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與「膝蓋」之間的愛恨情仇

0
80

相信染上跑步這個「癮」的跑友們應該多少都聽過這個勸誡:「跑步傷膝蓋啊!」但是,這是真的嗎?根據研究顯示,跑者的膝蓋關節炎發生率低於不跑步的人。

為什麼人們會相傳跑步對膝蓋有礙?這個信念源自於:每一次的步伐都會加速軟骨磨損,從而導致關節炎。接下來透過研究來證明,跑步與強健的膝蓋是可以並存的。

攝影師:Kindel Medi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298645/

跑步是傷膝蓋的元兇嗎?

根據 2008 年在 美國預防醫學雜誌 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對跑者及非跑者進行長達 20 年的追蹤, X 光片顯示 20% 跑者的膝蓋有骨關節炎的現象,非跑者的比例高出跑者,為 32%。

2023年發表於 運動醫學骨科雜誌 的內容表示,跑步與患者報告、或放射學上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症狀無關,且跑步可以預防全身膝關節疼痛。而 2017 年在 關節炎護理與研究 雜誌上的文章也進一步說明:對於身體健康的初學者或跑者,在沒有骨關節炎的情況下,跑步不會增加未來患病的風險。

最後,2024 年發表在 運動健康 雜誌上的報導,指出研究了 3804 位馬拉松跑後發現,患骨關節炎的最大風險因素其實是年齡、BMI 及先前是否受傷過或手術史及家族病史。

跑步如何幫助預防骨關節炎?

關節炎指的是關節的發炎,而骨關節炎則是軟骨變薄和破裂。根據發表在 Arthritis Foundation 上的文章指出,骨關節炎過去被視為「磨損」疾病,通常與老化有關,但它其實是影響關節的疾病,發病會致使軟骨退化、骨骼變型以及引起發炎,最終導致疼痛及僵硬和活動力漸失。

了解骨關節炎,跑步預防的潛在作用就更有意義。

2013 年發表於 運動醫學與科學 雜誌上的研究也提出,跑步顯著降低骨關節炎及髖關節置換風險,部份原因是跑步與跑者的 BMI 值較低相關;而 2017 年發表於 運動與體育科學評論 雜誌的研究則發現,跑步可以讓軟體在適應跑步需求同時更有彈性。

追加探尋了深入的研究,如果是一名健康的跑者,在循序漸進的訓練下,你的膝蓋軟骨(如強度及厚度)會進行自然調整及強化來承受跑步的負荷。

如果膝蓋狀況不好,還能跑嗎?

如上述研究,我們知道跑步不會增加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但如果本身已經是患者、或有著其他慢性膝關節疾病,還能跑嗎?

根據 2016 年於 歐洲應用生理學雜誌 研究顯示,追蹤年齡50+且至少患側膝蓋骨關節炎的人,八年間顯示關節炎沒有因此惡化;及 2019 年發表於 英國醫學雜誌:公開運動與運動醫學 以為期四個月針對中年人為對象的研究,完成四個月馬拉松訓練計劃後,膝蓋核磁共振成像顯示,損傷度比起研究剛開始時還有所減輕。

所以,重點還是回到老話:「聽傾身體的聲音。」但值得留意的是,賓州大學院跑步和耐力運動醫學計畫副教授兼主任 John Vasudevan 醫學博士提及,由於 BMI 值是骨關節炎已知的風險因素,因此,對於 BMI 超出標準值的跑者來說,跑步計劃就該更循序漸進。

那麼跑者又該如何降低膝蓋疼痛或受傷風險?

2020 年發表在 臨床醫學雜誌 的研究說明,膝蓋跑步相關損傷最常見的部位,其次是腳踝、小腿及臀或骨盆,具體來說,就是跑者膝(髕股疼痛症候群)、髂脛束症候群及髕腱病。

大部份跑步的膝蓋損傷,源由是過度使用造成的傷害,而膝蓋損傷也通常是因為身體其他部位不穩造成的代償,例如核心肌群或是臀部肌肉相對較弱。因此也可以加強訓練自己的核心肌群、股四頭肌及臀肌的訓練。

而運動醫學專家也建議,提高步頻(每分鐘邁出的步數)應該能將跑步衝擊力由膝蓋轉移至小腿。雖然沒有適合所有跑者的理想步頻,但透過檢視自己步幅是否過大來進行改善是相對有效的控制式。(補充說明:如果步幅過大,容易形成剎車動作,也易增加膝蓋負擔。)

但如果一切都已經具備了,但仍感到膝蓋疼痛,那麼可能是時候該去看看物理治療師或醫師了。

總的來說

根據研究,跑步本身並不是導致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兇手,真正的風險是年齡、BMI、先前的病史或家族史。但跑步潛在的損傷多來自於過度使用導致,所以肌肉的訓練是有必要性的。

快把交叉訓練加入你的日常課表吧!

資料來源:runnersworld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

「路跑賽事環境永續聯盟」成員正以倍數成長
被跑神眷顧的女兒 RIDER 29 朱盈穎的七百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