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人的未來在哪裡? 亞錦賽的下一站

0
1734

若要用一個詞形容近幾年台灣鐵人三項的發展,「突破」或許是個貼切的詞彙。2018 年張團畯在印尼巨港亞運拿下台灣隊史最佳的第五名;2019 年 6 月韓國亞洲錦標賽,張團畯、張綺文分別在菁英男女子組中取得第10名的佳績;2019 年 8 月張綺文與郭家齊更為台灣取得有史以來首兩張奧運測試賽門票;除此之外以職業組身分挑戰IRONMAN舞台的謝昇諺與謝育宏,也努力在世界各地征戰。

細數這幾年台灣鐵人三項界的成績,似乎可以看得出菁英組和長距離賽事的選手漸漸拉近與國際的差距;但說起菁英選手之後的台灣青少年選手培育,卻出現斷層。

由左至右為U15少年女子組陳胤柔、陳均妤;U15少年男子組郭承緯、林旻澤。圖片來源:魏振展。
由左至右為U15少年女子組陳胤柔、陳均妤;U15少年男子組郭承緯、林旻澤。圖片來源:魏振展。

台灣鐵人整體實力提升  青少年選手卻成長緩慢

會說台灣鐵人三項選手的栽培出現斷層,不是沒有原因。近年雖然可以看到張家豪、林威志等年輕選手的表現不斷進步,但後起之秀仍乏善可陳。目前擔任台北市立大學鐵人三項隊教練的魏振展說:「從大學端近年招收的狀況能略知一二,不論菁英或青少年等,參與人口皆不多,所以我們在選才條件上,沒有太多選擇。」

2019年五月魏振展帶領台灣小將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中學鐵人三項錦標賽,到了六月又擔任橫跨菁英組到少年組的亞錦賽代表隊的隨隊教練,透過與基層選手的接觸,魏振展認為台灣過去十年間鐵人三項運動的發展有非常大的長進,但同時台灣青少年選手的實力卻相對成長緩慢。

亞錦賽首列少年組  台灣小選手見世面

今年在韓國舉行的亞錦賽,首次將 13 到 15 歲少年組列為正式比賽組別,此舉顯示出亞洲鐵人三項總會對於基層培育的重視程度,有鑑於此,台灣也特別從今年在台南安平鐵人三項賽半程組表現優異的選手中,挑選出男女子各兩位小選手前去參加這場國際盛會。

「這四位選手都是非常有潛力的鐵人,」魏振展教練說:「想像自己 13 歲連自由車都難以平衡,而他們就有如此珍貴的經歷,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大步。」首次前進亞錦賽的少年男子組林旻澤獲得第 17 名、郭承緯則是第 22 名;少年女子組陳胤柔名列第 14 位、另一位陳均妤緊接在後獲得第 15 名。無論成績如何,這次亞錦賽對小選手和教練來說都算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驗,然而未來如何保持熱情、訓練的品質和未來的規劃,對少年鐵人的培育來說,都是非常重要課題。

潛力青少年選手潘子易  游泳能力佳備受期待

另一方面,16 歲到 19 歲的青少年組,男子代表選手分別為潘子易與黃冠誌。其中畢業於四維高中的潘子易,擁有媲美菁英組的絕佳游泳能力,他更是此次亞錦賽唯一一個能夠跟上第一集團上岸的台灣選手。

「潘子易在亞錦賽前段的表現,和我們教練團預期的一致,能夠在第一集團上岸並且順利的與領先集團合作輪車,」魏振展話鋒一轉:「但是比賽除了實力,也還包括運氣的成分。」

原來潘子易在自行車賽段第一個下坡轉彎,因打滑摔車,造成髖部及肩膀出現傷勢,雖然子易在摔倒後隨即上車繼續拚戰,但已失去原本的優勢,落後到第二集團;而身處第三集團的另一名青少年選手黃冠誌,則在團體積極合作下,順利追擊前方第二集團。兩人跟著跟著一大群選手,一同進入最後的路跑決勝階段。最後黃冠誌獲得第17名,潘子易則是第20名。

