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創競賽的時代 台灣自行車業餘競賽的過去和未來(上)

0
688

最近「為什麼台灣沒有自行車競賽」的話題又被某位老外冠軍抬上抬面。我經歷過台灣業餘自行車俱樂部聯賽的鼎盛時期,不只看著它興衰,更以深入滲透的方式參與運作。我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歷程,不是以車隊領隊(雖然我也曾經是)或協會的身份來講,而是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客觀看出台灣業餘賽事發展的下一步。

2003年秋天我參加第一場業餘自行車賽,在國道三號龍井快官路段。雖然摔車無法取得好成績,但開啟了我接下來五年的自行車競賽人生。我的參賽紀錄已經不用再贅述了,這個「部落格」,嗯,嚴格說來是石器時代的網站,有點過時但還一直存活,詳細記載了幾乎每一場我參加的比賽過程。

你認識我的角色可能是賽場上的老戰友、網路自行車作家、環法講評、出版社或賣車衣的老闆,但你可能還不知道我寫過競賽管理系統。賽場之外的事務我很少發表,這十年一直藏在心裡,只跟少數幾位相關人士講過,時代演變至今我覺得是時候把整個歷程做個交待,讓過去的累積成為未來的基礎。

從人工管理到系統管理

我熱衷參與自行車競賽是在我還住台北身為網站程式設計師的時期,雖然當年的程式技術現在拿出來會貽笑大方,但我真心覺得自己寫的程式有能力開創出社會上的新格局——在.com時代末期(西元2000年前後)的IT人員大概都有這樣的想像。身為車隊領隊,我時常拜訪「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簡稱騎士協會,遞交車隊的報名資料。你一定很難想像,當時報名比賽是用傳真的,秘書收到車隊的傳真資料後,全部輸入Excel,再以人工分組、編排,產生秩序冊。當年比較大型的比賽,如花東賽,人數約四五百人,地方性小比賽,人數約兩百人。秘書說報名截止後要花兩週的時間整理註冊資料,作業流程繁複使得騎士協會一年能辦的場次就五六場,人數也多不起來。

第一個關鍵來了:#報名系統資料庫化。由於協會員工不多(當時經常性人員只有三位),處理報名就團團轉,我認為可以用系統來解決。於是就寫了第一版的競賽管理系統,主要是將車隊、參賽者以及競賽註冊資料庫化,一次性輸入後日後只要用勾選的方式即可完成註冊,並且直接輸出成車隊以及分組名冊,可編排在秩序冊上。運行一年後秘書告訴我處理註冊資料的時間從兩週縮短成兩三天,這也讓騎士協會有能力一年多辦三場以上的比賽。

一腳踏入騎士協會的行政體系,另一腳就抽不開來了。帶隊南征北討參加一整年的比賽,與其他的車隊交流,大家一直抱怨賽後成績公佈太慢,錯誤率高。這引發了我的關注,希望用自己的程式能力改進這個問題。由於我的競賽成績一直不錯(臭屁),很早進終點,我時常去終點區協助成績統計。

講出來你不會相信,在沒有晶片的年代,終點成績全都是用人工視覺加碼錶手工抄錄的,終點裁判組織出一套方法,在集團快速進入終點的情況,分派三至六人按碼錶記錄成績,甲裁判抓各組第一名,乙裁判抓第二名,依此類推。碼錶每按一下會打印時間,再把幾支碼錶的報表匯整起來,把競賽號碼兜上去,以人力比對出姓名車隊,列出分組排名。細節很難再詳述,太多程序和工人智慧。看到這邊大家應該發現不錯也難吧?所以還有最後一道防線:終點攝影。這不是什麼高科技,就只是用家用V8攝影機錄下來,遇到人工不及記載或爭議,再調出來看。

第二個關鍵來了:#終點成績數位化。要一個一直喊窮的協會投資終點系統是不可能的,於是數位化的第一步是信任終點裁判的手抄記錄,先讓成績公佈變得容易。輸入號碼時間,讓系統去抓註冊資料,產生分組排名。只要進終點的人數差不多了,就可以公佈總成績和分組排名。這樣讓選手等候的時間,從三至五小時,減少為半小時到一小時,讓車隊更好安排交通,工作人員提早撤場。

