻把 LSD 堆到極限?其實不必太急。就算是輕鬆跑,也會對身體造成負荷,突然加量容易造成疲勞或受傷。更聰明的做法是:
- 逐步拉長:每週的 LSD 先多 10-15 分鐘,慢慢增加。
- 掌握心率區間:盡量維持在最大心率的 60-70%,別為了「看起來快」而跑過頭。
- 保留高強度:適度的間歇、節奏跑仍然必要,但比例不用太多。
慢下來,才有力量加速
對跑者來說,慢跑的價值常被低估。它不只是恢復日的「打卡里程」,而是長遠進步的基石。當你耐心地累積一公里又一公里的輕鬆跑時,身體其實正在打造更強的心肺系統、更耐操的肌肉纖維,以及更高效的能量利用方式。
所以,下次當你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時,不妨反過來問自己:我有沒有跑得「夠輕鬆」?真正的耐力速度,往往誕生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慢跑裡。
資料來源:outsideonline / Alex Hutchins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