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車手的逆轉勝
圖、文/愛輪氏
黃顯熙經營單車店在台灣享譽盛名,年輕時曾是位優秀車手。
溫文儒雅、談吐有致,這是43歲的黃顯熙給我的第一印象,絲毫看不出他年輕時曾是風雲一時的自行車選手,更替台灣爭取到1996奧運參賽權;同年,他急流勇退離開賽道,繼續開創自行車事業版圖,現今共經營兩間享譽全台的單車店。
「阿熙(黃顯熙),看他做事的態度就知道他會成功,無論他做各行各業都將有一番作為。」台灣知名單車代理商昇陽企業總經理施志陽說道,他是看著黃顯熙於1997年踏入車店經營的人。
年輕時的黃顯熙(右下1)效力於捷安特職業隊。陳智豪(左1)、教練林清發(左2)。
為了買車不去畢旅
黃顯熙出生於小康家庭,學業成績中庸,頗有運動天分,田徑5千公尺曾獲全校第1。小學時他原本要玩BMX(特技單車),無奈當時教育部禁止學生騎BMX,於是他跟朋友借騎公路車,體驗到公路車的高速貼地,著迷於融合力與美的粹鍊機械。
即使沒錢買車,他依舊對公路車念念不忘。他在等待一個機會。「國三的畢旅費4500元,我跟母親商量是否能不去畢旅,加上零用金買一輛6500元的GIANT火狐狸(GIANT首輛鉻鉬鋼公路車)。」父母不敵黃顯熙的央求,他們卻沒料到這輛火狐狸將讓孩子走一條不同的路,一條很少人走的路。
1986年,高一的他首度參加比賽獲得冠軍,那場名為北區自行車新人賽是在中央社區舉辦的友誼賽,參賽人數僅6人。當時已在車壇小有名氣的張勝凱,認為黃顯熙頗是可造之材,於是黃顯熙利用時間與張勝凱練車。
高二,對考試不在行的他想利用運動績優保送大學,於是他找了另外3名學生車手共同轉校至開南工商,野心勃勃的成立4人團隊期望在全國賽事得名,一圓大學夢。
卸下選手身分的黃顯熙離不開賽道,週末假日也抽空至賽場指導選手。
經過1年的練習,4人團體有人單飛不練了,失去升學誘因的他意興闌珊的練車。好在,上帝總會為你留一扇窗;正逢捷安特成立職業隊,教練林清發網羅了黃顯熙,開啟了專業車手生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黃顯熙10年的選手生涯學到一件事:痛苦的刺激更能大幅的進步,外在的刺激可能是面對更強的競爭對手、體驗更具單車文化的歐洲生活,他特別感謝當時擔任自由車協會理事長劉金標,協請教練狄懋昌帶領優秀選手至歐洲移地訓練。
「德國一待就將近40天,密集的歐洲賽事以及高強度訓練,每天身體都接受痛苦的刺激,這卻是進步的良藥。」黃顯熙先後曾至德國、澳洲、挪威、義大利等進行移地訓練,但並非僅有台灣人孤獨的在異國訓練,他見到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馬來西亞等代表隊也如火如荼的移地訓練。
當其他東南亞國家持續移地訓練力求進步,原地踏步的台灣慘遭狂電並不意外。
1990年黃顯熙開始用心率錶監控運動強度,而他到澳洲AIS移訓時才驚覺許多車手都在用SRM功率訓練了;他驚嘆於歐洲好手的體能及技術,當時歐洲與亞洲的單車實力差距可說是望塵莫及。截至2012年才真相大白,90年代是自行車運動的黑暗時期,服用運動禁藥是常態,連阿姆斯壯的環法7連霸也是騙局。
黃顯熙告訴年輕車手:騎車有如做人,每回的訓練都應盡其在我。
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黃顯熙在學長如周宗德、徐瑞德退役後,在台灣車壇大放異彩,於1995年菲律賓舉辦的亞洲公路錦標賽獲得第5,因而取得奧運參賽權。然而,協會臨時變動計分加權機制,替台灣爭取到參賽權的他反而被拒於門外。
