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參與 IRONMAN University 課程,補給單元裡提到碳水化合物(之後簡稱為醣份)的補充每小時不要超過60克,因為過多會造成腸胃不適,因此吃補給果膠後不要再喝運動飲料,以免脹氣或腸絞痛。

然而這個2010年前的論點早就被現代運動醫學推翻,現在認為選手的表現取決於他們可以補充多少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競爭激烈的職業界。2010-2013年間認為超過 2.5小時的耐力賽每小時可考慮補給 60-90克醣份。最新研究顯示在環法,環義或是 IRONMAN 冠軍賽十選手傾向每小時補給 90-120克的醣份來提升選手的表現。
今年男子組在Nice,女子組在kona的世界冠軍賽菁英選手的碳水化合物補給更是突破 120克/小時大關。教練 Susan Kitchen 分析前幾名選手的補給策略,提供我們一個現在菁英選手的概況。
首先是男子組冠軍挪威的 Casper Stornes ,他以 7:51:39打破賽道紀錄,跑步段更是嚇人的跑進二個半小時到 2:29:25。除了早餐外他游泳前先吃60克醣份,T1再補充 80-100克,騎單車時每小時吃進 175-180克醣,跑步時降低攝取量,但也達 120克/小時。原來奪冠熱門人選小胖 Kristian Blummenfelt 跑步段最後因後大腿抽筋而落後到第三名。他的補給策略跟 Stornes 類似,畢竟是師兄弟,單車段 177 克/小時,跑步段130克/小時。

再來是女子組冠軍挪威的Solveig Loveseth,她以 8:28:27完賽。除了早餐(三片土司與能量果凍跟能量飲),游泳前吃60克醣含咖啡因的能量膠,單車段是 145克/小時,跑步段是139克/小時。Loveseth 在單車段的補給比男子冠軍同胞少,主要是因應夏威夷濕熱的氣溫,而跑步時因應身體狀況加強進食讓她以黑馬姿態奪冠。亞軍英國的 Kat Matthews 以驚人的跑速創下Kona女子賽道紀錄2:47:23。早餐吃下150克醣,游泳前再吃80克,T1 喝500ml能量飲料,單車段 120克/小時,T2喝能量飲,跑步段60克/小時,相對的保守一些。

看了這些頂尖鐵人選手的補給策略數據一定讓你瞪大眼睛,那麼激烈的比賽每小時超過 150克的醣份怎麼吃得下去?當然要經過長期的生理測試與腸胃訓練,這可不是你想效法這麼吃就如法照辦,邯鄲學步的結果可能就因腸胃受不了而棄賽。職業選手一直參賽賺錢就是他們的生活型態,比賽過程為了爭取名次採高強度心跳區間進行,遠飛一般業餘選手可及。心跳區間越高仰耐碳水化合物代謝的比例也越高,因此攝取超量的醣份可提升運動表現。
大部分分齡組選手在 IRONMAN 賽程中通常是中低強度(Zone2-Zone3 心跳區)完賽,使用碳水化合物為燃料的比例只約五成,另一半依靠脂肪,因此每小時補充60克醣份絕對足夠。對於有心爭取名次或破 PB的選手,若想超過 60克/小時醣份攝取,在賽前三個月一定要有高碳水化合物餐的適應,賽前訓練高峰期甚至每天每公斤體重要進食8-12克醣份,而且在訓練時也要循序漸進式的加多醣分補給。
職業選手的高醣份補給讓我們理解人類體能的極限強度,但並不適合把比賽當作積極生活型態的一般上班族。我們除了有工作,家庭生活壓力外,訓練的負擔也是一種壓力。若不是分組菁英選手,大可不需要把高醣份補給的壓力加諸上來。比賽時反而要注意不要補給太少,任何時刻有腸胃不適狀況立即停止醣份補給,觀察等待狀況好轉後再慢慢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