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朋友,應該很少看到我喝酒;看過我文章的朋友,也知道我不鼓勵喝酒(詳可見舊文:讓人又愛又恨的酒精飲料);如果是我帶的選手,賽前一定會下禁酒令!
但是,真有這麼嚴重嗎?所以偶爾還是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問的人還往往露出一臉狐疑的樣子:『你真的不喝酒嗎』?
嗯,我喝啊! (謎之音:嘖~~~~)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先來講個在心理學上相當經典的研究吧,在1963年時,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Walter Mischel,找來了一群小朋友,並將他們安排在一個房間裡,同時發給每個小朋友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作研究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會先離開15分鐘,只要15分鐘內都沒吃掉這顆糖的話,就會再拿到一顆喔,好不好呀!
15分鐘過去後,有的小朋友忍不住誘惑吃了糖,有的則沒有,研究人員紀錄下來後,就把小朋友放走了。但這個研究還沒完成,在若干年之後,這個研究團隊持續追蹤這些小朋友成年後的發展,發現到了個有趣的現象,當年能忍住不吃糖的小朋友,在大學入學測驗SAT的分數較高,在性格上也較穩定,成就也較高;反之,當年忍不住誘惑的小朋友,SAT的分數較低,在成年後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差。
研究人員為此下了個結論,能夠為了長期目標,而願意『延遲享樂』者,往往能獲得較大的成功。這就是相當有名的『棉花糖實驗』,台灣也有相關書籍出版,名為《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杜絕誘惑,只為了1%的進步
再跳回正題,我喝酒的,但僅在目標賽事結束後的休息或過渡時期,這期間頂多1-2週。
當之後又開始為某場賽事全心全意準備時,基本上就很少會喝到酒了,但不敢說完全沒有,也許1個月1-2瓶啤酒的量,而且通常是那天應該是碰到相當煩心的事情,為解憂而喝。
原因可說有兩點,第一是當你已知道自己的體能進步幅度,已經到了也許花上個3-6個月才能提升1個百分比,甚至更長時間或更痛苦的訓練才有可能成長的時候(有可能還不進反退),其實就會開始思考,怎麼樣從訓練外的地方來爭取更多的進步可能,放棄會影響恢復或體能成長的食物往往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
當然也一定找得到研究告訴你,喝酒其實沒這麼嚴重啦,影響很些微的。不過主流研究還是指出,飲酒對身體恢復效率還是有負向影響的。或者換個角度來說,酒類對體能提升沒有正面幫助,沒有正向幫助的事,那做來幹嘛呢?
也許也有人會提到,可是喝酒能放鬆心靈、紓緩壓力、三五好友聚聚小酌不好嗎?這部份我是同意的,只要不過量就好(只是我看到的小酌聚會,往往都變拼酒了)。
延遲享樂,是為了享受更多的歡樂
至於第二點理由,就跟本文提到的『延遲享樂』邏輯一樣,姑且不討論是否對訓練有沒有幫助?不如說這比較像是一個考驗,考驗你是否有決心。
意即,你是否願意為了一個長遠目標,犧牲掉眼前的誘惑?這誘惑不只是酒類,還有對身體不健康的食物類等等(例如鹹酥雞、零食、蛋糕等等)。當您能夠愈抗拒誘惑,放棄眼前的即時享樂,你所訂下的目標愈有達成的可能性!
不過我也絕對相信,人性的自制能力仍是有極限,要到完全禁止真的不太可能,何況大多數人還得在工作壓力、家庭責任、訓練疲勞中取得平衡點,並非是全職的職業選手。
所以個人過去也曾提過一個『10%法則』,在每天攝取的食物裡,允許有10%可吃點心或享樂的空間,例如每天預計攝取2500大卡,允許有250大卡來自於想吃的點心,不過請記住,這250大卡是包含在2500大卡裡的,並非額外加上去的喔。
當你有決心時,老天爺都會來幫你的
最後分享一個小故事,個人去年底正在為了準備北九州馬拉松賽事時,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某天在一家咖啡店裡頭,點了杯美式咖啡正在工作,但眼角餘光不停瞄向櫥櫃裡的黑森林蛋糕(本人是超級巧克力控),瞄了約莫半小時左右,那個黑森林蛋糕也賣到只剩最後一塊了,最後我仍抗拒不了誘惑,終於走去櫃檯排隊,準備破口戒下手購買!
隨著前面客人一個又一個的結完帳之際,我前方只剩最後一個客人了,但晴天霹靂的事情發生了!
他買走了最後一塊黑森林蛋糕、他買走了最後一塊黑森林蛋糕、他買走了最後一塊黑森林蛋糕!
我只好默默的再走回原位上去做事了,不過腦海裡也冒出了您也一定相當熟悉的一句話:『當你認真想做一件事時,老天爺都會來幫你的』。
我相信他一定是上天派來的使者,僅管當下我很討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