他原本是想成為職業車手的…
未能如願參加1996亞特蘭大奧運,對賽事政治心灰意冷,他在體能巔峰期急流勇退,結束10年的車手生涯。然而,對黃顯熙而言,告別賽道並非離開車壇。他不眷戀過去的榮耀時刻,反而積極的開創人生及事業。在這一年他結婚了,並與太太計畫開車店。
圖為1994年黃顯熙(中)拿下日本國際賽大阪站單站冠軍。
兩屆環台賽單站第2、參加6次世界盃,惟一的台灣人完賽世界盃公路錦標賽,這些榮耀都是往事雲煙。
1997年於南港成立第1間車店(已轉手經營)、2000年第2間、2007年第3間、2010年第4間(天母麥哲倫,已收店),每家車店都營造出不同氛圍以區隔消費市場。位於天母的是飄著濃濃咖啡香,猶如精品店的氣派;也有一間是親近民眾的單車賣場,每間店的共同點是整齊乾淨,連廁所都清潔的一絲不苛,從細節處就可知其用心。
要經營一間成功的車店光靠熱情是不夠的,更要有精湛的技術作為根基,輔以熱忱服務提供舒適的消費體驗。黃顯熙當國手時沒有機械師,自己得動手安裝、保養,而他又是一位典型愛玩機械的男孩,不同於他不僅將事情做到,更會專注完美的最到最好,也難怪他的車店營業額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黃顯熙自1997年開第1間車店後,生意蒸蒸日上,成功的經營哲學值得借鏡。然而,他感嘆道台灣的車店競爭愈演激烈,特別是在網路資訊暢通、全球貿易發達後,重創實體車店業績。正道經營擁有專業服務的店家,面對網購、團購、水貨等洪流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力,使得車店面臨生存危機。
黃顯熙技術掛帥,2010年至美國學習SICI Fitting量身系統。
「以前的生意好做,專注本業,服務熱忱就夠了;近幾年來,開車店像在經營品牌,你得去發掘消費者的胃口,開發潛在客戶。」黃顯熙有時絞盡腦汁也不清楚這回該上甚麼菜,以前的自行車店是傳統產業,像一間客人自助夾菜的平價餐館;而現在則走向精緻化的法式餐廳,提供尊榮的消費體驗。
他不惜重金打造舒適氛圍,店內商品貨色齊全,更在2010年去美國進修Fitting技術,引進精準測量設備,為消費者打造出合身舒適的自行車。
問題來了,消費者一方面渴望專業服務,卻又拒絕不了低價誘惑,最後是否演變成劣幣驅逐良幣,就像自行車運動經歷了黑暗的禁藥時期,大家付出同等努力,沒打藥的正派卻被淘汰出局。
正當筆者的訪談接近尾聲,黃顯熙一語驚人:他在2010年開創的天母旗艦店即將結束營業,重新調整經營策略,整合3間車店的力量集中至兩間。他在天母這間店擁有舒適的購物環境、飄著濃郁咖啡香,是台灣精品級車店的楷模之一,如此收店無疑震驚了單車業界。
「我經營車店10多年,持續探索消費者要的需求及服務,這3年的旗艦店經營讓我學到一課:專業、服務、氛圍都是消費者要的,但卻難以轉化為實質盈收,最終影響購買行為的還是價格。」黃顯熙表示在人生中能開這麼一間讓國外客人讚美的車店,即使報酬不佳面臨收店,學到經驗無所怨言,只能說台灣的價格競爭太厲害,很容易讓業餘扼殺了專業,服務品質受限制。
「即使競爭壓力日益提升,但我仍堅持專業正道,我相信車店的核心在於專業與服務,短期來看我們的價格不具競爭力,但單車不是玩具,它是5年、10年需要被服務的健康投資,我們所提供的永續服務、附加價值最終會被重視。」~黃顯熙
一步一腳印盡其在我
黃顯熙的處事風格像是一輛力求精準的火車,人生永遠向前行,不眷戀於過往。堅持走正直大道,至於成功與否都不重要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