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常說,『體育即國力』,這是最常談論的口號,然而事實上,不同縣市針對體育、運動發展有各自的方針與預算分配。如同往昔的傳統認知,體育運動被分配到的預算可能是最低也最少的。本文參照了 110-112-114 三屆全運會馬拉松的參賽人口及數據,試著解析全台 22 縣市對體育運動發展的資源。
參照全國運動會田徑比賽參賽標準,參賽馬拉松的條件須年滿 18 歲,以及賽事時間為 4 小時,至於參賽資格則不設標準,以各縣市安排為主。在不考慮其他狀態的客觀條件上,單一個縣市應該可以男女各三人派滿派好。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連續三屆,各縣市投入馬拉松項目的人數與結構。
全台 22 縣市參與人數
114 年參賽馬拉松項目總共為 87 人,而全台共 22 個縣市,若是按照平均下來計算,平均一個縣市應該派員 3.95 = 4 人參賽,我們先從單一年度來確認:
藍底的部分,意味著該縣市選派選手低於 4 人的縣市,包含宜蘭、花蓮、金門、南投、屏東與苗栗、臺東、連江縣等,其中南投縣與連江縣更是連續兩屆全運會沒有選手出賽,而在 114 年才派出二員,南投縣為鍾瑋杰、潘明宏,連江縣為陳永錚、曹鼎。臺東縣則是連續兩屆都由顧紘慈 (小顧) 上場參賽,獲得 2:39:48 第六名成績。期待後續各縣市的體育單位,能有充足的資源幫助選手上場競賽。

而黃底縣市包含桃園、新竹市、新竹縣、嘉義縣、臺中與臺北、新北市、澎湖與臺南都有五員以上參賽,尤其是新北市與澎湖更是派好派滿。暫且不論成績好壞,光是推動、提倡體育運動就讓人稱讚;全台共有六個直轄市:臺北市(5)、新北市(6)、桃園市(5)、臺中市(5)、臺南市(5)、高雄市(4)。
女性運動員參與程度增加
114 年度參與人數共 87 人,如果把數據依照性別更為細分,則可分為男性 57 人、女性 30 人。
22 縣市中,絕大部分都只派出 2 員以下女性參加,也包含無人可派的,以各縣市全員滿額為 66 人的數據做分母,女性參與比例不到五成。在其中,包含南投、屏東與臺東、連江縣,甚至是連續三屆未派女選手參賽。在前兩屆都沒有派出選手的基隆市、嘉義市,在本屆都派女性運動員參賽,值得鼓勵。其中包含嘉義市代表選手熊思嘉 (3:44:16)。 116 年全運會將會於屏東舉辦,希望連三屆都沒派出女選手的屏東縣,在未來的兩年能練出好選手參賽。


不過,可以看見的趨勢是,確實每一屆參賽的女性人數有逐年上升,其中也不乏許多市民跑者跑出佳績而獲得選拔的跑者。
談到成績,就不得不來看看這張圖表。
主辦縣市單位,是否能妥善安排適合創造成績的賽道與環境
好的,這是把所有完賽人數統計而製成的圖表,當你花三秒看過這張圖,也代表時間正好過了三秒。讓我們簡單地說明:
- 48 位男性完賽者,成績中位數為 2 小時 56 分,平均成績為 2 小時 57 分 42 秒。
- 28 位女性完賽者,成績中位數為 3 小時 24 分,平均成績為 3 小時 25 分 36 秒。


不同縣市所舉辦的全運會,所籌組的馬拉松路線,結合天氣、補給與遮蔭等等 (而且普遍全運會不會安排加油團,私人的有),會呈現不同的數據。在 112 臺南全運會的男性平均完賽成績為 3 小時 03 分 58 秒,而女性平均完賽成績為 3 小時 24 分 21 秒,當然,其中不包含因為炎熱而棄賽的跑者;而舉辦於新北市板橋河濱的 110 全運會,男性平均完賽成績為 2 小時 56 分 53 秒,女性平均完賽成績為 3 小時 09 分 04 秒。
三屆馬拉松男女完賽成績平均數
| 114 年 雲林全運會 | 112 年台南全運會 | 110 年新北全運會 | |
| 男性 | 2 小時 57 分 42 秒 | 3 小時 03 分 58 秒 | 2 小時 56 分 53 秒 |
| 女性 | 3 小時 25 分 36 秒 | 3 小時 24 分 21 秒 | 3 小時 09 分 04 秒 |
在 110 年新北全運會,女子參賽選手多半是田徑競技選手背景,而到 114 年則是田徑選手/市民跑者各半。男子選手部分,田徑選手/市民跑者都普遍落於六四分左右;為此我曾經想過,男女選手的成績要差異多少才是『合理』的,以 114 年與 110 年為例,男女平均相差時間為 28 分鐘、13 分鐘,而台南全運會則為 21 分鐘。
譬如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是肯亞選手凱文·基普圖姆 Kelvin Kiptum 創下的 2 小時 00 分 35 秒。女子則是肯亞選手露絲·切普恩傑蒂奇 Ruth Chepngetich 的 2 小時 09 分 56 秒。但這是菁英選手的趨勢,你很難說明 9 分鐘是男女合理的差異。後來,我從波士頓馬拉松標準獲得一份認知:無論是甚麼年齡,男女之間合理的時間差異約為 30 分鐘。若是這份認知來看,今年 114 年全運會的馬拉松表現,無論是在跑者型態比例、以及適宜天氣下的表現成績都算是比較合理的。
不同的縣市會有不同的環境條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已經升格為『運動部』世代的台灣,希望不只是辦完全運會,也能務求辦得更好──規劃適合讓選手投入競賽的條件,無論是競賽路線、天氣環境,並提升一般民眾的觀賞意願,讓全運會的比賽表現、成績能一層一層地往上爬,這才是讓台灣運動環境更好、更強大之處。
讓我們總結一下幾個結論:
- 體育資源分配不均:部分縣市連續無派員,顯示體系脆弱、地方政府對教練與選手支援不足。
- 女性參與低落:不只是人數問題,而是體育政策中對女性運動員的忽視。
- 市民跑者崛起:反映跑步運動在民間普及、業餘跑者的進步。
- 體育治理問題:各縣市是否有選訓、參賽及提供資源給隸屬縣市運動員的制度,以培育地方人才。
- 從 A 到 A+:不只是辦完一場賽事,更要考慮辦得更好,包含更好的條件與環境。

屏東縣, 2027 我們等著你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