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運動內衣產業中因尺寸設定尚無標準,常令消費者購買時擔憂尺寸不合的問題,而除了尺寸外,支撐性強度的劃分大多也無依據,同樣強度不同品牌的運動內衣,其在結構上的支撐性設計可能有極大的不同;有些品牌會藉由不同運動種類引導消費者選購,但不同運動種類的動作特徵間的差異,也可能會影響選擇支撐強度的正確性。不過,英國 Portsmouth 大學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團隊,似乎提供產業界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
大規模實驗與強度分類的檢測
該團隊於 2020 年 9 月發表了一篇透過大規模實驗,蒐集 77 位受試者及 98 件運動內衣樣本,並設定 10 個設計特徵(如下圖)。這 10 個設計特徵是該團隊蒐集多篇文獻後,整理出能最影響運動內衣支撐度的設計,每個設計特徵都根據過往文獻有清楚的定義。實驗過程隨機抽樣於跑步機上進行人體姿勢之動態捕捉,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出各設計特徵對於整體運動內衣的影響力。
該實驗耗時 2 年,總樣本數目為 1173 筆(其中 50 位受試者進行 4 次重複但檢測樣本不同的實驗),且每個設計特徵都確保有 120 筆以上的資料可供分析。檢測採單一指標 —— 胸部位移降低量(Breast movement reduction, BMD)為檢測標準,在統計大量樣本後歸納出運動內衣上的不同設計特徵對整體支撐表現影響的程度;除此之外,將上述位移降低量先以標準化為百分比後,再由三分位數的方式分為三種支撐等級,分別是低強度、中強度與高強度,並與原購買廠商所設定的支撐強度對照,由此可看出運動內衣在無統一支撐強度分類的市場下,各廠商自行分類的可信度為何。
位移量的實驗結果呈現了這 98 件市售運動內衣在限制位移方面的表現,下圖附上表現最佳與最差的 5 件運動內衣設計包含的特徵。而統計結果得出 5 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特徵分別是種類、有無襯墊、主要纖維材質(polyester & nylon)、下圍可否調整及上緣高度,結果為混合式、有襯墊、聚酯纖維(polyester)、下圍可調整以及高上緣有較佳的支撐表現。而強度分類正確性為低強度 82%、中強度 45%、高強度 69%。
結果中的 5 種設計特徵皆有與過去文獻相悖之處,例如有無襯墊及主要纖維材質,過去檢測中尚未觀察到有顯著提升 BMD 的能力,而下圍可否調整則無研究探討過。作者認為過去文獻中,樣本數少又同時檢測較多設計特徵,因此各設計特徵有可能受其他特徵影響,或因樣本數量低無法表現出顯著。而在分類正確性方面,準確度是比作者預期的高出許多,研究團隊希望將此研究提供給運動內衣廠商,廠商可再自行加入更多產品數據,若大部分廠商都能投入,便能發展成支撐強度分類標準化的大數據庫,藉由統計量化後可望成為固定標準。
此篇研究結果在大量樣本的基礎上說明了目前市售運動內衣品牌,在設定支撐強度與實際產品的設計上還算相符,但消費者在購買運動內衣時還需依自身運動強度作為第一考量。也可在挑選時觀察上述五種影響力最高的設計特徵作為初步挑選依據,而實際穿著後的舒適感因人而異,尺寸與支撐強度的挑選若能實際試穿感受,會更符合個人需求。
參考文獻:
Norris, M., Blackmore, T., Horler, B., & Wakefield-Scurr, J. (2020).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bras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Ergonomics, 1-16.