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產品每年都在推陳出新,29 吋(29er)、27.5 吋(650B)輪徑規格浮出市場,越野登山車的外胎規格也不斷成長來到大於 2.0 甚至更寬的尺寸。國內也普遍開始接受無內胎(Tubeless)的使用。隨著輪框和外胎可容納的尺寸愈來愈大,在上一集當中所提供關於胎壓的設定,對於 XC(Crosscountry) 車款還適合使用,但是如果你已經是玩家等級的選手,會發現胎壓似乎點過高?
的確,因應現有市場規格尺寸,胎壓其實必須有所調整,影響胎壓的設定的變因,撇除無法控制的天氣之外,便是器材的規格影響最大。今天將在更清楚的說明胎壓設定的觀念。
有、無內胎
現在普遍 OPEN 胎框體(Clincher)通常已經能夠符合無內胎系統(Tubeless Ready)的安裝,且無內胎系統的使用對越野登山車的玩家也早已行之有年。無內胎系統在越野路況的好處不少,減少了內胎、外胎兩者之間摩擦造成的破胎,也能夠應付行駛在高低落差造成的內胎蛇咬。無內胎系統使用的胎框較寬,能夠調整更低的胎壓,騎乘舒舒適性更好。
輪框寬度
隨著輪框寬度的增加,外胎能夠容納的氣量更大,不需要更高的胎壓外胎就能安裝到位。相對的胎壓的調整空間就更多。因此愈寬的輪框便能夠設定更低的胎壓使用。
輪胎寬度
隨著輪框寬度增加,輪胎的尺寸當然也隨之改變。在不少的自行車相關網站上都有提供「胎寬
與體重」的相對胎壓設定參考,同時也提供前、後輪胎壓設定值。
之所以再重新敘述胎壓的觀念,是因為當我們在騎乘越野登山車時,能夠提供避震的,只有避震器和我們自己的身體,因此胎壓的設定會絕對的影響騎乘時控制車輛的感受。胎壓的設定沒有絕對值,只有「觀念」,不斷的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胎壓數據。
以上文章,由 Keng Sports 授權編譯。
#Keng_Sports耕運動#深耕運動事業工作室#袂爽賣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