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動降溫三部曲 高溫跑步要有策略

0
7

東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女馬拉松甫才落幕,高溫的環境讓跑者們叫苦連天,在開跑就已經是攝氏 28 度的氣溫,跑者們常常是拎著一包冰塊、大量喝水去度過炎熱瓶頸。

照片來源:runnersworld
照片來源:runnersworld

在耐力運動賽事中,因為炎熱或是高溫賽事條件,分別有淋浴冰水、使用袋裝冰塊等等策略,有沒有哪一套做法是普世都能接受,而且整體降溫感受最好、也能不延誤時間的方式?

馬拉松與鐵人三項賽,降溫策略(Cooling strategy)是影響運動表現與安全的重要環節。比賽中常見的手段有:淋冰水、袋裝冰塊、海綿、冰毛巾、冰桶等,但每種方式都有優缺點,並非所有賽事或選手都適合。以下介紹幾個降溫策略的優缺點,不僅可以作為選手策略考量,即便是賽事方也可以權作參考。

最常見降溫方法

在比賽場上看見塑膠大水桶,讓人能拿水瓢做簡單的淋浴。這樣的做法是快速、簡單,然而,缺點是容易導致衣服、鞋子濕重,摩擦水泡風險高。而且當大多數人都淋浴過後,如果不是活水就可能有髒汙的擔憂。

袋裝冰塊是另一個很常見有效的做法,可以塞在帽子、胸口、腋下,降溫效果很好,然而,問題點在於需手持或塞衣服,可能影響擺臂。再者,當跑者都採用這樣的方式降溫時,塑膠袋所消耗的成本、環境影響就相當大。

冰毛巾或海綿也是賽場上常見的方式,跑得全身濕漉漉,拿條毛巾擦擦汗、整理一下自己滿好的,但額外需要攜帶也是挺麻煩的。

冰池(多用於鐵人三項 T2 轉換區或賽後),可以說是核心降溫最快,卻也是最耗時、而且無法在比賽過程中普及化。另外則有一些噴霧、水槍降溫的方式,雖然也相當涼爽,但一來效果有限 (總不可能整場淋),二來也很容易導致鞋襪全濕。

最普世實用的組合技

參照綜合研究(運動醫學/熱調節)與菁英選手習慣,大多數人最推崇的 「跑動降溫三部曲」 是:

1.帽子或頭部淋少量冰水

  • 利用揮發與皮膚血管散熱,感覺最立即。
  • 避免全身淋濕 → 減少鞋襪打滑與摩擦。

2.袋裝冰塊放置核心部位

  • 放帽子內、衣服胸口、腋下或後頸(接近大血管區域)。
  • 核心溫度下降比單純淋水更有效。

3.水杯沖手臂與大腿表面

  • 降低皮膚溫度,促進散熱,不會拖慢配速。
  • 雖不直接降核心,但提升散熱面積,主觀涼感顯著。

跑動降溫三部曲的策略之所以有用,一來是有效率,跑者可以在補給站快速完成,不需停下。其次,瞄準區域分別是頭部、頸部及腋下是感受溫度最明顯的區域。再者,無論馬拉松或鐵人三項,補給站幾乎都有水與冰,如果沒有冰就跳過第 2 點。最後,三部曲不會因全身濕透造成鞋襪摩擦,或是導致身體不適。

牢記「在補給站取冰水,潑在頭上少量降溫 → 把冰塊塞帽子/頸部/胸口 → 用水沖手臂大腿」,這是最省時、效果最好、各大賽事普遍能用的方法。

【延伸閱讀】

第二屆奧村組應援台灣計畫 四位選手挑戰 2026 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

世界馬拉松「七星大滿貫」數字背後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