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台灣路跑賽事永續論壇:當賽道變成社會實驗場—SROI 如何重新定義一場路跑賽事的價值

0
13

當賽道變成社會實驗場
SROI 如何重新定義一場路跑賽事的價值

SROI 在路跑的起點

跑友參賽常常談及配速與 PB,卻很少追問:這場賽事,究竟改變了誰、連結了誰? 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社會投資報酬率)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種看世界的角度—把跑者、志工、居民、店家、政府、贊助方,甚至抗議被打擾的在地民眾,都放進同一個畫面裡衡量;迫使主辦單位把時間軸往前推、往後拉,不只看比賽當天,而是經營一整年的關係網,從「活動執行者」轉為「影響力設計者」。

從補算到前移

孔雀魚普惠科技林坤正董事長提到,賽後一年才「補算」SROI,常是一場資料與記憶的追逐賽。找不到當時的人、也找不到證據,不僅品質難保、成本卻飆升。更重要的是,SROI 的價值不在「數字漂亮」;台灣動輒五、六倍,甚至十七倍的報告,和國外常見二至三倍的結果相比,國際已明確要求「不誇大、可驗證」,因為這不是獎盃,而是尺規,用來和去年比較:哪些做對了、哪些還能進步一點點?

影響在賽後持續發酵:社群、健康、經濟的合奏

當利害關係人「全納入」估算,連提出抗議的在地民眾也被看見,並設計適當的對話路徑,賽事才會真正長出在地感。宮廟、社區小徑、餐廳與民宿、學校教育、線上訓練與社群都納進來,一天的比賽就能延伸成一年的生活方式;志工會回流、居民更願意合作,健康習慣也不再止於終點線。以花蓮新城為例,小小棒球賽是最動人的註腳:當八隊來訪、兩百個家庭跟著停留,住宿、餐飲、伴手禮在小鎮內發生,粗估僅住房就上看收益六十萬元;若一年辦上兩三次,邊陲小鎮會被穩定喚醒。這就是韌性的樣子,市場願意、時間延長、經濟結構變得能賺錢、組織協作也會越來越有章法。

設計—監測—修正:讓 SROI 融入日常

把 SROI 移到企劃端開始執行,是關鍵的第一步。先界定範圍與時間軸,畫出利害關係人地圖,規劃「誰在何時上傳什麼證據」。執行過程的評估不等期末報告,在場域放上 QR code,讓跑者、志工、店家即時回饋;報告每天「活著」,指標隨資料更新而變動,偏離目標就立即修正。論壇示範的 AI 平台,把過往檔案整理成知識庫,七分鐘生成與指標連動的一頁式官網,一邊辦活動、一邊揭露進度;企劃階段可先做「預估影響」,把蒐證節點與承辦負責人安排好,降低偏差。不過,林坤正董事長也反覆提醒:關鍵數字終究需要人眼與常識做最後把關,因為可信度建立在證據與負責任的判斷。至於認證路徑,可以從自我管理起步,進階到本地第三方確信,最後才是依流程做國際認證;費用與門檻遞增,不必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到最高,先把基準線建立起來,才談得上逐年精進。

把活動視為共同體:主辦方與跑者共同攜手

SROI 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它把「永續」從口號放回日常,把「影響」變成做得到的小動作。主辦方若願意以同一把尺年對年檢視,哪怕只是三個關鍵指標與幾段可驗證的故事,也足以把「感覺很好」變成「看得見的進步」。而對跑友而言,你的報名、你的回饋、你帶家人再訪的一餐,都在拉長這場賽事的生命線。當你踏上賽道,你不只是追 PB,你也是這場社會實驗的一部分;你的每一步,正在改變一個社群的樣子。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賽務主委羅吉言老師帶著六年級與幼兒園的孩子們準備迎戰系列活動【畢業生路跑】圖片來源: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粉絲專頁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系列活動【畢業生路跑】圖片來源: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粉絲專頁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報告正式通過國際認證圖片來源:H2U-永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