但成績記錄的問題還沒解決。參加過騎士協會早年比賽的資深車友應該發現,比賽終點幾乎都在陡坡上,而且鮮少繞圈賽。原因就在人工記錄,終點一次湧入太多人會無法判別。2006年左右,蘋果風潮興起,我在蘋果專賣店外面看著MacBook及iMovie的介紹,忽然得到啟發,衝進店裡買了一台,在接下來的比賽當中,帶著這台筆電以及很尋常的數位家用攝影機,架在終點。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這台DV攝影機沒有裝帶子,影像直接進到筆電裡。一個集團經過終點,錄下來以後,只要用游標在影像時間軸上移動,就可以清晰定格,抓出排名。雖然無法標註真實時間,但已經解決絕大多數的成績爭議。要知道處理一筆爭議所需的時間,起碼要二十分鐘,從碼錶紙帶、成績騰寫表,到調閱錄影帶,才能做出正確的更正,嚴重影響到接下來的頒獎流程。有了正確的排名,爭議減少,才有能力舉辦集團衝刺的比賽。

俱樂部聯賽的誕生

當比賽場次增加、選手成績數位化公佈之後,自行車風潮正式形成,有經驗無經驗的車友皆以參加競賽為樂,每次比賽人數往往在八百人以上,大大小小俱樂部多達一百個,秩序冊裡光車隊名冊就佔去好多頁。大家討論業餘競賽的下一步要怎麼走?由於整個競賽資料都已資料庫化,我提出積分的可行性,大家最後討論出來的結論是賽事分難度,給予總排及分組排名積分,以及完賽積分,每次比賽完能夠頒發團隊排名獎項,年度還可以頒發個人排名及團隊排名獎項,這樣有助於促進俱樂部的發展,並且讓車隊及車手追著參加每一場比賽,以免錯失積分。這個積分的概念產生了第三個關鍵:#俱樂部聯賽的誕生。

至此台灣的業餘自行車賽終於有了一個接近完整的樣貌,一年十場俱樂部聯賽,大型的有北海岸、花東賽、阿里山賽,人數動輒破千,小型的則有各地繞圈賽。我跟著協會的比賽四處跑,處理終點成績,完善系統,讓積分的統計更有效率。因為有時效性,每場比賽規則又經常變動,工作壓力真的很大。但其實我不是協會的正職人員或外包廠商,嚴格說來僅算時薪人員,拼一口氣只希望看到整體競賽環境更好。

終點成績系統:影像 VS 晶片?

2006年民視交通台簽下環法轉播權,我受邀擔任電視講評,接連三年每年七月有23天,每天盯著全場畫面看,對於競賽系統又有新的想法。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高速終點攝影,因為它可以完全解決終點成績排序問題,而且有圖有真相,遇到爭議,哪怕是只差一條胎的距離,也有個讓人心服口服的依據。有了這樣的設備,舉辦繞圈賽會變得更容易也更有公信力。其次重要的是晶片系統,這在參加環沖繩比賽已經實際見識過了。但晶片在集團衝線時未必能分辨先後,僅能用作非關鍵的成績記錄,而且電池管理困難,系統價格高昂。

我直接找環法賽的終點攝影供應商洽談,了解一切規格和架設條件後,選定某款機型,連同系統報價兩萬多美金,把這個方案提給騎士協會。但協會早就意屬環沖繩的晶片系統,未經溝通下簽約採購。想想我不是協會的資訊長或決策職位,既然提案被無聲無息否決,我也不必自討沒趣繼續服務下去,2008年阿里山賽就是我最後一場服務的俱樂部聯賽,從此不再經手騎士協會的事務。至於俱樂部聯賽何時和為何凋零、落幕,我正忙著育兒和新事業,已經無心關注了。

有關台灣自行車業餘競賽未來的圖像,敬請期待下集。

文章來源:劉宏一

Santini Cycling Wear Taiwan臉書粉絲頁

Santini 義大利專業自行車服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