青少年男子組:潘子易(左)、黃冠誌(右)。圖片來源:魏振展。
青少年男子組:潘子易(左)、黃冠誌(右)。圖片來源:魏振展。

青少年女子組部分台灣兩位選手潘昱婷和莊蕙名,在游泳賽段都未能在主集團內,因此自由車和路跑項目都需要非常辛苦的往前追擊,加上沒能與大集團合作,體力消耗大,間接影響最後的跑步表現,最終潘昱婷獲得第 23 名、莊蕙名第 24 名。

青少年女子組:莊蕙名(左)、潘昱婷(右)。圖片來源:魏振展。
青少年女子組:莊蕙名(左)、潘昱婷(右)。圖片來源:魏振展。

「名次無法名列前茅,除了再一次顯示青少年選手培養的斷層與落差,也讓我們深深警覺目前台灣的基層及潛力選手的栽培是我們未來的工作,這是我們當務之急需要加以改善的地方。」魏振展語重心長。

台灣訓練環境不輸國外  人才卻無法成功培育

魏振展對於台灣鐵人三項選手培育問題,可以分成三個面相進行探討:

一、訓練環境

經過這幾年出國移地訓練後,魏振展發現其實台灣擁有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鐵人三項選手訓練條件:山海相連起伏不大、氣候穩定且食材豐富。

二、選手裝備

若拿賽事、移訓和裝備來跟其他國家比較,魏振展認為台灣算是名列前茅,再加上台灣人重情、重義,只要選手有好的表現,大多可以獲得廠商青睞;而政府機關每年其實也投入不少資源注入基層選手的培訓企劃。「過去十年可以發現台灣選手騎的自由車,幾乎都算是頂級品牌,但表現卻是二三流水準。」魏振展毫不諱言,台灣選手目前表現與投入成本並不相符。

三、訓練

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出在「訓練」環節。魏振展說:「過去幾年從我帶領潛力選手的經驗發現,發現台灣選手其實都擁有極高的天分和潛力,但卻缺乏穩定且長期的培育,支持與投入也過於片段。」

以中華民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每年都會在寒暑假啟動的潛力選手培育計畫為例,選手來自各地基層學校,大多為單項運動(游泳、田徑)的代表隊成員,因此在訓練營裡面,每個人擁的能力不盡相同、表現落差大,鐵人三項專業也未成熟。魏振展表示集訓前期的整合工作相當辛苦,更需要花一段時間適應及認識選手,但是等到基礎培養步入軌道、琢磨彼此訓練共識時,集訓卻結束了。選手們各自歸建,等到下一次見面,大家又是從頭開始。

資源整合是關鍵  改變從「人」開始

「我想成立基層的培訓站,甚至在各級學校有專業的鐵人三項隊伍及師資,並增加青少年距離的賽事」魏振展說:「讓選手和教練都有一個發揮的舞台,是一個治本的方式。」

人,是台灣鐵人三項發展中最重要的資產,包括選手、教練、行政、運科等優秀人才,但各界卻長期處於各自努力、鮮少合作,缺乏溝通與協調。

魏振展認為這一部份可能的解決方式是「教育」。除了想辦法讓選手保持訓練的熱情和動機、教練也需不斷學習與成長並保持雙向溝通,再來行政媒合各項資源、團隊以及運科介入資源分析…,這些都可以透過教育著手改善。但目前台灣的教育風氣,卻很少會鼓勵學生主動投入競技運動研究領域,這又是另一層面的價值觀問題。

台灣鐵人追夢年  沒有界線的天空

今年 8 月魏振展放下手邊工作,帶領台灣潛力培訓選手到昆明訓練,除了從中認識其他國家在鐵人三項選手培育的發展情況,也希望給青少年選手更多不一樣的訓練經驗。

兩週後,由台灣鐵人三項協會舉辦的梅花湖鐵人三項錦標賽,不僅是這批小選手們的第一階段賽事檢測,更是明年五場亞洲盃的選拔賽依據。

魏振展最後想對台灣小選手說:「用興趣去追求卓越的表現,樂在其中才能持續努力。」

延伸閱讀:2019亞錦賽回顧(上):我來自台灣,我代表中華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